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嘆息的詩句(一聲嘆息的成語)
一聲嘆息,是人們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常見表達。它代表了一種無奈和沉重,也代表了一種釋放和慰藉。
在詩歌中,一聲嘆息更是常被運用。它可以是詩人對人生瑣碎的感慨,也可以是對情感糾葛的發泄。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這首詩以“惟有”開頭,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和無力感。最后以“春風不改舊時波”作為結尾,雖然仍然帶著失落和遺憾,但也給人以柔軟和向往。
而宋代文學巨匠蘇軾則將一聲嘆息化為超越時空的境界。他在《赤壁懷古》中寫道:“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首詞以“五花馬、千金裘”作為開頭,描述了一種奢華的場景。接著轉到“與爾同銷萬古愁”,將人們的情感內核表達得淋漓盡致。在蘇軾筆下,“一聲嘆息”不僅是個人的悲傷,也是千年歲月中所有人都會經歷的共同命運。
一聲嘆息,有時也可以成為詩歌的主題。例如近現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聲嘆息》,他用10個簡短而有力的小節,講述了一個老人面對滿目瘡痍的故事。詩歌以“他站在城墻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呢”作為開頭,通過兩個相互映襯的場景描繪出一個虛弱無力但依然堅韌不拔的形象。在最后一節,“我們唏噓相對于斜陽,在這重復無常的曾經”,詩人將自己和所有讀者融為一體,表達出對生命和時間流逝不可逆轉性質的認知和思考。
總之,一聲嘆息是詩歌中常見而重要的表達方式。它可以是對自己的悔恨和無奈,也可以是對人生和世界的深思和領悟。在一聲嘆息中,詩人和讀者可以共情、共鳴,在感性的層面上建立起心靈上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