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四十八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為學日益①,為道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③,及其有事④,不足以取天下。
〔注釋〕 ①學:河上公注:“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河上公注:“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為學日益:陳鼓應說:“為學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識活動。這里的‘為學’,范圍較狹,僅指對于仁義圣智禮法的追求。這些學問是能增加人的知見與智巧的。”(《老子注譯及評介》) ②道:指自然之道(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日損:指日以消損情欲妄為。 ③取:河上公注:“取,治也。”蔣錫昌說:“《廣雅·釋詁》:‘取,為也。’《國語》二十四:‘疾不可為也。’韋解:‘為,治也。’是‘取’與‘為’通,‘為’與‘治’通。故河上公云:‘取,治也。’”(《老子校詁》)無事:無為。 ④有事:猶有為。及:猶若也(高亨《老子正詁》)。
〔賞析〕 本章老子認為與“為學”求知需要日益積累相反的是,“為道”則要“日損”:去妄,以至達到無為而無不為地步,這樣萬民才能各得其生、各得其養,無戰爭動亂而足以統一天下。
吳澄《道德真經注》在評論本章的“無為而無不為”之旨時說道:“因言無為無不為之旨,故云即古之取天下者,只是無為盛德而人自歸之;必用智力而有作為,何足以取天下哉?”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無為”境界呢?老子提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對此,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說:“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道謂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欲文飾日以消損。”這就是說,這些“政教禮樂之學”足以產生智巧情欲,并以智巧情欲日益增加為目的,而這種情欲智巧日益增加則天下必定生事擾攘,戎馬倉皇,干戈相見。
所以,老子要人走“為道”的道路,以“情欲”日損為目的。以致達到“無為”、真純樸質的境地,這樣就能起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萬民各得其生、各得其養,無戰爭亦無動亂,以此為政則足以統天下。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