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故事:一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的黃大仙
在我國東南沿海,尤其在港澳地區(qū)人們普遍信仰一位神仙,他就是黃大仙。黃大仙亦稱赤松黃大仙,本為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區(qū)域性的神靈,后被道教所崇奉。近現(xiàn)代,隨著華僑旅居梅外,黃大仙信仰也走向海外各國和地區(qū)。
18歲開始修道,得道后易名赤初平,號黃大仙,故號稱“赤松仙子”。漢族民間流傳其法力高強,能夠點石成金。傳說因為煉丹得道、羽化登天,而且以“藥方”度人成仙,得到人們的信仰和崇祀。黃大仙信仰在1915年由普慶壇的創(chuàng)建人——梁仁庵道長傳入香港,其后蓬勃地發(fā)展。香港著名的黃大仙祠就是供奉他的,終日香火不斷。黃初平,晉朝丹溪人。十五歲時他去放羊,有個道士見他本性善良,把他帶到浙江金華山石室中,收他為徒。一學(xué)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黃初起一直都在尋找他,經(jīng)過這么多年都沒找到他。后來在街市上看到一個道士在占卜,黃初起就問他弟弟在哪里?道士說:“金華山有一個放羊的小孩,姓黃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聽到之后,立即跟道士到金華山尋找。兄弟相見后悲喜交集,哥哥問弟弟道:“羊在哪里?”黃初平指著白色的石頭說:“就在那兒”,并喊:“羊起來”于是白石頭都站起來變成山羊,有數(shù)萬頭。初起驚訝不已,便跟初平學(xué)道。他們倆個都成仙了。黃初平別號“赤松子”。
黃大仙本名黃初平,晉代人,號赤松子。據(jù)《金華府志》記載他曾在放羊時隨道士到金華山洞中修煉道法,其兄黃初起四處尋找,不知下落,四十年后才在山洞外相見。從前的羊群早已化成了滿山的白石,但初平一聲呵叱,石頭立即變成羊群。黃初起驚異萬分,神仰其弟之功法,亦立志修道。從此,黃初平留在洞中跟隨弟弟一起修煉,不食人間煙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腹,最終得道成仙。因此,有時也認為黃大仙為黃氏二兄弟。也有說黃大仙乃葛洪弟子黃也人。因為民除害興利,澤被一方,所以民眾遂為他在金華山修建起黃大仙祠,又名赤松觀,世代祀奉,從此,各地信奉黃大仙的,均以金華為“仙鄉(xiāng)”,以赤松觀為“祖廟”。祀奉他的廟寧遍布東南沿海一帶,以至東南亞及美國。其中浙江省金華市黃大仙祠和香港黃大仙廟最為著名,信仰者云集,香火熾盛。
浙江金華黃大仙祠是近幾年來恢復(fù)開放的道教宮觀,其為黃大仙的祖廟。香港的黃大仙祠亦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宮觀,位于九龍竹園區(qū),處于鬧市,人稱“香港第一大廟”,為“金華分跡”而來。祠中供奉的黃大仙,在香港同胞的心目中是一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的神仙,人說黃大仙對于人們總是有求必應(yīng)。因此,常常引來無數(shù)善男信女對它頂禮膜拜。又因為黃大仙祠處于香港的交通要道,來往方便,所以到此來朝拜的人如潮如涌,終日香火繚繞,熱鬧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