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7
原標題:【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7
【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7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清代的袁枚在其《隨園詩話》中,曾有一句重要的有關如何學習的經驗之談,“不取亦取,雖師勿師”。其中之意可以這樣理解:“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華,而“不取”其糟粕:“雖師勿師”指的是“師”法其長,而“勿師”其短。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實并不矛盾。這樣的理念,不僅適用于個人的成長,也可以運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以及全球意識的樹立和各種世界關系的處理等。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材料選取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的兩句話“不取亦取,雖師勿師”,“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華,而棄其槽粕,“雖師勿師”指的是“師”法其長,而“勿師”其短。
材料表明,從求知的角度來說,這是有關如何學習的經驗之談,既要向別人學習,但又不要全盤照搬,意思是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避免其短處。意在告訴我們,在讀書做學問時,既要取法于別人,又不可全盤接受;以別人為師,既要向他學習知識,又不可毫無疑義地照單全收。切忌盲目跟風,更不可“東施效顰”。跟隨別人而又不茍從別人,這才是最佳的選擇;從人生成長的角度出發,要認真求師,又不能是非不辨,盲目效法,學來精華,揚棄糟粕,這才是真正的成材之路;從國家和集體的角度來講,選擇與拿來的方式和方法是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條件和基礎,決定著未來的方向和前景。
寫作重點:
1.立意上:突出“取”“不取”‘師”“勿師”的內涵,闡述清楚“取”“師”的是什么,“不取”“勿師”的是什么。突出“取”和“不取”(“師”和“勿師”)的辯證關系。要注意材料中的表述“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實并不矛盾”,對“不取亦取”的表述可以是:知道不取什么,也就是懂得了“取”的真諦。
2.內容上:能夠聯系現實,從學習、成長、人際交往、國家交流等至少兩個角度來談啟示意義。
【參考立意】
(1)取舍得當,行穩致遠。
(2)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文化傳承大放異彩。
(3)選擇決定方向和未來。
(4)要有善于選擇的眼光。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楊振寧先生常常對弟子們說,做人做事都離不開兩種態度:一是“巧”,即講究方法,注重策略,正所謂“巧干能捕雄獅,蠻干難捉蟋蟀”;二是“拙”,即不走捷徑,不投機取巧,一步一個腳印。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和現實,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則思辨性材料作文題。
材料敘述的楊振寧先生對弟子“巧”與“拙”的指導中,分別闡述了“巧干勝于蠻干”和“寧拙勿巧”的人生道理。前者強調“巧”,是從“講究方法”的角度,指出我們要學會使巧勁,用巧力,巧妙行事,靈巧變通。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巧”偏向于褒義,指的是靈活變通,巧妙行事;“拙”(“蠻干”)指的是不顧客觀規律或實際情況去硬干,是貶義詞。后者強調“拙”,則是從“人生態度”的角度,提出“寧拙勿巧”的觀點:誠實、不投機取巧、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肯干。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拙”做褒義解,指的是腳踏實地,相關的詞條有:拙樸、拙誠、守拙、古拙、大巧若拙;而“巧”偏向于貶義的“取巧”:用巧妙的手段謀取利益(多指不正當的)或躲避困難,類似的詞語還有:投機取巧,奇技淫巧,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巧立名目,巧偽夸飾等。由此可見,材料中的兩種觀點對于“巧”和“拙”的理解并不矛盾,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可見題目考查的是學生的思辨能力:我們既要腳踏實地,不投機取巧,又要能夠靈活變通,巧妙行事,不違背規律地蠻干。
寫作時,考生可以就其中的一種觀點來談,也可以綜合兩種觀點,辯證地思考“拙”與“巧”的關系,并結合現實談自己的看法:巧與拙是矛盾的,又是辯證統一的,有時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過分追求巧,反而弄巧成拙;而外在拙樸,內在奇巧,則可以達到爐火純青、“大巧若拙”的高境界。考生可以結合現實,使文章更有針對性,內容更充實。
【參考立意】
(1)既要腳踏實地,又要講究方法。
(2)踏實做事,靈活處事。
(3)誠實為人,不投機取巧。
(4)腳踏實地,寧拙勿巧。.
