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出處】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譯注】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
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熟。
【全詩】
《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鑒賞1】
這是杜甫七言絕句的名篇,蘅塘退士評曰“少陵七絕,此為壓卷。”(《唐詩三百首》)作于唐代宗大歷五年(770)暮春,杜甫流落荊湘臨終的前一年,是杜甫七絕的絕筆之作。詩題“江南”是指湖南岳陽、長沙一帶。唐時岳陽、長沙一帶屬江南道,故名。李龜年是盛唐時代著名的音樂家,深受唐玄宗器重。鄭處誨《明皇雜錄》載: “天寶中,上命宮中女子數百人為梨園弟子,皆屬宜春院北。上素曉音律……而(李)龜年特承恩遇,其后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常為人歌數闋,座上聞之,莫不掩泣置酒。”“逢”表明與李龜年是不期而遇,一個是絕代歌手,一個是曠世詩圣,竟然重逢在同是天涯飄泊之際,這對于留有開元、天寶盛世美好記憶的詩人來說,該有多么深沉的滄桑之慨啊!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將記憶一下推拓到開元年間,那時真是“開元全盛日”,詩人還是一個翩翩少年,但他已嶄露頭角,少年倜儻,“略脫小時輩,結交皆老蒼”正是他的寫照。他生活在盛世的浪漫生活氛圍中,出入于王公達人宅里堂前。“岐王”,指唐睿宗的兒子李範,是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是封爵,他酷愛藝術。“崔九”指殿中監崔滌,是唐玄宗的寵臣,九是兄弟之間的排行。只用二句詩概括,喚回了對李龜年往日聲名的記憶,暗中隱憶開元盛世。“尋常”對“幾度”,“見”對“聞”,在對偶中表現出詩人對李龜年的傾心相知和頻繁交往,暗含著當年春風良宵,快意聽歌的美好情景,那時李龜年深受帝王賞識,盛極一時。
三、四句則從美好的記憶中轉回現實。“正是江南好風景”,這里隱含著多少弦外之音,“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世說新語》語),安史之亂使天下生靈涂炭,山河破碎,國運日衰。詩人卻緘口不言人事國事,只言眼前風景。此處其實是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落花時節又逢君”,以“落花時節”照應“好風景”,用意深長,給人印象既是即景書事,又是別有寄慨。“正是”和“又”兩個虛詞,在字里行間更強化了感慨的深度! 詩人以典型化的藝術概括力,將唐帝國的盛衰之變凝縮在一個絕代歌手的榮辱沉浮之中,意在言外。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說: “此詩撫今思昔,世境之離亂,人情之聚散,皆寓于其中。”這正是杜詩沉郁風格的典型之作,值得玩味體悟。
【鑒賞2】
此詩作于大歷五年(770)暮春,時杜甫漂流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一帶。江南:指今湖南江湘之間。李龜年:唐代著名音樂家,宮廷樂師,善歌,又善奏羯鼓、篳篥,深受玄宗賞識。安史之亂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為人歌數闕,座中聞之,莫不掩泣(見《明皇雜錄》卷下)。杜甫少年時常在洛陽王侯大臣宅中聽李龜年唱歌,晚年又在江南相逢,天涯滄桑,感慨萬千。詩中前二句寫昔日盛時,后二句寫今日衰世。用一“又”字形成尖銳對比。國家興衰、個人榮辱都包含其中。詞清意苦,含蓄蘊藉。黃生《杜詩說》卷一○云:“言外黯然欲絕,見風韻于行間,寓感慨于字里。”
【鑒賞3】
唐詩篇名。七絕。杜甫作。見《杜詩詳注》卷二三。大歷五年(770)春作于潭州(今湖南長沙)。李龜年,唐代著名音樂家。鄭處誨《明皇雜錄》曰:“開元中樂工李龜年、彭年、鶴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學盛名。彭年善舞,鶴年、龜年能歌”。“其后龜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賞,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杜甫早年曾在洛陽聽過李龜年歌唱,如今漂泊至潭州相遇,不禁觸發起今昔盛衰之感,于是以此詩相贈:“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前兩句言過去之盛,為感慨張本;后兩句寫現在之衰,抒發感慨。全詩含蓄雋永,情韻無限,時世之凋弊喪亂,彼此之凄涼飄零,盡寓于其中。黃生評曰:“此詩與《劍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絕。見風韻于行間,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龍標、供奉操筆,亦無以過。”(《杜詩說》卷一○)邵長蘅說:“子美七絕,此為壓卷。”(《杜詩鏡銓》卷二○引)此詩確為杜甫絕句中膾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