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在想的事好句
他曾憑一部小說火遍全國,
半億人看過他的作品,
王朔、蘇童、莫言等,
赫赫有名的作家都視他為伯樂。
可他卻在名聲最盛之時兩度消失!
再出現時,
他就成了人們眼中的“神經病”,
成天只會到處撿破爛……
可他卻因此而越來越牛,
牛到今天都讓你難以想象!
他,就是馬未都。
1955年3月22日,
他出生于北京的部隊大院,
父母都是軍人。
而他小時候幾乎就沒享過福,
童年經歷十分坎坷。
因為政治運動,父母被革職下放,
到小學四年級,他就無學可上了,
直到現在他的履歷學歷那一欄,
還都是填寫的小學四年級。
當他14歲時,因為最高指示,
父親又不得不帶著他,
進了東北五七干校。
干校住處擁擠,
他們一家與另外一家三口,
全擠在一間房里,
每天食不果腹,忍饑挨餓,
堅挺的父親曾和日本人拼過刺刀,
沒一個怕字,
而那樣的年代卻讓他哀嘆自責,
為全家的一口飯幾度落淚,
這是他畢生難忘的童年記憶。
后來,他加入了文工團,
團里讓他扮演的第一個角色,
竟是《紅燈記》里的一條狗......
如此暗淡無光的日子,
讀書成了他唯一的慰藉。
干校鄰居有本《紅樓夢》,
他借來一看,便一發不可收拾。
從此,
無論好書,破書,是書他都讀,
無論好句,難句,每句他都品。
他在書中找到了樂趣,
在書中學會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后來他終于從干校回北京,
可還沒來得及開始新生活,
1973年就又被發配去上山下鄉,
在京郊插隊落戶,這又成了他的一段,
艱苦到難以描述的青年經歷。
1975年,他終于可以返回城里了,
被分配到一家工廠做機床銑工,
從14歲到20歲,
他的命運被時代牢牢裹挾,
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
就這樣全部都荒廢了,
現實在他的耳邊叫囂:
認命吧!認命吧!
老實做個工人,平庸度過一生!
可他偏不,
他決定用盡所有氣力去沖鋒,
用盡所有的努力去擊碎所謂的宿命。
那樣的年代幸好有書可以讀。
他每天一工作完,
就躲進角落里看個不停,寫個不停,
身高【第1句】:78米的他,
由于長期營養不良瘦得不行,
他覺得這點份量,
一對不起自己,二對不起社會,
干脆就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叫,瘦馬。
1981年,《中國青年報》整版,
刊登了一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
講述的是一個車工,
被車間女神愛上的故事。
輕快明朗的文風,
一下子就贏得了萬千讀者的心,
這篇小說的作者不是別人,
正是“瘦馬”馬未都!
當時《中國青年報》的發行量是500萬份,
一份報紙10個人看的話,
也就是說半個億的中國人,
都看過了這篇占了一整版的小說。
他一夜之間就爆紅全國,
讀者的來信堆滿整輛卡車,
不久后,他就此從混跡市井的工人,
一躍成了《青年文學》雜志社的編輯。
當時編輯都是大學畢業生,
他呢?半路出家,
學歷還只是個小學四年級,
可他卻有一雙別人沒有的慧眼。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水掃地,
然后查看來自全國各地的稿件,
挑出其中好的給主編,
其中投稿者不乏如今的文壇大豪,
可當時他們都名不見經傳。
著名作家王朔那時沒名聲,沒地位,
雜志社一看王朔名字:
“呸!雛兒,貼五分錢郵票原稿退回。”
而他一看稿件反應卻是:
“嘿,打開瞅瞅!”
王朔的小說《橡皮人》,開篇寫道:
“一切都是從我第一次遺精開始的。”
這也太色情了吧,
大家都說王朔是流氓,
可他當時就被這句話驚著了,
就覺得王朔很有才華,
非要推薦發表這部作品,
甚至還為此在雜志社拍了桌子,
之后被發表的《橡皮人》就引起了巨大轟動。
從此,王朔將他視為伯樂,
并這樣描述他們兩人的相遇: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嗎?
