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書成為一種品味生活的需要——教師讀書分享活動致辭
讓讀書成為一種品味生活的需要
——黨支部書記、校長亢建波
各位老師:
大家好!日前,新東方的直播達人董宇輝給全國的小學生代表在線講了一堂課,題目是《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這是英國作家毛姆說的,就是寫出《月亮與六便士》的那位作家。閱讀到底應如何定位?這個題目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有一篇文章,不知大家是否讀過,《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一群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文章中指出,一個真正的教師,一定是讀書愛好者;一個優秀的教師,更是一個對書有著獨特情感的讀書人。在2024新年茶話會致辭中,我最后說到,我心目中的教育是什么樣子?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一群“愛讀書”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讀書!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教育發生。關于閱讀,下面從三個方面展開。
一、經歷與思考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有一篇演講稿,曾在網絡熱傳——《白巖松:與閱讀有關的“饑餓記憶”,讓我刻骨銘心》,于我而言,感同身受。回顧求學生涯,雖然身處物質貧乏年代,手頭拮據,但期間最舍得花的錢就是花在買書上,老舍的《四世同堂》,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補天裂》,畢淑敏的《紅處方》,梁曉聲的《年輪》,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周立波的《暴風驟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汪國真詩集,以及《周恩來》《毛澤東》,還有一系列茅盾文學獎作品,等等,哪一本都是看了又看,翻了又翻,真正投入之后會有“別有洞天”之感,后來知道一個詞叫“愛不釋手”,另一個詞稱為“貪婪地閱讀”。也正是在“物質向下,精神向上”特殊年代,通過大量地閱讀,拓寬了視野,培養了思維,提升了格局,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悄無聲息地積攢下一筆文化精神財富,隨著時間洗禮,年齡增長,這筆看不見的財富不斷增值,滋養著我的心靈,沉淀著我的價值取向,也許不知不覺間就在享用著由此產生的“利息”,但是自己卻沒有察覺,自己在不經意間已經改變。書中真沒有所謂的“黃金屋”“顏如玉”,但通過閱讀的確可以擁有更好的自己,會讓自己找到看世界的路,會收獲更好的自己。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時代是信息時代發展的新階段,知識更新的速度已經不能足以用幾何級指數增長形容,對我們而言,稍有懈怠,就有可能落伍于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到過現代人才學中的一個理論,叫“蓄電池理論”,意思就是說,現代的人才當中,一輩子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必須要做一塊高效能的蓄電池,不間斷地、持續地充電,才能夠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再不要以“太累了,太忙了,太卷了,真的沒時間讀書”為理由,言不由衷地說讀書與自己無關,作為一名要能跟上時代發展的“四有”好老師,只有不斷地讀書,讀書,再讀書,才能與這個時代同行。
從8月份到現在,每次的發言中涉及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從哪里來的?都是平時閱讀留心積累的。有時一段文字都是不同時期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的一個詞、幾個詞、一句話加工概括而來的。比如前一段時間我們學校的語言文字工作驗收匯報中,我專門加上一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體現在何處?為什么要高度重視?因為這14個字是出現在二十大報告中的,現在所做的這些工作就是落實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舉措。完了之后,一位領導私下溝通交流說,亢校長,去了其他學校,大家都說這項工作重要,但是沒有象你一樣找到政策來源。
二、政策與要求
