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砣。”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砣。
【出處】唐·李頎《送魏萬之京》。
【意思1】注釋 莫見: 你沒看見。行樂: 尋歡作樂。空令: 白白讓。易: 容易。蹉跎虛度光陰。
句意 君不見長安本是尋歡作樂處, 勸你千萬別讓易逝歲月空過去。語意懇切,以長者的口吻來囑托,可謂 語重心長。
【意思2】這是詩人勸勉赴京友人的話,大意是: 不要以為 長安是行樂的地方,在那里虛度時光。蹉跎(cuō tuó), 耽誤、虛度的意思。詩句情真意摯地表達了對后輩的殷切期 望。
【全詩】
《送魏萬之京》
.[唐].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砣。
【注釋】①魏萬:曾隱居王屋山,號王屋山人。②關城:指潼關。③御苑:皇 宮的庭苑,這里借指京城。
【賞析】
魏萬,住在王屋山,號王屋山人。首句從眼前即景寫起,交代 時間、人物、事由。時間是清晨,事情是唱離歌,即道離別。人物身份是游 子,由此確立了客中送客的主題。
此時此景交代足,筆墨一宕到了昨天夜里。原來,這位即將遠行的游 子是昨天夜里專程趕來道別的。這番心意已足深厚,更何況是微霜,說明 天氣寒涼,而路途還要渡河。冒著風霜,跋山涉水,只是一夜就匆匆告別。 不寫送別多么不舍,僅從乘夜趕來短暫相聚話別一事,已經將深情厚誼寫 足。其下寫難堪之情。這種難堪不僅僅是離別帶來的,還與前文“游子” 相呼應。離別是第一層愁苦;大雁哀鳴聲聲,更增別情,此不堪者二;北雁 南飛,背井離鄉,客中送客,此不堪者三;詩人羈游他鄉,歸途無望,是更不 堪者。
懷此難堪之情,遙想朋友遠去的京城,自不免著盡清冷的色彩。一葉 知秋,物之凋零最能感受節令變遷,也暗喻京城的世態炎涼。寒、晚,用色 冷寂。詩人筆下的京城給人的印象是極無暖意的。這和詩人自己的身世 有關。詩人早年出入京城,結交貴族,希冀用世,傾盡家財,終落魄歸去。 后折節讀書,考取功名,卻懷才不遇,最后憤而歸隱。詩人早已洞穿繁華 京城背后的冷峭和無情。不說寒冷的空氣吹落了樹葉,使樹色變得枯黃, 反說是樹的凋零催近了寒冷,這是由景生情,“寒”是天氣亦是內心的感 受。在京城各種紛繁的物象中,作者選取了搗衣砧聲。唐代的府兵制度 規定,出征的戰士要自備衣物,衣服都是由家中制好寄去,制衣就先要把 布料在石砧上用木杵搗后才方便縫制。所以唐詩中寫征人,常常會寫及 搗衣聲,如宋之問《明河篇》“南陌征人去不歸,誰家今夜搗寒衣”,而征人 之情亦暗合離情。本句與沈佺期《獨不見》之“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 憶遼陽”同為無理而妙,前者寫木葉催寒,后者寫砧聲催落葉,“催”所帶來 的迫近感正是內心的真實感受。
末聯為詩人情真意切的勸勉之語,勸誡友人要努力而為,不要沉溺于 及時行樂,耽誤大好時光。詩人有感而發,也許,他年輕時也是如此意氣 風發地憧憬京城的繁華,期待平步青云,立身成名……往事早已成空,但 仍不斷有人懷著同樣的夢想前往京城,詩人不禁感慨萬端。全詩意境冷 峻凄清,惆悵慷慨,具有雅致的唐人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