在最黑的地方見。"
著名作家蘇童之前只發過一篇小說,
而蘇童人生中的第二、三、四篇小說,
也都是他發掘的。
后來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
被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該片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
并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就連后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名揚世界的莫言的書稿,
也都是曾經經過他的手。
除了編輯,他自己的創作也沒撂下,
他發表了報告文學《人工大流產》,
并出版小說集《記憶的河》,
他說:
“中青社為我和顧城舉行過大型座談會,
我是小說,他是詩歌。
只不過就是我沒自殺,我要是自殺了,
我就跟顧城一樣有名。”
1990年,正值文壇繁盛之際,
他卻突然從文學圈消失了,
據說他是第一個把工作裸辭的人,
就給出版社打了個電話,
說了一句話:我以后不來了!
他的理由是:
我原來覺得文學神圣得要死,
從26到36歲,整整十年,
最好的青春光景全都在文學上了,
本以為可以一輩子弄文學,
可10年間中國的文壇墮落了,
文化圈變成了名利場,
看到文學業內那種齷齪的嘴臉后,
他拍拍屁股就走,頭也不回!
之后便一頭扎進了影視圈。
他和王朔、劉震云等好友,
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
他擔任秘書長,創作室集結了,
當時國內大批優秀中青年作家,
堪稱國內最早的編劇工會。
1990年首播收視率達到空前【第90句】:78%的,
國內電視史上第一部室內劇《渴望》,
你一定知道,
可它就是出自他的創作室,
你一定不知道吧!
《編輯部的故事》,
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而這部電視劇也是出自他的創作室!
他還和作家海巖,
一起開辦了“海馬歌舞廳”,
但由于經營不善,幾年就倒閉了,
可之后,他以此為素材,
創作的電視劇《海馬歌舞廳》,
卻大受歡迎。
這部電視劇的創作陣容可謂空前強大,
有馬未都、王朔、海巖、劉震云、
莫言、梁左等20位作家,
20位作家,共寫40集電視連續劇,
實乃空前絕后。
可就在他的影視事業,
進行地如火如荼時,
他清醒的發現這影視圈比文學圈,
還勢利、還赤裸,還名利場
......
于是他揮揮手,又從影視圈消失了,
之后一頭扎進了冷門的老物件收藏里。
他說:“文物像雪茄,文學像香煙,
吸了雪茄之后就覺得香煙沒味。
又如白酒與啤酒,愛上白酒的濃烈,
啤酒就不再是酒了。”
他覺得中國文物,
包含了中國文化幾乎所有的信息,
文物對他的智力挑戰遠遠超過文學。
其實早在做編輯時,他就迷上了文物,
那個年代,人們沒有文物意識,
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
很多精美器物一度是給家里,
招災惹禍的東西。
所以,古董、字畫、古跡,
成了該砸該扔的“破爛”,
文物不僅遭到史無前例的毀滅,
還被拿去交換外匯,
僅【第70句】:80年代,
中國就有2000多萬件文物被出口。
可他卻迷上了這些“破爛”,
當時他的工資只有五六十塊錢,
可他卻咬牙買下一個四扇屏,1600元,
當時都足夠買臺最時髦的彩電了。
四扇屏剛買回家不久,
家里就進賊了,那天回到家,
他驚出一身冷汗,急忙沖進房去看,
電視讓人抱走了,音響也被盜去了,
凡是值錢的東西幾乎被洗劫一空,
唯獨四扇屏完好無損,人家沒稀要。
他特高興,心想,
這小偷真仗義,不偷這個,
然后自個兒高高興興地去報案了。
警察局里的人干了幾十年的,
從沒見過這樣開心來報案的,
他們后來還問別人:
“這馬未都是不是特有錢,
要不怎么丟東西還高興呢!”
他愛上文物
魂牽夢繞,日思夜想。
有次他看到一戶人家有文物,
就天天跑去給人家,
搬蜂窩煤、扛大白菜,
大爺大媽的叫著,
干完活就抱著瓶子看,
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時間久了,
大爺跟他說:“你喜歡就拿走吧。”
一次他看到一個大桌子特別好,
可桌子太大,家里又放不下,
他居然跟媳婦商量把床挪出去,
然后帶著一家人就睡桌子。
這癡迷樣,在許多人眼里,
實在是個冤大頭,“神經病”,
甚至有人譏笑他:玩物喪志,不務正業。
經常胡同里的大爺大媽看到他,就嚷嚷著說:
看,那個收舊板凳、舊椅子的又來啦!
