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余難同。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全詩意思,原文翻譯,
【詩句】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余難同。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
【出處】唐·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意思翻譯】主持祭祀的老僧懂得神靈的意志,全神貫注觀察著我的心情。他拿出杯珓為我占卜兇吉,說我的卦大吉大利無人能比并。我呵,不過是被貶的官員還未死,只求衣食溫飽渡余生。
【全詩】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唐].韓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環(huán)鎮(zhèn)嵩當中。
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
噴云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
我來正逢秋雨節(jié),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
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宮。
粉墻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
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余難同。
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
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
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東。
【全詩賞析】
貞元十九年(803),韓愈為監(jiān)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之弊,觸怒德宗,貶為連州陽山令(今廣東連縣)。貞元二十一年(805),遇赦北歸,遂“委舟湘流,往觀衡岳”。這首詩就是游衡山所作。
同是游山宿寺,《山石》所寫的不是名山古剎,所以只是隨其行止,敘其見聞。衡山是五岳之一,韓愈是懷著久仰和敬重之心遠道來登南岳高峰的,必須另換一副筆墨。開頭六句,總敘衡山的地位聲望。五岳享三公之禮,《禮記·王制》說天子以三公之禮祭五岳,唐時五岳之神都封王號,衡岳神封司天王),為眾山之尊;衡山威鎮(zhèn)炎方,為南天之雄,云封霧繞,高不可攀。這是韓愈心目中的衡山,起筆高古,不落凡近。“祭秩皆三公”,“天假其柄”諸語,都是用的重筆,突出衡山地位之崇。
“升階”以下六句寫行祭。詩人登上臺階,彎著腰向神像進獻干肉和 酒,想借這些菲薄的祭品來表明自己的虔誠。掌管神廟的老人了解神意, 在一旁窺察,鞠躬致禮。他手持占卜用的杯珓,教給詩人投擲的方法;而 后又根據(jù)卦象,說是得到了最吉的征兆。但這卻引出了詩人一肚皮牢騷: 自己在陽山貶所沒有被折磨致死,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今后只求衣食 粗安,就甘心長此而終,哪里還存什么侯王將相之望! 神明縱然想賜福保 佑,恐怕也難奏效了。這一段描寫和牢騷,真實動人,亦莊亦諧,其實是詩 人借以解嘲消悶,深刻反映詩人內(nèi)心的不滿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