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
【出處】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意思】來看望的鄰居們擠滿了墻頭,他們也止不住感慨哭泣。
【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出處】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意思】夜深了,妻子又點上一根蠟 燭,我倆對坐凝視,依然懷疑是在夢中 相會。夜闌:夜深。秉燭:此指點燭續 燃。秉,拿著。夢寐:睡夢之中。
【鑒賞1】詩意為: 一直到夜深還繼續燃燭,面面 相對仍疑心是在夢中。這是久經戰亂、萬死一生驟然相逢,驚喜交集的 情景的真實寫照。“更秉燭”、“如夢寐”形象地狀出家人久坐不忍去 睡,也不能入睡,千言萬語敘說不盡的情景,以及意外重聚,喜不自 勝,生怕是在夢中的心理。
注: 秉燭,秉,本是執、持之意,后來都以“秉燭”作燃燭用。
【鑒賞2】夜闌: 是指夜深。深夜里點燃燭火,兩人燈下相對,仿佛是在夢中。長年戰亂,家人各自離散,不知生死如何; 忽然相遇,夫妻在燈下相對,不知這是真實,還是夢幻?這句詩描寫久別重逢的悲喜交集之情。凡是遭逢大難,幸而脫險歸來的人,得與親人再度歡聚,都不免會有 “相對如夢寐” 的感觸。
【鑒賞3】夜深了,前根蠟燭已燃盡,卻還要再點根蠟燭繼續互相傾訴。 相對而坐,竟如做夢一般,不敢相信是真的。夜深了,歸客奔波一天,也很 累了,可是夫妻兩人卻不舍得入睡,還要“秉燭”再談,這首先是因為他們 久別重逢,有太多太多的話需要向對方傾訴,另外,也因為,這樣的重逢太 來之不易,正如無數次做夢夢到的一樣,讓人驚喜,讓人不忍心入睡。此 詩表現了戰爭年代重逢之不易、夫婦久別重逢后傾訴不盡的心情以及對 意外相逢的驚喜情感。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久別的重逢 使人驚喜得不敢相信,懷疑是在夢里。 [例]這個短篇里,在外八年的水生忽于 一個晚上回到家中,那情景真像杜甫當 年感嘆過的“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 寐”。(俞汝捷《小說二十四美》)
【全詩】
《羌村三首·其一》
.[唐].杜甫.
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注釋】①崢嶸:高峻、深邃貌。日腳:透過云縫照射下來的光柱像是太陽的腳,故稱“日腳”。②柴門:用樹枝做成的門,形容其簡陋。③孥:兒女。④遂:實現,達到。⑤歔欷:哽咽、抽泣。⑥夜闌:夜深。秉燭:手里拿著蠟燭。夢寐:睡夢。
【鑒賞】 這是一首亂離之中全家重新聚合時悲喜交集的情景詩。
至德二年(757) 杜甫為左拾遺時,房琯罷相,他上書援救,觸怒肅宗,被放還鄜州 (今陜西富縣) 羌村探家。《羌村三首》 就是這次返家所作。三首詩蟬聯而下,構成一組 “還家三部曲”。這里選第一首。
前四句敘描在夕陽西下時分抵達羌村的情況。迎接落日的是滿天崢嶸萬狀、重崖疊嶂似的赤云。這般美好絢爛的景色,當然地喚起 “歸客” 親切的記憶而為之激動。次句既融入了口語又頗具擬人化的色彩,似乎太陽經過一天的奔勞,也急于轉入地底去休息。詩人恰巧也在這時結束了漫長的行程回到了家門口。白頭拾遺長途奔勞,早已巴望著到家休息。前兩句的寫景中融進了到家時的興奮感覺。一個 “噪” 字描出了具有特征性的鄉村黃昏景色,而這鳥雀喧賓奪主的聲浪又反襯出那種年月里山村的蕭索荒蕪。寫景中隱隱地流露出一種悲涼之感。“歸客” 一句措語平實,卻極不尋常。其中寓入了幾分“如釋重負” 的輕松感覺,又暗含了 “近鄉情更怯” 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寫進入家院后初見家人、鄰里時悲喜交集之狀。詩人未作任何繁縟沉悶的敘述,只簡潔地用了三個畫面來顯現這種悲喜。首先與妻孥見面。乍見時似該喜悅而不當驚怪。然而,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人命危淺,朝不保夕,親人忽然出現,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認,乃至發楞地 “怪我在”,直到 “驚定” 才“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喜達行在所》)。這反常的情態,曲折地反映出那個非常時代的離亂狀況。詩人從而發出感慨: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這 “偶然” 二字含有極為豐富的經歷和無限的內容。詩人從陷入叛軍之手到脫離叛軍亡歸,從觸怒肅宗到此次返家,風波險惡。現在竟得生還,不是太偶然了嗎?妻孥之怪,又何足怪呢? 言下大有 “歸來始自憐” 之意,刻畫罹難余生之人的心理極當。其次是鄰里的圍觀。消息自然傳開,引來眾多鄰人,大人小孩在農村院落那種低矮圍墻的外面隔墻相望。這些鄰居,一方面是旁觀者,故只識趣地遠看,不忍攪擾這一家人既幸福又頗心酸的時刻,況且這小小的院落里是站不下這么多人的; 另一方面他們又并非無動于衷地旁觀,而是人人都進入角色,“感嘆亦歔欷”,是對之羨慕? 為之心酸?還是勾起自家的傷痛?短短十字,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蘊藉! 其三是一家人深夜了還秉燭對坐的情景,最初的激動照理應該過去了,可詩人一家還沉浸在興奮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復秉燭,以見久客喜歸之意”。這個畫面即成為本詩搖曳生姿的韻尾。
全詩以白描手法取材于詩人的親歷和見聞,景實情真,毫無夸飾。能抓住典型的人物心理和生活情景,表現力極強,頗耐人含咀。尤其韻尾之聯被后世詩人詞客屢屢化用,成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