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查。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
【詩句】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查。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出處】唐·杜甫《秋興八首·其二》。
【意思翻譯】夔州的高城上又迎來了落日。每當晚上北斗星出現的時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來尋找長安的所在。聽到巫峽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淚來。我也希望乘著浮槎回到自己的故鄉,但這愿望終究還是落空了。我還記得我從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時候,晚上熬夜寫些明朝的封事,點燃書案上的香。可現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職。滯留此地,傍晚時分聽到城樓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隱然的悲痛。你看,山石上爬滿了藤蘿。月亮剛剛升起來的時候,月光是照在藤蘿上的,而現在它已經照到河洲前面的蘆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無眠,一直在懷念長安。
【全詩】
《秋興八首·其二》
.[唐].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查。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題解】
第二首緊承第一首中隱喻社會背景的四句寫景和“孤舟一系 故園心”一句,寫念長安,憂國亂,無限悲切,表現了杜甫一心想報 效國家而又不能的痛苦心情,和矢志不移的愛國情懷。杜甫隨嚴 武到劍南,是想乘使槎再返朝廷。嚴武曾奏請命杜甫為檢校尚書 工部員外郎。杜甫因“伏枕”臥病有違“畫省香爐”,未能入京供職; 由于沒有隨嚴武還朝,加之嚴武第二次回朝就死了,于是感到沒有 再仕于朝廷的希望了。其實,杜甫不是進士出身,又很難被提攜入 朝,所以當“每依北斗望京華”時,就有“北斗”近而“京華”遙遠之 感,不乏懊喪之意,因而聽到猿鳴,不禁淚下。盡管有此委屈,仍為 國亂猶存聽到笳聲而悲傷。不論在朝與否,都以國家為重。杜甫 與這詩同時寫的《溪上》一詩也說:“西江有船至,時復問京華。”這 是詩人一以貫之的思想。也正因為如此,詩人才對京華一直從“落 日斜”望到半夜月“映洲前蘆荻花”。這很像《水經注·三峽》中“自 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懷長安、憂國亂感情之深,盡在言外。因 此說,此首是八首之骨。
【賞析】
其二承前首末句、因夔府暮景而憶長安,是一望京華。
長安在夔州正北,即北斗所指方向,北斗可見而長安不見,故只好循北斗方向而望之,“每”字說明夜夜如此。“每依北斗望京華”是詩中一大關紐,提挈三章(包括本首和以下兩首),重在想象今日長安;到“故國平居有所思”方改換角度,重在回憶昔日長安。
由于思念殷切,心情也就十分慘苦。巴東漁歌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過去是書上的幾句話,而眼前則是自己的寫照,故著一“實”字(句系“聽猿三聲實下淚”的倒騰)。《博物志》記載了一個海客乘槎到天河的故事,《荊楚歲時記》把它安到張騫頭上,說其奉使窮河源,乘槎經月到天河,見牛郎、織女,杜甫曾多次反用此典,自傷飄泊。他曾入嚴武幕參謀,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原本希望有隨嚴武回朝的機會,但嚴武的病故,使這一愿望落實,故著一“虛”字。“奉使”是以嚴武入蜀比張騫使西。
三聯即承上“虛”字,寫希望成為畫餅的悲哀。唐代中央機構有尚書、門下、中書三省,省署皆以胡粉涂壁,繪有壁畫,有專職女侍執爐熏香。杜甫任左拾遺時屬門下省,工部員外郎則屬尚書省,他的不能入朝,本是因為“朝廷記憶疏”的緣故,但此處只說畫省睽違,皆因臥病而已,是含蓄。故薄暮聞笳,彌增愁思(“粉堞”是刷白的女墻)。
末二句寫深夜不寐,蓋巫峽之中,“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故月光下徹,可見夜深,二句大是從沉思中清醒的情景。
千家山郭靜朝輝,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