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講真實民間故事《清官難斷家務(wù)事》
清官難斷家務(wù)事,是一句從古至今,至少口口相傳的約700多年的,民間俗言俚語,關(guān)于這句俗語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故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說宋朝年間有一位叫趙秉公的縣令,他清正廉潔公平,當(dāng)?shù)匕傩辗Q頌他為清官。一次,趙秉公的一位同窗好友來訪,對他說,您平穩(wěn)一段刑律命案很有一套,要是家務(wù)是否也能斷了。趙秉公說這有何難?不妨一試。同窗向他介紹說,我家鄉(xiāng)有一張姓老漢,他家有兩個兒子,生活過得還算富裕。后來兩個兒子都娶妻生子,成為多口之家,時間一長,因家務(wù)事兩個兒子都想分家另過,開始張老漢不同意,可他們總是鬧別扭,后來老漢就想通了分就分吧。張家有宅院兩處,田地20畝,你來斷斷這家該怎么分呢?趙秉公說:這還不好分?二一添作五兩個兒子,一人一宅院,一人10畝田地啊。可是這樣分不盡合理,因為大兒子家有三子都已成人,二兒子家有一子尚未成人,大兒子家人多,二兒子家人少,這樣豈不偏向二兒子。趙秉公聽了以后就對他說:是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都是老漢的子孫,那就按照兒子來分宅院,按孫子人數(shù)分地,與人無母,老大得15,老二得五。可這樣分配不盡合理,地都分了,宅院也分了,老漢卻沒有地方住了,要知道百善孝為先,那老漢什么都沒有,這不是不孝嗎?趙秉公答道,照此來說,國人一向講究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干脆還是不分為好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剛才我問了三問,你斷了三個結(jié)果,那你認為哪個算斷得公正呢?這還沒完,一年之后二兒子得病死了,二兒媳守著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過日子十分艱難,有了再嫁之意,可張老漢堅決不同意,你說該不該嫁?趙秉公又答道,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亡從子,按三層來說,不應(yīng)改嫁。可是前朝和當(dāng)朝的公主尚可改嫁,為什么一個農(nóng)婦不可以,這樣斷案公正嗎?趙秉公一時就答不上來了,這位同窗說:都說你是個清官,可見清官也難斷家務(wù)事啊,清官難斷家務(wù)事,這句俗語就是這么來的,現(xiàn)在人們常用清官難斷家務(wù)事來比喻家庭糾紛,外人很難搞清楚,無從斷言誰是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