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出處】唐·李商隱《蟬》。
【意思1】蟬棲托在樹上,抱枝通夜哀鳴,到天曉力竭聲疏,而樹卻“無情” 自 “碧”。作者以蟬自比,以樹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意思2】
蟬聲的“疏欲斷”與“一樹”的“碧無情”本無關系,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的,但就借蟬寄慨的詩人說,責怪權貴的無情卻是有理的。傳神空際,無理得妙。
俞陛云 《詩境淺說》 甲編: “三四言長夜孤吟,而舉世無人相識,若蟬之五更聲斷,而無情碧樹,仍若漠漠無知。悲辛之意,托以俊逸之詞,耐人吟諷。”
【全詩】
《蟬》
.[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賞析】
此詩與初唐虞世南之《蟬》、駱賓王之《在獄詠蟬》并稱為唐詩中詠蟬的三篇名作。三作同為詠蟬,虞世南身處高位,借蟬居高而聲名自播,喻己之名動四方;駱賓王則身為階下之囚,以蟬自表予心之高潔;而義山則處二者之間,借蟬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潔而不遇于時的處境和悲憤無告的心情。同為詠蟬,身份處境不同而喻義、境界亦相殊相異。
在藝術手法上,不似虞詩有“垂緌飲清露”的形象,駱詩“露重飛難進”一類的描寫,義山則只圍繞蟬之高潔難飽,徒勞費聲處用意虛寫。“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為詩人才不見用之寫照。至冷至幻,非有切身遭際者難喻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