如果說,傳奇是尋常人的趣談,
那么先鋒就是盡力取悅自己。
在馬未都的江湖里,
寧當先鋒,不做傳奇!
他絲毫不顧別人的眼光,
繼續天天到處撿“破爛”,
光喜歡還不夠,他還要“琢磨”,
他買了一個青花罐,
就天天放床頭看,看了幾百遍,
還覺得沒看夠,
直到品出幾分“與古人神交”的滋味。
他從沒學過文物知識,
就去看書,謙虛地去問懂行的人,
1988年,
30歲的他結識了74歲的收藏家王世襄,
沒事就往王老家里跑,
聽王老聊古董,聽著入迷。
他說:
“凡是專家我都去找他們聊。
等到豁然開朗的時候,就一個人偷著樂。”
為了弄清歷代陶瓷的基本特征,
他幾乎天天泡在故宮博物院里。
博物館很少有人光顧,
深宮殿宇,空曠無人,
他就一個人在展廳里癡癡地看,
陶醉在一種別人難以領會的情趣中。
展室光線不好,后來他每次去,
就帶著手電筒,對著一件件瓷器照著看。
天天來,每次還流連那么久,
工作人員都不禁懷疑:
他是不是來“踩道兒的”?
后來每次他一來,
工作人員就先通知保衛部,
時時刻刻防著他盜竊,讓人哭笑不得!
時間久了,他眼力也練出來了,
連館里每件瓷器怎么擺放的,
都記得滾瓜爛熟。
一天,他跟工作人員說,
展廂里的一個瓷瓶有人動了。工作人員說不可能,
結果一查,果然有人為拍照而動過它。
從此,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都對他的癡迷和執著非常佩服。
一個工作人員忍不住問:
“我還沒見過像你這樣對瓷器著迷的人,
你這么著迷,是不是想當專家呀?” 他只是笑笑說:
“我什么家也不想當,
只是玩玩而已,
要玩就得懂得它,認識它。”
就這樣,一路看一路買,
他白手起家,沒有家世淵源,
全靠自己的一雙慧眼和膽識,
從一個不知收藏為何物的青年,
玩成了有名的大玩家,
興趣這株旁枝,茁壯發展成了參天大樹。
到90年代,包括陶瓷、古家具、
玉器文玩等藏品在內,他的藏品已逾千件。
在民間收藏圈內,他的大名無人不識,
人人尊稱他一聲:馬爺。
許多玩文物的人,
都因為貪婪家敗人亡,可他沒有,
文物圈都說:
“馬未都與很多從事文物收藏的人,
最大一個區別就是,他是一個文人,
文人內心有情懷,
他并不是只看到文物升值空間,
是想用收藏來呈現文物的文化價值。”
他也從不為錢而倒買倒賣,
有個臺灣商人看中了,
他當初花200塊錢買的碗,
開價1萬美元,他沒賣,
當初1600元買的四扇屏,
后來有人開價一百萬,他也沒賣。
在他看來,
錢是一樣的,而古董各有各的美妙。
偶爾為了能買更好的藏品,
不得不處理掉一兩件古董,他就心疼不已:
“它們跟自己養的孩子似的……”
許多人搞收藏,
喜歡偷偷藏起來欣賞觀摩,
可他卻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他決定要辦個博物館,
將文物的美好分享給更多人。
可要讓一個人完蛋,就讓他吸毒;
要讓一個企業完蛋,就讓它建博物館!
企業都難以辦到的事,
他卻想憑一己之力去做,
這不是異想天開嗎?
