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出處】唐·杜甫《野望》。
【意思】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 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圣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游,常常極目遠望, 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全詩】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奇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賞析】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推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圣朝”的內愧。“供”,付讬。“涓埃”,滴水、微塵,即言毫末之微。杜甫時年五十,故云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讬給“多病”之身,但“未有”微末貢獻,報“答圣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的夙愿,卻始終沒有停歇,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于連用對偶而把他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的心愿,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這是每一杜詩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共同感受的。不能因為出現了“圣朝”之類字面,便簡單地判定它是詩人“愚忠”表現。實際上他是把李唐王朝當作“封建國家”的同義語的。
七八句最后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于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杜甫這種預感,終于在兩年后,即廣德元年(763),為吐蕃攻陷三城的嚴峻現實所證實。他在著名組律《西山三首》中,就深刻地表達了他那時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