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道理(全76篇),收藏備用哦
三年級語文下冊快樂讀書吧《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蘊含的道理
共有76個寓言故事(標記的為常見,需重點掌握)
《葉公好龍》:看事物要懂得去看到它的本質,不能夠盲目的去追捧一些事物。
《望洋興嘆》: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無止境,一往無前。
《眉眼嘴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都有自己專屬的貢獻,不能只顧局部,不考慮整體的作用。
《鳳凰和貓頭鷹》:有遠大志向的人追求高潔卻不被世俗小人理解,貪求利祿的小人用陰暗的心理來猜測人格高尚者的行為,真可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五十步笑百步》: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對事情有一個大局觀,不能只針對一面進行分析,要將事情的本質研究透徹。
《八哥學舌》:即使舌燦蓮花,但如果只會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主見與觀點的話,那么這樣的言語也是沒有價值的。我們要積極思考,勇敢地探求真理,不做思想上的懶漢。
《自鳴得意的老鼠》:無論做什么事情需要保持冷靜、客觀、理性的態度去對待,凡事得懂得進退有度的這個道理,千萬不能夠因為一時的得意而任性妄為,失了分寸,否則可能會自食惡果。
《把石頭當寶貝》:即使是一樣不值錢的東西,如果喜歡它,就會賦予它價值和情感,你就會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去愛護它,珍惜它,而反過來說,做人不能偏執己見,要傾聽別人的意見。
《蛀蟲》:遇到問題要想解決的方法并且去及時執行,而不是爭吵不休.
《相差不多》:不要像富人和他的兒子一樣,驕傲自滿,并且學無止境,學海無涯,就算富人的兒子非常聰明,但是富人的兒子也要繼續學習,做人就得學會謙虛!
《小烏鴉學喜鵲叫》:人要對自己有明確的定位,不要弄虛作假,裝腔作勢,要做一個本分實誠的人,才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
《姜從樹生》: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要為了維護自己的臉面而無視客觀的現實。真理比面子更有價值,我們要做一個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的人。而非為了面子,堅持己見,堅持錯誤的觀點,這樣的做法不利于自己成長。
《蝙蝠》:告訴人們,做人不能當兩面派。
《鄒忌比美》:聽到別人的贊美,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冷靜地分析一下這贊美的真假,不然人就會變得糊涂了。
《曲突徒新》:事情發生之前先采取防范措施,這樣才能防止災禍發生
《鄭人買履》:做事要懂得變通,不能太死板,要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事實,不能總是認為書本上的才是真理。
《父親的畫像》:告訴我們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同時心胸要寬厚,不要記仇。
《可笑的成見》:人的才能,技術,學問等,須通過后天的學習,實踐去獲取,必須放下成見,謹慎對待任何人或事。 成見反映過去的一種認識,未必完整,而且,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一些認識跟不上新形勢,成為僵化思想,對新形勢無知,所以不能抱有成見。
《萬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求學問要謙虛,要永不滿足。學無止境,淺嘗輒止、一知半解只會貽笑大方,讓世人看不起.
《獻琴》: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外表來下結論。只有本質上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
《不宜動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聽取別人的建議,不要一意孤行。
《借梯子》:做事要分輕重緩急,講求效率,要廢除一切繁文縟節,迂腐的、不合時宜的禮節是要不得的。關鍵時刻也不需要按照規矩辦事,要學會隨機應變。
《塞翁失馬》:無論是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
《畫蛇添足》:做事情要從實際出發,遵循自然規律,不要賣弄聰明,做多余的不切實際的事情,多此一舉反而會弄巧成拙。
《只相信自己的兒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出于自己保護自己保護的本能,不輕信別人尤其是陌生人,應該說是一種合理的防范,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這種疑心發展成為一種太過敏感而近乎神經質的心理,就成了很難醫治的心病了。
《折箭》: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因為單獨一支箭很容易被折斷,但是很多只箭聚在一起就很難折斷了。
《愚公移山》:做事情要持之以恒,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
《干涸車溝里的魚》: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誠心誠意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決不能只說大話,開空頭支票。
《獻鳩放生》:不要做沽名釣譽、假仁假義的小人,如果真心要做善事,就要認真考慮受幫助者的處境,從實際出發去幫助他人。而非只講形式,不講效果,最后不過是滿足了自己偽善的心理。
《楚厲王打鼓》:告訴我們,信用是很寶貴的財富,要做一個誠信的人,當我們數次失信于人時,就很難再取得他人的信任了。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對于國家的君主來說,如果失信于民,無異于自取敗亡。同時,我們也要知錯就改,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及時改正。
《宣王好射》:告訴我們,人如果只聽奉承的話,就永遠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不要做一個務虛名而不講求實際的人,這樣容易受人欺騙。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知己知彼,洞察秋毫,百戰不殆。
《濫竽充數》:告訴人們,弄虛作假是經不住時間考驗的,終究會露出馬腳。
《東郭先生和狼》:遇到事情時要分清善惡明辨是非分辨好壞,幫助應該幫助的人,不應該去聯系像惡狼一樣的人。否則好心沒有好報,給自己帶來一些沒有必要的傷害。
《只許州官放火》:諷刺了有權有勢的人踐踏群眾權益的行為,揭露了統治者為所欲為的真實面目,從而告訴人民群眾要警惕那些肆意踐踏自己利益的當權者。