而他卻鐵了心,傾家蕩產也要辦。
私人建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
這是一件空前絕后的事,
行動者必須具備:
足夠的金錢,夠理想主義,
夠無私無畏,孤軍奮勇,
舍私利成大義。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
能出現滿足這些條件的一個人,
是極小概率的事件,
而他,卻在這個時代出現了。
1996年,經過多年努力,
馬未都居然真的開辦了,
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他說:
“觀復”二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其意:世間萬物的生死輪回,
我在這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復看著。
世間也唯有博物館這樣的地方,
配得上“觀復”二字。
在觀復博物館里,還有一張被他命名為,
《我與古人真誠地站在你們面前》的照片,
赤子之心,由此可見。
觀復博物館里的上千件藏品,
八成以上來自他的個人私藏,
件件都是傳世珍品。
比如這件磁州窯梅瓶,
器形碩大,畫工嫻熟,
花草裝飾舒展,屬磁州窯瓷器精品,
目前已知相同品種的器物不超過3件。
還有這件黃花梨框彩芯圍屏,
是目前已知的海內外孤品,堪稱國寶。
觀復博物館還一改,
博物館板著臉教化大眾的姿態,
用最接地氣的形式,
讓冷冰冰的古董珍寶,
在親切的氛圍中重煥生機,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
博物館還搞起了時髦的直播。
更有趣的是,
觀復博物館還有五只貓館長。
五位貓館長他本無意養貓,
但碰到被人遺棄的貓,
他實在不忍心,就收留了。
除了這五位貓館長,
后續又加入了許多貓館員,
從2003年他收留第一只,
被遺棄的貓開始,
到今天博物館的貓已經有30只了。
他說:
這個世界科技發展太快,
人情似近卻遠,似親卻疏,
似無話不談卻心存芥蒂,
可貓們不會如此勢利,
它們會對每一個主人,
每一個客人一視同仁,
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他還有趣地,
對來參觀的小朋友們說:
“觀復貓們是一個親密的大家庭,
我,是它們的馬霸霸。
希望小朋友們喜歡觀復貓。”
隨著年齡增長,
他不僅沒“落伍”,名氣還越來越大。
各種節目都紛紛找他出演,
2008年百家講壇的《馬未都說收藏》,
更是讓他廣為人知,
他成了中國古玩界的第一號代言人,
身價上億。
人人說起他都是豎大拇指:牛!
究竟為何?
因為他立身高潔、做事憑良心。
他經常作為鑒定專家被請去當顧問,
古董的真偽、成色、估價,
全都由他說了算,
一次,拍賣行有件東西覺得起拍價太高,
打算退回去,據說,
那是一件康熙年間仿“成化”的瓷器。
可他一看,頓時驚呆了:
這哪是仿品?
分明就是明代成化年間的古董瓷。
他立刻直言相告:
“這東西不但是真的,還是成化精品。”
經過鑒定,證實了他的結論,
最終居然拍出220萬元高價,他說:
“但凡我摻雜一點兒私心,
糊弄拍賣行幾百萬元,特簡單。
只要我說一聲‘退’ ,然后問清貨主是誰,
讓底下人打個電話,就把東西攬過來了。
但是,我絕不搞這種小動作。”
一天,李翰祥導演突然打電話說想見他,
見面后,李翰祥說想處理自己的古董,
給了他一個清單和價錢,他說行,
咱們之后談談價錢就行,
然后李翰祥就走了。
結果沒想到第二天,
報紙上就登出了李翰祥猝死的消息,
原來,李翰祥跟他見完面后,
就直奔拍攝場地,
到那里拍了一個鏡頭就倒下了。
李翰祥去世后,李翰祥兒子找到他,
他只講了一句:李先生將這些東西,
臨終前托付給我是緣分,
我不講價,照單全收。
所以有人說:
別人收藏的是價,他收藏的是情!
究竟他牛在哪?
