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鞠樂如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鞠樂如,青州人。妻死[1],棄家而去。后數(shù)年,道服荷蒲團至[2].經(jīng)宿欲去,戚族強留其衣杖[3].鞠托閑步至村外,室中服具,皆冉冉飛出,隨之而去。
翻譯
鞠樂如,是青州人。妻子死了之后,便離家出走了。幾年以后,他身穿道服,背著蒲團來到家鄉(xiāng)。在家住了一宿想走,親戚族人硬留下了他的衣杖。鞠樂如推托隨便走走,到了村外,屋里的衣杖服具,都冉冉地飛了出來,隨他一塊而去。
注釋
[1]妻死,此據(jù)二十四卷抄本,原無“死”字。
[2]道服荷蒲團至:穿著道土的服裝,背著蒲團回到家鄉(xiāng)。荷,背負。蒲團,宗教用物,跪拜,打坐時用以為墊。
[3]戚族:泛指親戚。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寶應,居鄉(xiāng)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shù)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并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于農(nóng)業(yè)、醫(y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