(5)講究方法,提高效率。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竹子生長現象:毛竹用了4年時間,僅僅長了3厘米,但從第5年開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地生長,僅用6周,就長到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4年,毛竹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方米。
②保齡球計分效應:保齡球投擲的對象是10個瓶子,如果每次都砸倒9個,得90分;而如果每次都能完美砸倒10個,卻能得240分,比得90分的2.5倍還多。
③揉面粉效應:面粉加上水揉一下,然后一捏,很容易散開。但揉的次數多了,就有了韌性,不易散開。
上述材料,對于成長中的你,有怎樣的啟示?請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本題為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一是將毛竹前后生長速度進行對比,突出最初栽種4年間生長速度的緩慢以及第五年開始生長速度之快;接下來進一步闡釋,解釋說明最初栽種4年間毛竹生長速度緩慢的原因。
材料二是保齡球效應:只要每次優秀一點點,就可能贏得更多機會,實現人生效應的逐級放大,最終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距。
材料三是揉面粉效應:人走上社會,就像面粉一樣被社會不斷地搓揉,剛開始可能會散架,若受得了揉搓,越揉反而越韌。
綜合以上三則可以得出:竹子生長現象告訴我們毛竹的生長過程可謂是大自然中厚積薄發的智慧典型,它既能耐住當下寂寞又懷揣遠大夢想,有著向地下扎根的源源動力和向上拔節的清晰目標。但是向下扎根的過程是艱辛、漫長且寂寞的,會有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的迷茫困惑,會有調轉馬頭可能柳暗花明的歧途誘惑。在扎根的“苦行”之中,耐得住寂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怎么獲得,就顯得非常重要;保齡球效應是告訴我們要追求卓越,次次變得更優秀;揉面粉效應告訴我們要經受得住社會的揉搓,變得韌性無比。
可見這三則材料都是從堅持、積累的角度闡述了成人成才的條件,對我們今后發展有極大的指導價值。
寫成議論文。可以采用總分總的結構行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在說理時,要通過列舉典型事例,可從正反兩個方面展開論證,使文章的說服力更強,觀點更讓人信服。人物事例也很多,如曹雪芹寫《紅樓夢》用了整整十年,增刪五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車洪才36年編250萬字《普什圖語漢語詞典》;任正非和華為公司28年堅定不移只對準通信領或這個“城墻口”沖鋒等。理論論據也很豐富,如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古語“十年磨一劍”等。注意語言流暢自然,可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文采。
【參考立意】
(1)成功,需要厚積薄發。
(2)積蓄力量,成就未來。
(3)沉潛,才能更好爆發。
(4)內修外煉始成“金”。
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
威廉?詹姆斯有一部小說,說的是一位貴婦人在劇院里為劇中人物的悲慘命運啜泣不已,但她的馬夫就在戲院外面凍得快要死去。——羅翔
材料二:
愛全人類容易,愛一個人難。去幫助一個人,比宣稱我愛人類要困難的多。——蘇霍姆林斯基
材料三:
一個人對共同體的價值主要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共同體中其他人的生存條件。——愛因斯坦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一用貴婦的所感和所為形成鮮明的對比,說明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背離之處;材料二中提到“愛全人類容易,愛一個人難”,表明人們在行動上的普遍現象,關愛抽象的人,卻很難愛具體的人;材料三用愛因斯坦的話,表明一個人對共同體的價值在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能夠達到最大程度上的統一。
綜上所述,我們要深入人性幽微處觀照個體的所思所行,勇敢剖析自己,謙卑地內省,選擇關愛真實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書本理論和話語。真正的愛,一定是對具體人的關愛,要愛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而不是愛所謂生活的意義。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一個人對共同體的價值主要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共同體中其他人的生存條件。”也就是說感情、思想行動要有高度的統一,只有感情和思想,沒有實踐是沒有價值的,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行文思路上,首先由社會現實現象引出中心論點,關愛是一種具體的行為,而不是一種意識和思想,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采用對比式論證結構,然后運用例證和引證,說明行動勝于空想,如紙上談兵的趙括,成語故事閉門造車,蜀之鄙二僧的故事中富和尚的南海之夢等,再如墨子的名言“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行者行不果”等,證明只有思想,沒有行動,結果概率永遠為0。最后歸結全篇,重申論點,提出落實由內心到行動的號召。
【參考立意】
(1)行動遠勝于思想。
(2)關愛他人貴在行動。
(3)行動上的關愛勝過意識的虛無。
(4)關愛他人讓我們從現在做起。
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古人觀察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總結出令人警醒、可資借鑒的生活道理,例如先秦的荀況在《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涅:黑土),與之俱黑。”晉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言:“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宋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稱譽:“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些名言警語對當今時代的我們也應該還有啟示作用。
請綜合材料的內容及含義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列舉的三句話,從不同角度寫出了環境的對人的影響。荀子的名句寫出了外在環境對個體的巨大影響;而傅玄的名言則肯定環境對人的影響,也強調了個體的主觀意識對個體在外在環境中所受影響有重要作用;周敦頤對蓮的贊譽則突出了個體的強大可以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綜合分析,環境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環境影響的大小與個體有直接的緊密的關系;個體也可以評價強大的定力不受環境影響。
行文構思時,我們可以寫環境影響成長。首先列舉秦伯的例子論證惡劣的環境往往造就英才;緊接著列舉趙括的例子論證優越的環境,卻可能培養庸才;再次列舉比爾蓋茨的例子論證環境惡劣,其實也未必決定人的命運,真正主宰命運的是人自身的心理和意志;最后結合現實總結升華主題,打造強勢的心理環境,污濁環境不受影響,優越環境懂得珍惜,人才造就之道也。倘若我們能借鑒一二,必能有所裨益,塑造自我,拾級而上,走向成才。
【參考立意】
(1)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至為關鍵的作用。
(2)環境是外因,內因——自身才是決定因素。
(3)既要重視外因(環境),更要重視內因(自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