牛在他在人人講假話的年代,
敢講真話。
凡是看不慣的現象,他都會不吐不快。
前不久,北京紅黃藍事件,
在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
公眾人物都不敢發聲,他卻敢,
還發了一篇聲明,他說:
幼兒園是社會最為脆弱的地方,
為什么三番五次地受到傷害,
這種上市的大公司發生問題,
如此不誠懇,耍文字滑頭,讓人無法接受。
我有一個簡單有效治理此事的辦法,
在此獻出:
全國幼兒園必須安裝無死角的監督視頻,
視頻除園方可以使用以外,
所有入托家長有權利隨時,
通過自己的手機監督孩子的入托情況。
他說:我們這個民族是不看書的。
我們今天全社會的文學修養都不夠,
因為社會不躺在文學上生存。
當然,我們更不注重史學,這非常可怕。
中國近幾十年的大片,都能看出來,
創作者不讀書、沒思考。
他還說:法律是高成本的社會治理手段,
當你用一道鐵絲網就能攔住人,
就犯不上筑一道高墻;
在國外的機場,地上劃條線,沒有人會逾越;
在中國就得攔著,
每個角上站一個人看守,那成本多高啊。
社會若沒有忠又沒有孝,
就剩下一個功利的“義”時:
當我跟你講義氣的時候是求回報的。
那我們這個國家怎么治理?
完全靠法制,
但一個完全靠法制治理的國家,
是最沒有希望的。
究竟他牛在哪?
牛在他骨血里的中華文化情結。
凡是和收藏有關的節目,
你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一身中山裝,花白頭發,
還是那張賊賊的臉兒,
上臺就抖文化段子……
鑒寶、出書、出席各種活動,
有人說他到處撈錢,為名為利,
他確實是為名為利,
可他想要的名,是名副其實,
渴望的利,是利在千秋。
他愿意做一個布道者,
讓中國人體會中國文化的妙處,
提升中國年輕人的美學認識,
他以一己之力,
承擔起了古今文化延續的重任。
更難能可貴的是,
他還淡泊修心,千金散盡!
他說:
“一個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我不希望兒子形成對財富的不良心態,
并由此輕薄誠實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這些文物應該讓更多的人來分享,
這肯定比家里藏著更有意義。”
散盡,是一種豁達,
更是為了讓寶貝擁有更多的前世今生。
觀復博物館創辦20多年,
在他的努力下,
觀復已從自掏腰包賠錢倒貼,
到如今靠門票、講解服務扭虧為盈,
而且在幾大城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008年一份資料顯示,
全國200多家博物館,
絕大多數靠財政撥款。
首都博物館的投入就高達8500萬元,
而作為私營文化機構,
“觀復”沒花國家一分錢,根據運營成本,
“觀復”每接待一名游客,需要花費150元;
但每張門票只收50元,
盡管如此,財務狀況仍能基本持平,
如此成果實在來之不易。
可現在他將為之傾盡所有心血的觀復,
居然也打算全捐了!
哥窯紙槌瓶 宋 觀復博物館收藏這里面的寶貝隨便挑出一兩件來,
都可能是價值連城,可他是說捐就捐了!
圈里的朋友,像馮小剛幾個北京老炮兒,
聚在一起聊起他裸捐這事,都心疼。
可他說:我不是商人,不需要子承父業,
說我不心疼嗎?
我一輩子的心血都在這些物件上,
可我想要博物館繼續走下去,
這就像動手術,手術之后才能更健康。
他這話一說完,
每個人都是豎起大拇指說:馬爺,牛!
而他做這事還特不樂意被人知道,
他覺得:
善與人知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必是大惡。
他還有一句話更狠:
善與人知便是惡,
惡恐人知便是善。
無奈他名氣太大,
想不為人知還真不容易!
他說:“如果有一天,
中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強國,
依賴的一定是我們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我認為,最終能救中國的,
一定是我們自己的文化。”
而文物里就蘊藏著浩瀚偉大的中華文化,
留存著中華民族跳動的生機。
所以,他打算捐出觀復博物館,
將其完整有效地留給全社會,
繼續讓世人去留存和傳承中華文化。
他神往地說:
今生最幸福的事莫過于,
我不再主持博物館的具體事務了,
就當一位名譽館長。
然后,我掏錢買張票,進場參觀,
安安靜靜走進去,還像以前那樣,
一個人對著這些寶貝笑,
對著這些寶貝流淚……
我百年以后,
能留給社會這樣一座博物館,
大家說:有個叫馬未都的人,
曾創立了這座博物館!
