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比娨馑?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出處】唐·杜甫《登岳陽樓》。
【意思】親朋們杳無 音信。飽經滄桑,年老多病的詩人,只伴著一葉孤舟四處漂流??墒窃?人又想到關山以北的戰區,那里正處于兵荒馬亂之中,而自己卻不能為 國家盡一點微薄的力量,不禁依著窗戶,老淚縱橫。詩人在個人生活如 此困頓的情況下,還這般關心祖國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拳拳忠心可感 天動地。
【全詩】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釋】 1.洞庭水:即洞庭湖。岳陽樓:即岳陽城西樓,下臨洞庭湖。
2.吳楚:指春秋戰國時吳楚兩國之地,在我國東南一帶。坼(音che):分裂。
3.無一字:指沒有一點音信。
4.戎馬:指戰爭。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背景】
此詩作于大歷三年(768)冬,時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陽)。岳陽樓:岳州巴陵縣城門西樓(今湖南岳陽西門城樓),下臨洞庭湖,氣勢雄壯,久負盛名。在杜甫前的張說,早在開元四年(716)為岳州刺史時常與才士登此樓賦詩,孟浩然亦有詩。杜甫以得償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樓,前半寫景極為雄渾壯闊,尤其是頷聯二句,“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劉辰翁《批點千家注杜詩》卷一五),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后半寫情,嘆身世,憂國事,卻極為凄楚悲哀。意境由雄闊轉悲窄,抑揚頓挫,聲律細密,為杜甫晚年代表作。
【賞析】
這是詩人杜甫五十七歲時流寓湖南所作。其時國事多艱,個人貧病交加,這雙重的不幸,給全詩打上了蒼涼沉郁的色彩。
岳陽樓在岳陽縣城西門上,中國南方最大的湖泊——洞庭湖的對面。詩人聞名已久。首聯道出了詩人渴欲一見而終償夙愿的心情。然而,這平平道來的首聯,并不僅僅具有一種單純的“敘述性”功能,它還寄寓著詩人浪跡天涯,壯志難酬的深沉感慨。以詩法衡之,律詩的開頭兩句并不要求對仗,但杜甫卻有意作成一聯,正是為了強化“今”“昔”之間所孕涵的感情意味!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頷聯對仗工穩、氣勢恢宏,典型地概括出洞庭湖的雄偉氣勢——那浩淼無垠的洞庭湖水,將吳楚兩國的疆界頓然劃開,日月星辰宛似“浮”在洞庭湖上。若無博大的襟懷和融鑄萬物的創造力,是斷不能將“乾坤”與“浮”連綴在一起的。
五、六兩句,作者將詩筆轉入個人的身世上。杜甫從公元七六○年始就“漂泊西南”,艱苦度日,到寫此詩時已整八年,其間與親朋斷絕了一切聯系;加上體弱多病,一如隨風飄流的孤舟。天地是如此廣闊,而詩人的天地卻是那樣的狹小,兩相對比,自然引起詩人的無窮感慨。但杜甫并未因個人的不幸境遇而一味怨艾,作為一個始終關注社稷安危和黎民疾苦的詩人,不論在何種境況下,他都不會僅為一己的不幸而悲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詩人于岳陽樓上,憑欄遠望,家國身世之感油然而生,不禁涕泗滂沱……統觀全詩,這尾聯兩句實為一篇之警策。
杜甫嘗謂“晚節漸于詩律細”,攬讀詩人的這首力作,我們不能不再次嘆服老杜詩律的精細和筆法的謹嚴。
【評論】
唐詩篇名。五律。杜甫作。見《杜詩詳注》卷二二。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乘船自夔州出峽,十二月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陽,此詩即寫詩人登岳陽樓的所見所感:“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毕葘懣释桥R而夙愿終嘗的心情,次寫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和雄偉氣勢,最后抒發由登樓引起的孤獨凄涼的身世之感和憂念時局的愛國摯情。全詩意境沉郁闊大,律法工穩自然,語言精警深曲,是體現杜甫“老去漸于詩律細”特點的五律代表作之一。黃生曰:“前半寫景,如此闊大,五六自敘,如此落寞,詩境闊狹頓異。結語湊泊極難,轉出‘戎馬關山北’五字,胸襟氣象,一等相稱,宜使后人擱筆也。”(轉引自《杜詩詳注》卷二二)其中對洞庭湖的描寫,尤其是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得到后世的高度評價。唐庚說:“嘗過岳陽樓,觀子美詩,不過四十字耳,其氣象閎放,涵養深遠,殆與洞庭爭雄,所謂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輩,率為大篇,極其筆力,終不逮也?!狈交卦唬骸皣L登岳陽樓,左序毬門壁間大書孟詩,右書杜詩,后人不敢復題?!?同上)王嗣奭也說:“只‘吳楚’二句,已盡大觀,后來詩人,何處措手!”(《杜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