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曹操冢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許城外有河水洶涌[1],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 尸斷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 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有小碑,字皆漢篆[2]。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3]。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異史氏曰,“后賢詩云:‘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4]。’寧 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瞞也!然千馀年而朽骨不保,變詐亦復何益?嗚呼,瞞之智,正瞞之愚耳!”
翻譯
許昌城外有一條河,水流湍急,波濤洶涌。臨近一處崖岸的地方,河水的顏色變成深黑色。盛夏天,有人從這里跳進河中洗澡,忽然像被刀斧斬過一樣,尸體斷為兩截,浮出水面。后來又有一人也如此這般。人們深感驚奇。縣令聽說這件事后,派人截斷河的上流,排盡余水,見崖岸下有一個深洞,洞中安裝著一個轉輪,輪上排列著鋒利的刀刃。拆掉轉輪,深入洞中,發現一塊小石碑,碑上的字都是漢篆字,細細辨認,原來是曹操墓。于是打破棺材,散掉腐骨,將殉葬的金銀財寶全部取了出來。
異史氏說:“后代的賢人作詩說:‘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他那里知道曹操的尸體是葬在七十二冢之外呢?曹操真不愧稱為奸雄呀!然而千年以后,他的尸骨終究被挖掘拋棄,奸詐又有什么用?唉呀,曹操的聰明,也正是曹操的愚蠢呀!”
注釋
[1]許城:指許昌,即今河南省許昌市。
[2]漢篆:漢代篆書,為當時通行的一種字體。
[3]曹孟德:即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據《三國志·魏書》本傳,死 葬漳河旁“西門豹祠西原上”。設七十二疑冢之說,見陶宗儀《輟耕錄·疑 冢》。[4]后賢詩:此指宋人俞應符詩。詩云:“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 未知。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見陶宗儀《輟耕錄·疑冢》。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