就像美國的哈佛、斯坦福那樣。
本來,
文章高手,已屬難得;
既擅長文學,又精通集藏的人,
更是少之又少;
事業超越傳統文人,
皓首窮經、老死書齋的局限,
做文化“大傳播”和文物“大集藏”的人,
更是鳳毛麟角,
而他,就是其中一位!
如今的他已經白發蒼蒼,
可他永遠氣質鮮明、生動而獨特,
嬉笑怒罵,世事洞明,
常常瞇起眼睛壞笑,
盡情處偶爾會冒出一兩個臟字:
“你丫……”
他克服了時代的孤獨,
又創造了自己的江湖,
他的生命里,
有藏品的溫潤,
更有歷史的彌堅!
馬未都,這樣的中國人,
你說他牛不牛?
本文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侃侃君
小時候最想干的事是什么
當一名司機。
你小時候干過什么回想起來特別尷尬的事
在我小學五年級那會,瘋狂迷上了小霸王學習機。當然不是因為小霸王的學習功能,而是游戲功能。
玩過小霸王的同志們應該都知道,這種游戲機需要插游戲卡才能玩的。記得當時一個游戲卡的售價在7塊錢左右。
現在看來,7塊錢可能不值一提,一頓飯都不夠。但是要知道,當時我的零花錢,一天只有兩毛錢。7塊錢對于當時的我來說,真的算是一筆巨資。
所以我那時候又想擁有新的游戲卡,又沒錢。怎么辦呢?于是想了一個自認為天衣無縫的計劃。
我的計劃是這樣的,在挑選游戲卡時,都是可以打開查看的。在這個時候,我讓另外幾個同行的伙伴和店老板聊天,分散老板的注意力。然后我趁機把自己帶的老的游戲卡和新的對換。這樣老板在最后核查數量時,也不會發現有游戲卡少了。
我當時確實這么做了,當我取下新卡放在袖子里,準備換上舊卡時。就聽到老板的聲音“拿出來吧。”
我抬頭看到老板正微笑地看著自己。我知道自己被發現了。當時覺得很尷尬,為了掩飾自己這種尷尬,我只好咬咬牙說,這個我買了。
其實,現在想想,還挺感激那個老板的。一方面他發現了我的不當行為,并及時制止了,如果我那次得手了,后面會不會還有第二次,第三次?另外一方面,他對于我的這種偷盜行為,并沒有采取一些過激的舉措,顧忌到了我卑微的自尊心,沒給我的童年留下什么陰影。
小時候不愿意上學你都想過什么可笑的事
我小時候非常喜歡上學、就怕過星期天!因為上學有小伙兒一起玩、
在你小時候,有沒有差點讓你一命嗚呼的事
八幾年的事,鎮上都是瀝青路,一到夏天瀝青都曬得化掉了。我穿著拖鞋和幾個同學到馬路對面買糖吃,走到路中間拖鞋被瀝青粘住了,就踩在一個同學的腳背上扯拖鞋,突然來了一輛大貨車,在拼命地按喇叭,也不見減速,很寬的路卻對著我們開過來,差個半米的樣子要壓到我們了,這時旁邊一個騎自行車的叔叔把車一丟就沖過來把我們兩拖到路邊。我那個同學嚇得尿褲子了。車子把我的拖鞋壓到瀝青里面,怎么都拿不出來了。那個叔叔和路邊幾個人罵那個司機,那個司機和車上一個女的停下車笑得快斷氣了。回去被媽媽抽了一頓飽的。那個司機也是我們鎮上的,專門做缺德事。前幾年找了個機會把那個司機整了一頓。
大家小時候有什么現在想起來好玩的事
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總是各種的跟老師對著干,因為我學習好,老師總是對我又愛又恨。記得有一次,我因為被老師罵,一個人悄悄的離開了幼兒園,我自己也找不到家,所以會讓幼兒園一直呆在我的視線內,老師后來發了瘋似的找我,如果找不到我或者我丟了他就要負責任,好在找到我了,說來也奇怪,為什么我當時天不怕地不怕的呢!?哎!從那以后,老師都不敢惹我了。哈哈
