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
【出處】唐.劉眘虛《闕題》
【意思翻譯】道路似因白云繚繞而到了盡 頭,美麗的春色與溪水一樣曲折悠 長。時時有飛落的花瓣飄來,從遠 處隨著流水散發出芳香。
【賞析】一條蜿蜒盤旋的小路通往深山別墅。 它的盡頭掩沒在朦朦朧朧的云霧之中。一道清澈歡快的溪水悠閑地流 淌,溪畔是滿眼的繁花盛草,真是無盡春色伴隨著溪流源源而來。詩人 用一“白云盡”,便使山道高遠盤旋之態立現眼前。寫春,著一 “青溪 長”,便使春之嫵媚動人之狀躍然紙上。詩中若有畫,畫中寓詩情。詩 情畫意,水乳交融。讀來真是余香滿口,使人嘖嘖稱道。
【全詩】
《闕題》
.[唐].劉眘虛.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注釋】
①閑門:清靜的門庭。深柳:濃密的柳蔭。 ②幽映二句:意為由于深柳掩映,雖然在白天,太陽照在衣裳上也發出清冷的幽光。每,雖。
【賞析】
這首詩的原題可能失落,唐代殷璠《河岳英靈集》在輯錄這首 詩的時候沒有題目,后人只好給它安上“闕題”二字。
劉眘虛為人淡泊,脫略勢利,在壯年辭官歸田,寄意山水。這首詩句 句寫景,詩情畫意滿卷,好詞佳句盈篇,是劉眘虛的代表作。
詩描寫的是隱藏在深山中的一座別墅。開篇寫進入深山的情景,“道 由白云盡”,說明通向別墅的路是從白云盡頭開始的,山路被白云隔斷在 塵境之外,可見這里地勢高峻。以此起筆,暗示前面爬山的文字,也突出 了別墅周邊環境的幽美。次句寫春光與溪水。“春與青溪長”,點明季節, 伴隨山路有一條曲折的小溪,其時正當春暖花開,山路狹長,溪水悠長。 沿著青溪一路前行,看不盡繁花盛草,真是無盡春色源源而來。青溪行不 盡,春色也就看不盡,似乎春色也是綿綿不絕了。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這兩句緊接上文,著筆細寫青溪、春色,表 達了詩人的喜悅之情。詩人將落花擬人化,從中可以感受到他遙想青溪 上游一片花紅柳綠的神情。落花紛飛,隨流水而至,又隨水流而去。詩人 完全被這青溪春色吸引,他沿著青溪一直往前走,還不時地看到落花飄灑 在青溪中,水流也似乎散發著芬芳的花香。仔細琢磨,又可以品味出這兩 句的“韻外之致”。王士禛在論及山水詩派諸家創作時,常常以“入禪”的 獨特情境來形容詩的妙諦,他說:“劉眘虛‘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妙 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蠶尾續文》)認為這兩句所 包含的微妙真理,與佛陀拈花、迦葉微笑之寓意深隱、妙不可言完全相等, 毫無區別。這其實就是一種超越語言局限的渾化境界。
一路行走,一路觀賞,終于“閑門向山路”,來到別墅前。“閑門”,顯然 少人來打擾;“向山”,則暗示主人愛好觀山。進門一看,“深柳讀書堂”,院 子里種了許多長條飄拂的柳樹,斑駁柳影中便是主人的讀書堂。
結末兩句,詩人仍然只就別墅的光景來描寫。“幽映每白日,清輝照 衣裳。”這里的“每”作“雖然”講。因為山深林密,所以雖然在白天里,也有 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靜謐舒適的環境為詩人專心致志讀書 提供了最好的條件。走筆至此,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回味、思索的 空間。
詩人如攝影師一般,將鏡頭一點點推進,從山路到溪流,從遠景到近 景,將登山、進門的一路經歷,通過幾個放大的景物描繪出來。全詩皆為 景語,文字精美,雖無一句直接抒情,但情韻盈然,意境幽美。“一切景語, 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描摹風景的 同時,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并將人物的行動、神態、感情、心理活動乃至 身份、地位等等隱藏其中,給讀者帶來了直觀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 殷璠評論劉眘虛的時候說:“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 (《河岳英靈集》)在此詩中,詩人描繪了一個超凡絕塵的所在:它在白云的 盡頭,有美好的春色伴著的清溪流過,落入溪流之中的花瓣隨同流水散發 出幽幽的花香,在此處有一間綠樹掩映、清輝遍灑的書屋。沿途的景致烘 托出了“讀書堂”的清幽、高雅,后四句的白描,更寫出了主人閑適的情趣, 給人以“禪意”的感覺,詩韻縈繞,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