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出處】唐·杜甫《新婚別》。
【意思翻譯】姑: 婆婆。嫜: 公公。句意: 做媳婦的身分還未明確,我怎么去拜見公公婆婆?
【鑒賞1】 姑嫜: 就是公婆,丈夫的父母。古禮規(guī)定: 婦人嫁到夫家三日,告廟上墳,才算成婚。婚禮既成,名分始定,才能稱丈夫的父母為姑嫜。這兩句詩的意思是: 結(jié)婚才一天,丈夫就離家出門,婚禮尚未完成,所以這時候名分還未定,又如何拜見公婆。原詩描寫唐朝多戰(zhàn)爭,人民被迫當(dāng)兵,忍痛與家人分手。作者杜甫感嘆時局動亂,民生疾苦,于是寫下了這首詩。杜甫在這首詩中,很自然地流露了他對民生疾苦的關(guān)切,以及他那偉大的仁者襟懷。“妾身未分明” 這句詩,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名分未定,不知何去何從,矛盾茫然的心境。
【鑒賞2】我作為媳婦的身份還沒有明確,如何去拜見公婆呢?按照古 代風(fēng)俗,婦人嫁三日,告廟上墳,謂之成婚。婚禮既明,然后拜公婆。可是 新媳婦與丈夫晚上才剛剛結(jié)婚,床席尚沒有睡暖,早上丈夫就要離去。時 間太匆忙,以致新媳婦尚未拜見公婆,丈夫就要遠(yuǎn)去。此句話中,新娘子 向丈夫訴說自己的困難處境以及面對丈夫遠(yuǎn)行的痛苦心情。語氣雖然飽 含幽怨,卻情意深長。詩歌以新婦的口吻,敘述了新婚妻子與丈夫生離死 別的場景。
【全詩】
《新婚別》
.[唐].杜甫.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jié)發(fā)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yuǎn),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yǎng)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yáng)。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fù)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注釋】 ①兔絲: 一種蔓生草,必須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蓬麻: 蓬草和苧麻,都是低矮的植物。②與: 給予。③無乃: 恐怕、只怕、只是。④河陽: 指黃河南面一帶,當(dāng)時正是打擊安祿山叛軍的前線。⑤姑嫜: 公婆。⑥將: 將就,跟隨。⑦蒼黃: 比喻事情變化反復(fù),由 《墨子·所染》: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引申而來。⑧戎行: 軍隊的守衛(wèi)與作戰(zhàn)。⑨羅襦裳: 絲綢短衣。⑩迕(wu): 違背、違逆。
【賞析】
《新婚別》是“三別”中的一首,寫一對新人“暮婚晨告別”的典型事例。全詩分為三個層次:前12句為第一層,寫新娘子婚姻之不幸。詩以比興開始,用“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比喻“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兔絲”是一種蔓生植物,多寄生于其他植物上,古人多以此比喻女子對男子的依附。“蓬”和“麻”均為小植物,兔絲附于其上,蔓兒不可能伸長;女子嫁與即將赴邊的征夫,很難指望與其白頭偕老。這一精妙貼切的比喻非常符合新婦的特有身份和特殊的心理感受,也將其不幸命運(yùn)和盤托出。“結(jié)發(fā)”以下八句,交待了造成自己不幸命運(yùn)的原因,即丈夫馬上要“守邊赴河陽”。按唐王朝的規(guī)定,新婚男子可以免服兵役一年,而戰(zhàn)爭卻迫使他們夫婦“暮婚晨告別”。新婚燕爾,未來得為丈夫暖熱床席就要匆匆離別,這是多么殘酷的現(xiàn)實啊!然而,新婦的不幸還不止于此,她還十分憂慮自己在婆家的身份未明而難以自處。依照古禮,女子于婚后三天,應(yīng)在丈夫陪同下去祭家廟、拜公婆,這套禮節(jié)完成后,才算婚禮完畢,才能確定新娘在家中的名分。而現(xiàn)在未來得及正名定分,此后日子怎么度過?“父母養(yǎng)我時”以下12句為第二層,寫新娘子在與丈夫生離死別之際的沉痛悲苦心情。“父母養(yǎng)我時”四句,寫父母雖疼愛女兒,但不能不將其嫁人;一旦嫁人,就只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根據(jù)女子必從一而終的古訓(xùn),一結(jié)婚,女子的命運(yùn)就永遠(yuǎn)和丈夫綁在了一起。“君今往死地”八句,寫新娘子的矛盾心理:丈夫要到生死未卜的前線去,使她悲痛得肝腸寸斷。本擬與丈夫一同赴邊,生死與共,又恐此舉非但無益,反而會使事情更糟;軍中是不允許有年輕女子的,士兵攜妻子從軍,勢必破壞士氣。因此,新娘子希望丈夫不要以自己為念,要“努力事戎行”,爭取活著回來,夫婦團(tuán)聚。最后八句為第三層,寫新娘子堅貞的愛情表白。新娘子經(jīng)過劇烈的思想斗爭和痛苦的傾訴,為使丈夫一心殺敵,臨別之際,她大膽而直率地向丈夫表達(dá)了堅貞不渝的愛情。“自嗟”四句,寫自己娘家貧寒,花費(fèi)許久心血才置辦了結(jié)婚禮服,為了讓丈夫放心,她從此脫下禮服,洗卸紅妝。“女為悅己者容”,丈夫遠(yuǎn)行,自己不再梳妝打扮,以示忠誠。“仰視”四句,以鳥兒雙飛喻夫婦相守,但“人事多錯迕”,故人不如鳥。但愿與丈夫雖人分兩地而能心心相印。“與君遙相望”一語,深情無限。
此詩繼承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藝術(shù)傳統(tǒng),通篇采用第一人稱寫法,用新娘子的訴說和表白,反映戰(zhàn)亂和不合理的兵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不幸,表達(dá)人民識大體、顧大局,積極支持平叛戰(zhàn)爭的犧牲精神和愛國熱忱,同時,也突出地表現(xiàn)了新娘子對丈夫堅貞不渝的愛情及對未來生活的深情憧憬。王嗣奭評此詩曰:“一篇都是婦人語,而公揣摩以發(fā)之。”(《杜臆》)此詩選擇了“暮婚晨告別”的極典型的事件,借承受戰(zhàn)爭苦難最深重的新娘子的訴說,全詩娓娓敘來,貼切自然,深摯動人。其中既有對戰(zhàn)亂的怨憤、離別的無限悲苦之情,又有對丈夫的激勵勸勉,句句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心態(tài),句句從肺腑中吐出,使全詩脈絡(luò)分明,一波三折,深情頓挫,曲盡其妙。加之淺切樸實的口語、俗語和比興手法的運(yùn)用,更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真可謂深得樂府詩之精髓。
這種通篇用婦女自白的寫法,不僅漢魏樂府中常有,唐人詩中亦屢見,如樂府詩《塘上行》、《冉冉孤生行》,李白的《長干行》(“妾發(fā)初覆額”),所敘之事,所抒之情都切合女主人公身份口吻。這種寫法的高明之處在于增強(qiáng)了詩的真實性、客觀性,讀者聆聽的是生活的“錄音帶”,仿佛自己置身于彼時彼地的社會場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