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山海經:上古奇書的性質之謎,地理志、古巫書還是神話故事大全?
原標題:山海經:上古奇書的性質之謎,地理志、古巫書還是神話故事大全?
相信每一個走進《山海經》世界的人,心中都有著揮之不去的疑問:此書到底是天方夜譚的描述?還是玄奇真理的另類表達?實際上陽Sir以為,它更像是一面魔鏡:因為歷代學者根據各自時代的條件與需求、以及個人的學術專長與偏愛,總能從中折射出不同的色彩。
先說第一點,實際上是山海經的性質問題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解答,因為《山海經》中既有真實性的一面,又有虛幻性的一面。歷史學、地理學、考古學、生物學等都只能說明其真實性的一面,但是對于其虛幻的一面,也只能交給神話學去進行闡釋了。
這里,陽Sir挑選其中影響較大的三種說法,即地理志、古巫書、神話學逐一簡介之:
(1)地理志
這個說法的鼻祖應該是漢代的劉歆了,他將《山海經》的寫作背景放在了大禹治水時期,那么《山海經》的作者,自然也就是曾經協助過大禹的益和伯翳等人。因為,劉歆顯然發現了《山海經》中記述的很多內容與《禹貢》中極為相似,比如山川命名與物產貢賦。
當然最為明顯的一點是在《中山經》中,直接敘述了大禹對于天下的總結:
畢竟,在遠古的歷史傳說中,也只有大禹及其臣子能夠踏遍四海九州之地,才能獲取如此詳細的地理資料。
緊隨劉歆其后的便是漢儒王充了,他不僅博學而且還注重親身實踐,所以對于基于實踐的知識,他是支持與肯定的,在他心目中同劉歆一樣,認為只有跋涉全國,見物廣博的禹和益才能完成《山海經》這樣的著作。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非禹、益行遠,山海不造。然則山海之造,見物博也。”——《論衡》
這個觀點影響不可不謂深遠,之后的北朝顏之推、宋晁公武、清畢沅、郝懿行等都持此說。在如今的現代世界更是有趣,有的人試圖以《山海經》去征服全世界的地域。
(2)古巫書
這個觀點的鼻祖我們都很熟悉,就是魯迅先生,甚至他還曾專門寫過《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但是迅哥兒對于《山海經》的喜愛與研究,更多是出于其對于文學的興趣。他對于《山海經》中那些超自然的東西,特別是神話十分關注。
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推測性結論(蓋古之巫書也),認為《山海經》中很多事情的記載,都與神靈祭祀或者上古巫術有關系。
《山海經》今所傳本十八卷,記海內外山川神祗異物及祭祀所宜,以為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辭》而造者亦未是;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然秦漢人亦有增益。——《中國小說史略》
但實際上,山海經中的“異物”雖多,但大多以金銀銅鐵玉等礦產為主,“鳥獸”也并非完全虛構,而是虛實參半有一些能夠在現實世界找到原型,至于《海經》以下以異國為主,神靈不多。
(3)神話學
袁珂在秉承魯迅先生“巫書”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山海經》,認為神話才是其本質,所以將《山海經》稱為“神話之淵府”。
與此同時,將現代神話學的理論方法運用到了對于《山海經》的研究中,并且落實在了每一條經文的解讀之上,可以說經過他的努力,《山海經》中絕大多數的神話片段都得到了系統化的解讀。
他的《山海經校注》可以算得上是清代以后,第一部完整的《山海經》注本,而且是專門從神話學角度去考察。但是完全站在神話學的立場,又不可避免的丟掉了其中顯而易見的地理因素。
再說第二點,山海經的神話內容
關于中國神話的分類,實際上有很多種方式,這里介紹一種比較詳細的七分法:
即創世神話、洪水神話、民族起源神話、文化起源神話、英雄神話、部族戰爭神話以及自然神話。但是如果單獨去看《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擁有完整敘事結構的只有8個而已,其余大多數都只能稱得上是片段。我們所熟知的有以下幾個:
夸父逐日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海外北經》
精衛填海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北山經》
后羿射日
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海內經》
鯀禹治水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海內經》
黃帝戰蚩尤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大荒北經》
刑天舞干戚
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經》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