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魚有上中下層之分,明白這一點有利于我
我們這里暫且只說觀賞魚,事實上所有的魚兒都會有上、中、下層水域之分的,比如說有一些觀賞魚被稱之為底棲魚,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屬于底層魚了,再比如龍魚之類的觀賞魚,它們大多數只在魚缸的中上層活動,所以我們習慣于稱它們為上層魚,那么,這么多品種的觀賞魚,有一個什么方法能夠很好地對它們生活的水域加以分辨呢?
至少也應該大致上分辨個差不多,因為有可能很多的上層魚它也會潛到水底,有一些底層魚有時候也會浮到水面,我們只能說它們經?;顒拥姆秶鼤蛴谀囊粚铀蛄T了。
老天爺給了它們一張適合不同水域的嘴巴,這個最明顯
這個問題怎么來的呢,是因為養魚老道昨天發表了一個視頻,關于金魚到底是屬于哪個水域的觀賞魚的問題,在我看來這些金魚純粹是屬于傻不拉幾的品種,在魚缸里也分不清個上下左右、東南西北的,我也看不出來它們到底是屬于哪個水域層次的觀賞魚。
但是有一位叫做藍天遺夢的網友,人家的回答就相當的專業了:
金魚是鯽魚變異的,屬端口位,屬中層魚,龍魚就是典型的上口位,屬于上層魚,鱘魚屬于下口位,屬下層魚。
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提醒,好像這個知識點在很早很早之前,我在那里看過,但是早就著大餅給吃掉了,看到這位魚友的回答,我也是瞬間恍然大悟,對啊,這個東西就是應該看嘴型的啊,這是大自然早就賜予它們的一張該在哪層水域里吃飯的嘴啊,這個才是永遠不會變的,除了人為過多干預以外。
嘴巴長在哪里,觀賞魚就會喜歡待在哪里
我們打個比方說,很多魚友購買龍魚,最怕買到兜嘴的,如果通俗一點,我們這里叫做地包天,其實很多的中大型慈鯛科觀賞魚都是這種嘴型,也就是看起來它們的嘴巴是略微會往上翹的,它們的下唇略微長于上唇的,所以就被稱之為上口位。這樣的嘴型是比較容易攝食到水面的食物和昆蟲。
而下口位的觀賞魚正好相反,甚至于很多觀賞魚的嘴巴是長在了身體的底部,比如上述這位魚友所說的鱘魚,還有很多的吸鰍、清道夫之類的工具魚、異型魚等等。
而處于上下口位中間位置的,也就是說觀賞魚的上下唇基本吻合,那就算是端口位了,應該是比較端正之意吧。
因此來說,金魚基本上還是應該屬于中層魚的,很多的小型熱帶魚,像是脂鯉科的,都是屬于中層魚類,像孔雀魚、黑瑪麗之類的,就是有點中層偏上的意思,錦鯉類的就有點中層偏下的意思,類似于招財貓之類的鯰魚科的大多數都是下層或者也是中層偏下了。
就比如我飼養的那兩條虎皮鴨嘴魚,它們基本上不會到水面游動,天天幾乎都是待在水底,雖然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它們吃魚,但是它們的肚子每天都會鼓起,我也不知道它們是如何捉到小草金的,可能采用的就是守株待兔的方式吧。
口裂是大多數猛魚的象征
還有的魚友問到了,我們該如何去分辨出一些比較兇猛的觀賞魚,也就是純肉食性的,有些魚友確實就喜歡這口,看到它們兇猛的攝食行為,我們也是興奮不已,這些觀賞魚也會有一個比較集中的特點,那就是口裂天生的比較大,這樣有利于它們能夠張開嘴巴很好的進食小魚。
其實各個龍魚的口裂都不小,就是指的它們嘴巴閉合后,上下嘴唇縫隙的長度,再比如說雷龍魚和七星刀,包括了同樣大小的地圖魚、招財魚和鸚鵡魚,地圖魚的口裂就比較大,招財魚的嘴巴就不大,在攝食小魚的能力上,招財魚就比地圖魚差了很多,招財魚之所以也能夠攝食小魚,只是因為長到一定程度它們的體型龐大,相對嘴巴也要大上一些罷了,而鸚鵡魚的嘴巴就更小了。
再者攝食比較兇猛的,和地圖魚一樣,一口氣可以吞掉很多小魚的巴西亞,也是口裂很大,雷龍魚也是同樣的道理。
除了口裂以外,再就是招財貓、大嘴鯨一類的鲇魚、鯰魚、鴨嘴魚、鰻魚等等吧,它們的嘴巴雖然說是看起來比較平緩,也根本不是地包天,看起來下嘴唇反而有點短,但是在寬度上足夠用,去除了大大的腦袋以外,它們的嘴巴幾乎可以和腦袋后面的身體同寬,因此也能夠吞噬得下幾乎和身體同寬的,比自己體長略小的其他觀賞魚,確實是足夠兇猛。
還有更猛的一些觀賞魚,比如說脂鯉科的一些大型猛魚,它們都會長有長長的獠牙,是可以輕易地撕碎獵物的,口裂看起來并不大,但是嘴巴外張的時候,牙齒已經炫耀在外了,這樣的魚兒更不好惹,還不如個招財貓呢,那東西可能咬人,飼養著經常會被它們咬破手指,比如什么暴牙魚、黃金猛魚、水虎魚之類的,很多品種都是異常兇猛,包括了小小的馬克吐司都不是善茬。
最后還有各類的狗頭魚,別看其中有小有大,但是它們中的大多數品種,都會生有一對大板牙,什么田螺、螃蟹的都可以輕易地咬碎,這個咬合力可是相當驚人的,給我們個螃蟹,我們也是咬不碎的,被它們咬上一口,也會鮮血淋漓。
還有比較獨特的鱷雀鱔,它的嘴型和牙齒,與其他的猛魚并不相似,給人的感覺看起來有點鱷魚的味道了,也是異常兇猛,而且皮糙肉厚,個體太大,不適合人工飼養,也無法放生。
大致上所有的猛魚,基本上都會符合上述的某一種特性,之所以能夠成為猛魚,與大自然賦予它們的各種基因是分不開的,我們掌握了這些特征之后,就很容易把它們和性格比較溫順的觀賞魚區分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