新教育實驗的倡導人朱永新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現狀是什么樣子的?先讓大家了解幾個數據,上海市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4000萬字——九年時間學生要讀400本書,平均每人每年要讀45本書左右。世界上平均每年讀書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平均每人每年讀書達55本;世界上平均每年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人,他們平均每年每人讀書達64本,這不是指學生,還包括成年人。而對于我們國家,假如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令人汗顏。
國家層面已經開始意識到讀書或者稱閱讀的重要性。教育部頒布實施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也要求“推動教師閱讀工作,引導教師學習經典”。《全國文明校園評分細則》中也明確要求“開展師生讀書活動”。隨著建設學習型社會上升為國家戰略,閱讀在社會中受到廣泛重視;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部長懷進鵬旗幟鮮明、擲地有聲地指出,“要把開展讀書活動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引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2023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要推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開展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閱讀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件大事。要求創新讀書行動載體,開展讀書月、讀書周、讀書節活動,打造富有吸引力、影響力的青少年學生讀書品牌項目;要求教師與學生同書共讀、同學共進,開展名家領讀行動,要求實施“典耀中華”主題讀書行動, 要求重視“整本書”閱讀、沉浸式閱讀,學生讀思結合、學用相長、知行合一。還鼓勵學校開設閱讀課。單就這一點來講,我們的方向是對的,但是需要在提質上下功夫,做到有“形”又有“質”,不要讓我們認為閱讀課可有可無,閱讀課誰都可以上,誰都可以占。根據安排,八年級的一些班在語文老師與班主任組織下陸續開展了主題為“悅讀話書香,啟心致遠方”讀書分享活動,從微信公眾號的發的消息中還看到2204班的學生還有角色扮演,有服裝道具,形式新穎,只要在行動就是好的,逐步摸索,逐步推廣,以后還可以考慮發一些期刊雜志鼓勵一下孩子們。同時要提醒的是無論圖書在小學,還是初中,都應發揮學校訂閱的圖書、報刊雜志有效使用率,真正發揮其作用,這個工作還可以以更細膩的方式加以落實,可以更加完善。在處室也好,在年級也罷,我們可以嘗試專人項目化管理的方式,發揮有專長的老師的潛能做好此項工作。
在本學期的教務處工作的工作要點之一為“啟動大閱讀工程,逐步科學規劃一至九年級全學科閱讀書目,增加閱讀數量,提升閱讀質量,讓閱讀引領成長。”我們應該明白:人的精神成長與生理成長有一個共同點,對“營養”的需求是分階段的。在特定的年齡成長階段就應讀特定的名家經典,而一旦錯過最佳閱讀階段,我們不但會失去閱讀的那種“如饑似渴”的欲望,而且也很難吸收特定成長階段所需的精神營養大餐。所以在什么樣的階段讀什么樣的書,也是我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的一個大原則。現在該是明白為什么要科學規劃閱讀書目,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把書目列出來,而應體現“科學規劃”含量。
三、倡議與展望
現在討論一個話題。有了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還需要紙質閱讀嗎?答案是肯定的。紙質閱讀依然有其獨特的價值,在我看來,紙質閱讀才能稱之為真正的閱讀。不可否認,手機、電子書等數字閱讀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從長遠看,數字閱讀在我形容,就象吃“快餐”,雖快且方便,但缺少了勾畫、筆記、感悟,再加之對長時用眼健康影響,偶有消遣瀏覽可以,長期體驗感覺并不看好。紙質閱讀的優勢在于我們的觸覺、視覺所獲得的獨特效果。親手翻開一本書,紙張質感、書香味道能給我們傳遞身體感官體驗;一些設計精美的紙質書更是讓我們體會藝術美感。最重要的是紙質書可以讓我們專注于閱讀,給了你我更多時間與空間,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其內容,更容易沉浸于其中。所以我們要正確地加以倡導,把紙質閱讀變成自己終身閱讀之追求。
李希貴校長的觀點,語文學科的基礎就是閱讀,盡管我們要培養孩子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閱讀作為基礎的話,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難得到提升的。還要告訴大家的是,不要認為是名著就必讀,那得看是否適合相應年齡段的學生閱讀,所推薦給他們閱讀的文章和圖書尤顯重要。
作為倡導,要呵護孩子的閱讀成就感,能關注到閱讀儀式感也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我們在倡導每學期必須進行班級讀書分享的原因之一。我們可不可以思路再寬一些,設計親子讀書分享,設計年級讀書分享直播活動,等等。