《貓的名字》:不要被別人的花言巧語迷惑,遇見事情要多思考,多想想,做事情應該善良,有良心,不能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要考慮到別人。
《張丞相寫草字》: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只注重現象而不看本質,囫圇吞棗必定不能有所收獲。知錯改錯,不能把自己的錯強加在別人身上。諷刺了那些喜歡推脫過錯,無理取鬧的人。
《海鷗》: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有愛就才會有憎,無愛就無憎。
《梁上君子》:當別人犯錯時,我們不要一味地去批判。我們要給予對方自我反思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講究方式,講究辦事說話的技巧,使對方能夠發自內心的接受。
《買櫝還珠》:不要只被表面的東西迷惑,要認清事物的真正價值。
《我只看見金子》:不能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目標而產生貪婪。
《掩耳盜鈴》:做人要誠實,不要自欺欺人。
《一葉障目》:任何理論都不能盲目輕信,盲目崇拜,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驗證,以謙虛謹慎的態度看待。
《堵門防盜》:為了防盜把門堵死了,自己也出不去了,比喻措施過當。
《鷸蚌相爭》:處理事情要注意外部情況,否則,只顧與對手爭強好勝,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后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患。
《遠水不救近火》: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弓和箭》:告訴我們要學會合作,合作可以發揮出合作雙方的優勢,從而達到1+1>2的效果。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有些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在與其他事物相互依賴、相輔相成時才能發揮出真正優勢。
《貓頭鷹搬家》:對于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選擇逃避態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莊稼與野草》:告訴我們截堵不如疏通,在遇到人生的困境或是無法紓解的煩惱時,與其逃避它,抗拒它,不如勇敢面對,用美德去豐富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真正地改變,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它。
《燕子和蝙蝠的爭論》:不要站在個人角度看問題,不然結果一定是片面的,不完整,不正確的。
《朝三暮四》:原來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囫圇吞棗》:接受事物不應該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而應充分消化。
《賣油翁》:一要勤學苦練,才能熟能生巧。二不要仗著自己的能耐本事就自負自夸。
《歧路亡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搬到越國去》:要發揮自己的專長,必須找到合適的地方。如果找錯了地方,專長就會變成短處。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發揮自己的專長,合適的地方有時也是一種奢侈。
《束家的貓》:告訴人們過分的享受、過度的溺愛,都會帶來不良后果。養尊處優的生活會讓人連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乏鍛煉,長期不鍛煉業務,必然喪失專業技能。
《黔之驢》:沒有真才實學的人遲早會露出馬腳。
《喉嚨的用處》: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任何一種知識和技能,在特其定的場合下,都是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甚至是關鍵性作用。也告訴我們不能單憑個人感覺,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以及這個人的用處。 所以我們應該像《喉嚨的用處》里的公孫龍那樣,尊重任何一樣技能,不拘一格選挑選人才,以備后用。
《種樹》:告訴我們做事要符合事物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無論是種樹還是治民,都要“順天致性”,不要違背事物的本性來做事,這樣才會避免事倍功半,最終徒勞無功。
《學手藝》:告訴了我們,要想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很好的生存下去,沒有一技一長很難在這個社會很好的生活下去。
《九方皋相馬》:指在對待人、事、物的時候,要抓住本質特征,不能為表面現象所迷惑,要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老人粘蟬》;告訴了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先練好扎實的基本功。勤苦學練,專心致志,才能獲得高深的學問,做事也才會得心應手。只要思想集中了,就不怕捉不到蟬。
《鼠屎斷案》:告訴我們,事物的真相隱藏在表象之下,我們要通過細致的觀察與深入的研究來看透表象,從而見微知著,察暗圖明,了解到事物的真相。
《老馬識途》: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百發百中》:一個人做事要善于休息,善于恢復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取得成功。
《三人成虎》:謠言一再反復,就有人信以為真。
《打井得一人》: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
《認人不認貨》:告訴了我們一個做人要實事求是的道理。
《神魚》:做人要多學習多了解,不要聽信謠言,不要傳播謠言。
《刻鳳凰》:評價公輸班刻鳳的人,只是在事物發展的某個階段,從自己選擇的某個角度來進行觀察和分析的,他們只看到雕刻的過程,沒看到結果;只看到了局部,沒看到全體,產生了很大的片面性。而我們要學會客觀地、全面地觀察問題,不能下片面結論。
《杞人憂天》:不要去憂慮那些不切實際的事物,不要去為那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擔心,要豁達開朗地對待生活。
《杯弓蛇影》: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多問一個為什么,要多研究,找出事情背后的真相,尋求正確的解決方法。
《疑鄰盜斧》:不要用自己的心理去看任何事物,要實事求事。
《疑心生暗鬼》:對人對事不要心存懷疑,懷疑多了就會覺得事情跟你想的一樣。
《老虎與刺猬》:遇事應該冷靜應對,不能亂了陣腳。對事物進行準確的分析,不要被表象蒙蔽。更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待事物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