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考作文題難住?看看湖州中學老校長怎樣寫
中午11:30
2023年浙江高考語文科目結束
作文題新鮮出爐
2023年浙江高考作文題
近年來,浙江省著力強化創新驅動,深入實施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深入實施“鯤鵬行動”“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質量發展水平持續提升。
新時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業、不同領域開拓創新。如95后姑娘徐楓燦,在空軍航空大學刻苦訓練、滿分通過考核,成為我國陸軍首位初放單飛的女飛行員;90后青年工人楊杰,從一名普通的學徒工成長為“浙江工匠”,獲得浙江省勞動模范稱號;之江實驗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團隊,35歲以下成員占比近九成,勇闖國內智能超算領域“無人區”,斬獲超算應用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戈登貝爾獎……
以上材料對你未來發展有什么啟示?請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看到這道作文題
假如是你們作答
會提筆寫下怎樣的內容呢?
30多年來寫高考同題作文的湖州中學老校長沈培健針對這次作文題目作出解析,并交出了他的“答卷”。
沈培健
作文解析
今年的浙江題,一如既往的和順,微笑,并且保持微笑。只是,對考生、對老師來說,長相更樸素,也更暖心。
關鍵詞:創新驅動 鯤鵬行動 青年才俊 無人區
WHAT:說的話題,是熟的,定的主題,是熱的,打開的方式,和呈現的樣貌,也是明朗和亮麗的。相信我們的考生見到之后,眼神是篤定的,心里是歡喜的,見字如晤。
WHY:古往今來的工匠,痀僂承蜩,靠積土成山而高,庖丁解牛,靠專心致志而精,靠使命擔當而紅,一生只做一件事。輪扁、匠石、弈秋、庖丁、醫和,皆然。徐楓燦、楊杰以及平均35歲以下近9成的勇闖“無人區”的團隊,亦然。
HOW:天時?地利?人和?郭橐駝的成功,在于把愛藏在心里,把事做到實處。揠苗助長,則是一個反例:名為愛之,實為害之。我,怎么料理這道大菜?
先審視,后聚焦,之后,就是集結資源,排兵布陣,坐在窗前,再做回學生,凝神屏氣,在芒種的扉頁上留下梔子花馨香的微笑:so beautiful, so bright……
沈校長寫的同題作文
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吧
從夸父到“羲和”
中國人心中的“天”,不僅不空,而且不遠。架個天梯,搭座鵲橋,便可常相往來。也許,正是這樣的見識和篤定,讓素有勇立潮頭的浙江人,有勇氣更上層樓:做無疆的行者。
跟風,靠苦工,追星,靠志趣,而領跑之日,得靠為天下先的豪氣,更得靠新人耳目的創見。
初放單飛的女飛行員徐楓燦、從一名普通的學徒工成長為“浙江工匠”楊杰,以及35歲以下近9成的勇闖“無人區”團隊,正是這個時代的弄潮兒。跟風,追星,讓自家也燦爛在夜空。
“生活就像騎自行車,想要保持平衡,你就必須不斷前進。”——這是愛因斯坦的經驗之談,而阿里巴巴的張勇所謂的“在不穩定中尋求穩定”則是最新的注釋和例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隨詩仙而歸的山月,也見證著當下的新春。28歲入行的青年奮斗者孫滔,站到了5G移動通訊架構標準的前沿,他的團隊所引領的,是全世界。這樣的團隊,不是速成班,更不曾賭運氣,每一個卓越成果都凝聚著智慧和汗水。這一切的成真,靠的是始終不渝的苦干,靠的是前赴后繼的青年,更是日日新的迭代與超越。在祖沖之、郭守敬、張衡之后,我們又有了郭永懷、王德民和葉培建等一眾明星。而今的新編,更是青春年少的“鯤鵬”之星。
近些年來國人早已見怪不怪的“卡脖子”,說明的是我國成長的體量和質量,足已影響到人家的霸權,擾動了傳統東家的奶酪,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們的實力還不足以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上,受制于人的短板依然不少。屈原的《天問》,仰望高大上的天,而“天問”探火和“神舟”飛天,則是一個唾沫一顆星地回應了。“羲和”號上的太陽空間望遠鏡,正以全新的姿態,為世人巡天,尋幽探勝。
莊子的《逍遙游》,是心靈的曼妙,是自由的展開,向無盡的遠方,也為無窮的人們。高端的競爭,少不了“大咖”和“硬核”。中國汽車芯片進口率約90%。缺芯,反映的是關鍵核心技術的弱項,芯慌,難免心慌。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更不能成事。夸父,是夢,“羲和”,是真。天街上羽人往來,天庭里輕舞飛揚,一如凡俗世態的投影和映照。嚴子陵的七里灘,和姜子牙的磻溪頭,可是絕然不同的釣臺。云泥之間,不可以道里計。“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問題在于變化改變世界。”只有在改造世界的檔口,解釋世界才能獲得意義。
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23年的34位上升至第12位!諸如此類,便是“漠漠水田飛白鷺”之時最好的消息,沒有之一
春來遍地桃花水啊。
紅樹成林的奧秘,在于別具一格的“胎生”,而旅人蕉退化的關鍵,在于壓力的消失,讓它失去的存在的價值。兩千多年前,胼手胝足也難以溫飽的中華先民就有了仰望星空的習慣,嫦娥的奔月,鵲橋的相會,就是他們探索星空的心跡。“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冷眼向洋,熱心看世界。從精衛填海,到港珠澳大橋,從嫦娥奔月,到“羲和”探日,猶如 “雷神山、火神山、鐘南山”的有機結合,夢想,終于照進了現實。
只有豁達大度的行者,才會有純澈的目光,純潔的心靈,和純粹的生活。中國空間站以“天和”名,應該寄托著天下一家、守望相助的宏大和博愛吧?
編輯:童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