但這還不夠,更高的要求我在2024元旦文藝匯演致辭中提到過,“展望2024,我們要讓閱讀成為師生的終生信仰。教育本身就是一本等待被閱讀的大書,閱讀則是連接通往世界的大門。讓閱讀成為我們學習、工作、生活的常態,全員參與,全科閱讀,全面閱讀,全心閱讀,真正實現書香校園。”
美國自然主義作家梭羅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止只是閱讀它。我必須很快將它放在一邊,然后按照它來生活。我始于閱讀,終于行動。他還說,我們應該踮起腳尖,把我們最敏銳最清醒的時刻用于閱讀。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通過閱讀,你的生活因閱讀而改變,你的世界會變得更大,你的思想會變得更豁達,你的靈魂會變得更溫暖。錢理群先生在《讀書乃教育之本》中說,“中小學教育是干什么的?一是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二是教給學生好的讀書方法;三是養成讀書的習慣。做到這三條,學生就會一輩子讀書,受益無窮。”
作為中心學校的教師,要做到愛教育,愛學生,愛讀書。現在開始,所有教師都要行動起來,倡導閱讀,都要意識到讀一篇文章比刷一道題的價值大得多。希望在各位老師的帶動下,我們學校的師生都能逐步通過閱讀,去細細感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理想高地:高水平閱讀,高境界做人,高品位生活。
回顧一下十位教師的分享:十位女生聲情并茂,神采風揚,共賞精彩文字,分享感悟,指引生活,飛揚激情,浸潤你我的心田,激活快樂的按鈕,治愈你我的心靈。
《人間草木》是汪曾祺老先生的隨筆,觀花鳥觀蟲魚,觀的都是人生;寫食物寫故人,寫的都是情懷,老先生表達的是對生活的喜悅,這就是普通人的詩情話意。蘇軾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滿波折,他曾以“聞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總結自己的一生,《蘇軾傳》可以領略其詼諧的個性和坦蕩的胸懷,為我們展現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生活越是低谷,越能激發創作欲望,這是一位有血有肉、有著喜怒哀樂的名家。《正面管教》提醒我們,用和善、堅定引導學生,擁有內省與反思之能力,能理解“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季羨林先生的《心安即是歸處》,由終及始,歸處是心安,淡然讀書、坦然處世、行走天下、享受當下、正面孤獨、看淡生死,這是生命的智慧。詞學論著《人間詞話》文字優美,思想厚重,王國維告訴我們讀書之三重境界,轉換思維感悟生活之美,潤物無聲,“清風書社”讓我們再次想起熟讀詩詞自會吟,只需靜待花開時。散文體例的《我與地壇》才是生活,這是作者史鐵生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謳歌親情躍然于紙上。之于史鐵生的身殘,我們還有什么可抱怨的,至少我們還能行走。作家巴金筆下的《家》影響了多少人,一個處于特殊歷史時期的大家庭,展現了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的掙扎與覺醒,三組關鍵詞告訴我們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閱讀《中國最美的100個地方》就可以游覽各地美景,激起我們的欲望:跟它走吧,現在就出發。中文版的《老黑奴》,雖然標題是《活著》,但結局只剩下一頭名為“福貴”牛與一個名為福貴的人為伴,余華的這部作品讓我們感悟敬畏生命,但這就是生活。你的價值觀帶給孩子們什么感受?《做有溫度的教育》告訴我們,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
參與分享的教師,都是清一色的窈窕淑女,我感覺與她們找共通之處,只有都是讀書人。而且作為分享的教師中只有王凡是地理學科,其他全是語文學科,都是文科。但我相信不只是她們在閱讀,不只有這兩個學科在閱讀,希望下次有更多的其他學科的教師參與進來,尤其歡迎是理科教師,而且更歡迎理科中的男生加入到讀書分享的行列中來。要不就限制下學期參與讀書分享的教師學科背景90%都為非語文學科。再就是否可以考慮舉辦小型讀書沙龍活動,成立教師讀書會,讀書分享活動休息之余,也浪漫一回,配以水果、甜點、咖啡之類,只是設想,需要落實下去。
主持《朗讀者》的董卿重新回歸央視了,她說過:“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讓人能夠沉靜下來,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可以說,這樣的讀書活動是開始,或者說讀書活動正揚帆啟航,但它沒有終點。而作為教師,我們需要視野開闊,思想深刻,業務精湛,那么閱讀是必不可或缺的一環。希望各位老師無論多忙,每天都想方設法保證閱讀的時間,保持閱讀的狀態,一段時間后我們相約,共同分享彼此的所思、所想、所悟。
讓讀書成為一種品味生活的需要,我們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