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出處】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意思】射人要先射他的馬,擒賊要 先擒他們的頭目。擒(qín):捉拿。
【鑒賞1】 要射倒一個人,就要先射他騎的馬;要捉拿一群賊,就要先捉他們的王。這句詩形容做事首先要抓牢關鍵:攻敵就要攻到要害,捉賊要先捉賊頭。無論做任何事情,只要能把握住重點,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鑒賞2】射擊敵人時應該先射他騎的馬,擒拿敵人時應該先擒拿敵人 的頭領。此句詩歌蘊含著奇妙的戰術:以馬為射箭的目標,則成功率大 增,馬倒則騎者倒;王是一個軍隊的指揮者,先擒拿軍隊的首領,軍隊因喪 失指揮則容易自相潰亂。詩歌語言簡易曉暢,卻自然成對,朗朗上口。詩 句蘊含著充滿智慧的思考,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后世常用此句表示做事 須抓住要害,方能事半功倍的哲理。
【用法例釋】用以說明除敵要先抓 首惡,解決問題則要抓住關鍵。[例1] 岳飛說:“賢弟,常言道:‘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我們只要擒拿賊首,救出 恩師,以酬素志,何懼那賊兵多寡?”(錢 彩等原著,陳杰改編《說岳通俗演義》第 十四回)[例2]打蛇要打七寸,放羊要趕 頭羊。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說的 都是要善于抓住關鍵。(余心言《你怎 樣思考問題》)
【英語翻譯】
1. Before a horseman,shoot his horse;
Capture the chief to beat his force!
2. To shoot a man,first shoot his horse.
Capture the chief of rebel force.
【全詩】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 豈在多殺傷?
【鑒賞】
這是一首帶諷刺性的政論詩。
《前出塞》 九首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政策。本詩原列第六,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前四句脫胎于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且深得議論的要領。后人評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 “當” 兩 “先” 妙語聯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隊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斗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對下文的襯托。
后四句才是詩篇的主旨所在,闡述了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詩人在這里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關不應為了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該是以 “制侵陵” 為限度,不能亂興邊釁,亂動干戈,更不能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是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后人說這后四句是將“大經濟語借戍卒口中說出”。
全詩采用先揚后抑的藝術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 后四句則以慷慨的語言直陳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道出 “止戈為武” 的本質。這種先行輔筆,后行主筆; 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掉轉,實為順接的手法,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的侵略; 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中主張既擁有強兵,又以 “制侵陵” 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唐人的詩篇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很少,而本詩以此見長。它以立意高、正氣盛、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