中國民間故事——倉頡造字
歡迎小伙伴們來到麥田讀書!在這里,我們每天花5分鐘,讀一個故事或學一首古詩……和麥田君一起進步!
今天,麥田讀書為大家帶來的是一則民間故事——倉頡造字。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的時候,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樣子,而是和普通勞動人民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里的牲口和屯里食物。倉頡很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就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它們的數目心里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是慢慢地,牲口、食物的數量在不斷地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么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來計數。他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它們的數目。但時間一長,就不奏效了。因為這當數目增多時,在繩子上打個結很容易,但數目減少時,要解開繩子上的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干,就把越來越多的事情交給他來管,包括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等等,都讓倉頡來管。倉頡又犯愁了,用添加繩子、掛貝殼的方法來計數已經不起什么作用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
一次,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種腳印代表一種野獸,那我為什么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有了這些符號之后,復雜的把事情都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了。
黃帝知道這件事后,對倉頡大加贊賞,命令他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就在全國推廣開了,也逐漸形成了文字。
倉頡創造了文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也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大受追捧的倉頡有點飄飄然了,頭腦也開始有點發熱了,他的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上去了,他變得目中無人,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倉頡的變化被黃帝知道了。黃帝很惱火,他眼里容不得一個臣子變成這樣。可是怎樣才能讓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個老人長長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經一百二十多歲了。老人沉吟了一會,就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那里。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么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涂著呢,你可以再教教我嗎?”
倉頡覺得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心里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那‘牛’字怎么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里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可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都已經改不過來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讓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后,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征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覺得沒問題了,才定下來,然后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今天的故事麥田格老師就給大家講完了,小伙伴們一起開動腦筋,想一想接下來幾個問題,然后把你所想到的寫下來,咱們評論區里見。
1、倉頡是根據什么來創造文字的呢?
2、如果讓你來用符號來記錄事物,你會怎么表示,試試看吧。
搜索關注公眾號”麥田讀書(maitiands)“
后臺回復“好書推薦”
去查看麥田君推薦給你的更多好書哦
后臺回復“我愛讀書”
加入麥田讀書會
后臺回復“麥田之聲”
收聽有溫度的美文電臺,跟主播一起讀好書!
往期推薦>>>麥田格老師告訴你為什么要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