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出處】唐·駱賓王《在獄詠蟬并序》。
【意思1】露水濃重,沾濕了蟬的羽翼, 難以向前飛;大風呼號,蟬的叫聲容易沉沒。
【意思2】露重沾濕了蟬的羽翅,難以飛進,風大使蟬的鳴聲容易沉沒。用比喻表現了作者在政治上的失意。
【賞析】詩人在獄中聽聞蟬鳴,不禁自嘆自傷。秋季是蟬的末路,牢 獄是自己的悲歌。濃重的秋露沾濕了輕薄的翅翼,使得蟬難以自由自在 地飛舞,這正是多年以來,勢單力薄的自己只能在險惡的宦海中屈居下僚 的真實寫照。瑟瑟秋風無際,原本舒朗高亢的聲聲鳴叫只能無奈地消退, 如同自己想要為國盡忠卻遭受無情打壓,空懷一腔熱血。這種比興手法 的妙處在于患難之中以物見我,以物擬我,由物及我,由我觀物,使得蟬的 命運與詩人的自我遭遇合為一體,最終達到物我渾融的境界。詩句情感 充沛,真切動人。
【用法例釋】用以說明困難大或困 難多,做成一件事很不容易。[例]科學 的創見被視為“離經叛道”,這是科學攀 登者步履艱難的重要原因。“露重飛難 進,風多響易沉”。(金志華等《青年人 生哲學》)
【全詩】
《在獄詠蟬并序》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釋】
1.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南冠:指囚徒。《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杜預注:“南冠,楚冠。”“侵”一作“深”。
2.玄鬢影:指蟬。古人梳攏鬢發薄如蟬翼。稱蟬鬢。玄,黑色。玄鬢影,本來是借用烏黑油亮而且薄可見影的蟬翼以比喻鬢發。此處則借用玄鬢影這一發式來比喻蟬翼。白頭吟:古樂府曲名。相傳司馬相如將娶妾,卓文君作此以自絕。此處借用“白頭”以自傷衰老。同時,《白頭吟》曲調衰怨,正好與作者此刻情緒相同。
【全詩鑒賞】
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上書議政,觸怒了武則天,以貪贓之罪,被捕入獄。這首五言律詩就是駱賓王關在長安獄中寫成的。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兩句交代時間和事件。西陸指秋天。古時天文學認為,日循黃道東行,行經西陸便是秋季。秋風漸寒,蟬到秋即死亡,所以人們認為秋蟬聲音特別凄涼。南冠用《左傳》楚國犯人帶著南方冠帽的典故。駱賓王是浙江人,囚禁在長安,用南冠二字,倒很切合身份。詩人一開始就反映了自己在囚禁中聽到秋蟬凄切聲音的環境和心情。
以下六句,以蟬喻己,蟬與人合而為一。每個句子,都雙關人與蟬,強烈地表達了他怨恨凄惻的心情。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寫蟬的話,玄鬢影指蟬身漆黑發亮,白頭吟指蟬聲如漢樂府“誰不懷憂,令我白頭”那樣凄切。寫人的話,玄鬢指當時不到四十歲的詩人已滿頭白發,白頭吟就指在獄中吟誦的悲傷衰頹的詩。是蟬是人,相互滲透,很有韻味。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表面上寫蟬:秋露濃重,不能再飛翔;秋風陣陣,蟬聲也斷斷續續。實際上暗寫詩人自己。上書高宗,無法進入天子乙覽;囚禁獄中,所言所詠,也起不了作用,蟬的形象有象征色彩。
最后兩句“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是詩人的口氣,也是蟬的口氣。這首五言律詩,詩人用蟬擬人,說蟬遭際悲傷,申述蟬的心思:吸的只是露水,高潔清白,為何還遭到秋天的折磨呢!?
把自己的不幸與將逝的蟬滲透組合,抒情深切,人性物性也體會得相當深。
初唐律詩還在成長過程中,同時代詩人的律詩,也有不盡守律的。這首《在獄詠蟬》,押下平聲侵韻,仄起,格律相當嚴謹。中間頷聯、頸聯,對仗工整。特別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一聯,形式的工整和內容的雙關,深得律詩三昧。這首詩用韻也頗為講究,注意了音樂性,為盛唐詩歌全面地確定中國古典詩歌的體格,做了很好的準備。
隱然寫出狂狷一段,嘐嘐踽踽,不肯閹然媚世意。中聯云: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尤肖才人失路之悲,讀之涕洟欲下。(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