在你小時候,最辛酸的事是什么
每每想起小時候的心酸事,我就情不自禁的流淚。尤其是夜深人靜的夜晚,每每想起以前,我都會哭好久。
我的心酸事,倒不是別人造成的,而是我爸媽造成的。小時候我家說窮也不窮,說富也不富。我是89年生人,我家是那個年代的“萬元戶”。
我家姊妹四個,我兩個姐姐一個哥哥,我最小。也許在別人的眼里,我是最小的那就是寶貝疙瘩。但是事與愿違,在我15歲之前,我一直都懷疑我是不是親生,是不是撿來的孩子。
我兩個姐姐,我爸媽沒有動過她們一根手指頭。我哥我爸打過他一次,原因還是我哥哥因為不寫暑假作業,我回家之后我哥抬手就給我一巴掌,他一巴掌打歪了打到了我鼻子上,鼻血伴隨著我的哭聲就流出來了。剛好我爸因為工程款的事情在焦慮,他聽見我的哭聲穿著大褲衩子就出來了,然后折回去抽下他褲子的皮帶給我哥就是兩皮帶。我自己仰著頭去找粉筆塞在鼻子,自己去水缸舀水給自己洗。
第一次挨打是我媽打的我,就因為我學校大掃除,我從家里拿了一個小籠子(我爸自己編的筐子)。放學之后找不到了,回家告訴我媽,她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笤帚把就是給我一頓暴打,打的我在地上翻滾。第二次因為我去廚房提暖壺,不知碰到了哪里暖壺就碎了。她沒有第一時間看我燙沒燙傷,而是又把我暴揍了一頓。
我爸打我更狠,第一次就因為我調皮,他把我雙手捆住吊在房梁上,從大的竹笤帚上抽出竹條就是一頓猛抽。第二次是因為我學別人抽煙我只抽了一口煙而已,我就把煙給扔了。不知道誰告訴他的,他用筷子粗細的棉繩把我手腳捆起來成了人肉球(就像周星馳練無敵風火輪滾下樓梯的樣子一樣),從外面折了一根柳條那就是一頓瘋狂亂抽。第三次我都忘記是因為什么我都記不清楚了,他讓我趴在那里,把我那廉價的自動皮帶在我的兩個腿肚子上,抽的斷成了3截子。就這還沒有完,他又用他的牛皮褲帶抽我,直到我的兩個腿肚子成為黑紫色,往外滲血,他才罷了。就這樣的無情的暴揍,不下10次。
在我媽沒有揍我之前,我是一個比較活潑開朗的小男孩。被我媽揍了第一次之后,我就性情有所變化,第二次性情就大變了。
從那以后,我在家基本不說話。就比如大冬天的,他們五個人坐在炕上看電視,有說有笑的,我就一個人呆若木雞的坐在地上。有時候我就躺在我和我哥房間的炕上,聽電視的聲音,聽他們的歡聲笑語。冬天他坐在炕上吃飯(我老家這點和東北一樣),我就饅頭加點辣椒和菜,端碗稀飯去外面了。饅頭吃了一半早就冰涼了,稀飯也不太熱乎了。
星期天或者寒暑假,我吃完飯不是去地里默默的干活,就是一個人去山坡邊坐著發呆。我那個時候,唯一的想法就是自己快快長大,逃離那個如同魔窟的家庭。
在我15歲的時候,真的忍受不了。我一個人連我們市區都沒去過的人。戰戰兢兢的在我爸的抽屜里面偷了一把錢,背起提前收拾好的書包就跑到鄉汽車站了,在半路數了數是860塊錢,跑到鄉上汽車站坐上了去西安的大巴,到了西安火車站對面的省汽車站,我買了一張去上海的火車票,在上海一呆就是3年。三年之后我回到家里,我更傷心,我更心碎了。他們都以為我死了,把村里分給我的宅基地都給賣了。
本來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人。
如今奔三了,我都沒有想明白。我沒有干過禍害左鄰右舍的事情,也沒有干過偷雞摸狗的事情。為什么我那不值一提,雞毛蒜皮的小事,每次都會換來一次致命的毒打!
其實想想我小時候,干活,收玉米,曬麥子,果樹上化肥,挑大糞,果園打農藥,玉米地和果園除草,拉著平板車去山坡挖野酸棗樹拉到果園做籬笆,等等。我在我小學同年級22個男生里面,我說我做的是第二,沒人敢說他們做的是第一。
2008年,我到北京沒有回家。大年三十我和朋友兩個朋友出去吃飯喝酒,回來的路上收到我哥發給我的一條信息,這條信息我這輩子也忘不了,他是這樣發的(給你發這條信息有兩個目的,第一是為了鍛煉指法,第二是祝你新年快樂,萬事如意。你的哥哥某某某)。我當時看到這條信息美好的心情冰落到了極點,我在他的心里,還不如他練習手機鍵盤打字重要。
這些年,我該給父母的錢一分不少。逢年過節,二老生日,衣服,錢,禮物,我是一樣不少。
心酸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成為了我這一生的無法釋懷的苦痛。
有什么你小時候不懂,現在懂的事呢
我是山東人,生于一山村, 經常回憶起,夢里都覺親。
兒時同玩伴,沖鋒在山林,手持木頭槍,模仿槍聲真。
上房掏家雀,下地做偷神,大棚摸黃瓜,小屋把我困。
墳頭來睡覺,墓地擾先人,十五偷焟燭,根本不覺瘆。
爆竹射窗戶,事發旮旯蹲,初次學道歉,感覺真丟人。
半夜炸廁所,為伴正義伸,年小作翻天,騎房當煙民。
快嘴告父母,我哭驚四鄰,自制二踢腳,僥幸未傷人。
都學飛虎隊,經常爬火車,動作很優美,跳車步如飛。
雙響打燈籠,彈弓顯神威,玻璃碎聲響,速跑頭不回。
兒時盡壞事,哪懂義和仁,長大才明了,父母多操心。
還有諸多事,不敢再示人,今天翻舊賬,重把自己審。
借此來回顧,做一個好人!
如果能回到小時候,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應該是好好讀書,不讓父母操心生氣。現在年紀也不大,還是不上不下的年紀有時候還讓父母擔心。其實還是后悔以前沒好好讀書。還老是惹老爸老媽生氣。現在想想,小時候太幼稚了。天天說老爸老媽壞,卻不知道每天晚上,爸媽不知道要給你蓋幾次被子。好吃的好玩的都給你。。。越想越不應該啊。唉,但是永遠會不到小時候了。所以現在就要對爸媽好好的。
還有就是如果回到小時候不知道帶不帶記憶啊,就像夏洛特煩惱一樣,一定告訴父母干什么掙錢,做什么輕松,買什么股票,買哪里的房子肯定能值錢,這樣以后的日子一定越來越好,哈哈想起來挺有意思的,當然一切也回不去了。一定珍惜現在,努力工作和生活,每天多陪伴家人過好每一天過好當下!
你小時候做過最害臊的事是什么
小時候的童年是快樂的,有一些回憶想起來就笑,但是在那時,有一件事卻讓我憂郁了好一陣子,害臊的不敢見人。
那是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次上課突然想上廁所,沒有敢跟老師說,就一直忍著。終于等到下課的時候,撒腿就跑了出去。一頭扎進女廁所里,方便了起來。我也不知道當時為什么去了女廁所。
緊接著同學們就陸陸續續的下課上廁所,我正在那方便,進來了一個女生,一個看我蹲在那里,“哇呀”一聲就跑了出去,我雖然很害羞,但是覺得這個女生怎么跑到男廁所了,還有點好笑,可是一群女生進來的時候,我開始慌了,沒有小便池,難道是我走錯了。當我系好褲子走出去的時候,老師正在門口等著我,旁邊還有一大群女生。
老師把我叫到了辦公室,問清楚了情況,也沒有過分的批評我,只是要我以后要多注意。我一直害臊的低著頭,但是我也知道,老師辦公室的窗外,擠滿了學生看熱鬧。
那就好我成了學校的焦點話題,走在校園里總有人看著我露出神秘的笑,知道多年以后的同學聚會,還有一個女同學故意問我,“誒,你是不是闖女廁所的那個男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