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3
原標題:【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3
【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3
1、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疫情的反復,讓很多人、許多事陷入困局,但卻有一些人、一些事能別開“新局”。比如,隨時語音留言的作文批改可以反復聽,對高三學子來說,反而是效果更好的“新面批”;老字號“試水”菜品,制作直播線上外賣,反而找到了老餐飲的“新生意”;靠品牌贊助的“線上演唱會”,贏得了上千萬人“隔屏互動”,為歌手找到了歌唱的“新天地”……
材料二:《商君書》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著重論述了商鞅在當時秦國施行的變法理論和具體措施。書中曾說:“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后于時,修今則塞于勢。”大意是,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于現狀。效法古代就要落后于時代;拘守于現狀,就會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聯系現實,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則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一從疫情造成的“困局”切入,列舉了沖破困局、締造新局的一系列事例:線上的作文隨時留言讓高三學生疫情下的學習得以柳暗花明;老字號不墨守成規,轉換了思路,積極創新,才有了老餐飲的“新生意”;以品牌贊助為推手,歌手演唱會執著探索,從線下到線上,萬人互動,破繭成蝶……它們都是從線下的“困局”中出走,以困局為挑戰,不退縮、不消沉。材料二中,“不法古”是因為古代的方法措施再好,只適用于當時的社會,而不適用于當下社會;“不修今”是因為拘泥于現狀,則會停滯不前,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因此,“不效法古代”,可理解為把握當下特點,矢志創新;“不拘守現狀”,可理解為積極進取,勇于開拓。所以,兩則材料的共同話題均指向不拘守于現狀、困局,換句話說就是在面對困局或者新局面時都要勇于創新思維,尋求新的發展。個人、團體、家國、事業、社會、人類等,在前進與發展的進程中,難免會遭遇這樣那樣的困局,只有積極樂觀應對,執著堅毅進取,不畏懼、不嘆息,轉換思路,以困局為挑戰和契機,這樣才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行文可先確定“轉換思路,勇于創新”這一立意,從疫情常態化大背景入手,舉例材料中一些人或行業將疫情“困局”轉變為發展“新局”的相關內容,來闡述轉換思路、勇于創新對于個人學習生活、時代發展等的重要性。對此,還可列舉毛相林帶領村民實現脫貧致富及螺螄粉出口從受阻到井噴的實例,再結合一些在困局或順境中墨守成規毫無出路,甚至轉勝為敗的相關事例,來進一步論證發展需要于困局中尋出路,于變革中求發展的觀點。最后,還可從自身角度出發,指出我們這些新時代青少年,更應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與能力,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出更具有前瞻性和挑戰力的力量。
【參考立意】
(1)以困局為挑戰,在創新中發展。
(2)不懼新挑戰,求新迎變局。
(3)困局中從容樂觀,自有新局柳暗花明。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孔子詢問陪侍在身邊的顏回、子路二人的志向,子路希望把自己的車馬衣裘跟朋友共有,哪怕自己穿得破舊也不感到遺憾。顏回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而孔子認為,讓年老的人得到安樂,讓朋友相互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二人沉思良久,點頭稱是。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孔子、子路和顏淵三人的志向,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本題為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材料圍繞孔子與弟子“論志”的對話,體現個人道德修養及為人處世的態度。
子路的志向是“把車馬、衣服皮袍和朋友分享共用”,體現“心懷他人”的博大心胸,側重于物質分享。
顏淵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體現“平和不自夸”的品格,側重于個人修養。
孔子的志向是“使年老的人們得到安康舒適,使朋友們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懷養護”,體現心懷天下眾生的仁德,主張對不同的人施行不同的愛。
在聽了孔子的志向之后子路、顏淵表示贊成。考生要注意思考二人肯定孔子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孔子的理想就是以禮治國,使社會達到人際關系和諧,人人各得其所的境界。即人人知禮,社會大同。因為這是志向的更高境界,所以值得稱道。
寫作情境是“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孔子與弟子論志的內容展開討論,從孔子、子路和顏淵三人的志向中選擇考生感觸最深的志向,請結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在行文的過程中,考生要明確自己感觸最深的志向是什么,并且說明理由,要有充足的論據,適當運用例證法、引證法、正反對照法進行論證,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觀點一:認同子路的志向,可以是如下理由:(1)幫助朋友是愛心的體現;(2)如果人人都能關心、幫助朋友,那么這個社會風氣就會很好了。
觀點二:認同顏淵的志向,可以是如下理由:(1)夸耀的實質是自我驕傲;(2)夸耀是為了表現自己,達到一定的目的;(3)自我夸耀不利于向善,不利于進步。
觀點三:認同孔子的志向,可以是如下理由:(1)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達到極至的表現;(2)這是大愛大同世界的體現,真正仁者是“泛愛眾,而親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夫子之志表現出來的是心懷天下,為天下人著想,是無私無我的博大真誠的仁心仁術,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標準。
參考立意:
1.存大同之志,蘊圣人情懷。
2.天下大同,吾輩之志。
3.安天下之人,立天地之心。
4.修身立己,平和不矜。
5.心懷他人,坦蕩仁義。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利他主義行為通常是指對別人有好處而對自己沒有好處的自覺自愿行為。對于人們為何會有利他主義行為,學者們提出過各種不同的解釋。中國古代儒家相信利他主義行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顯現;“親族選擇說”認為人們對諸如兄妹子孫之類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友善是為了基因繁衍復制;“互惠利他說”則認為許多看似利他的行為其背后隱藏著在社會中互惠互利的動機;“群體利他說”將社會群體視作一個有機體,這一理論相信利他的社會比利己的社會更適合于生存,人們出于理性更傾向于選擇利他主義行為。
讀了以上材料,你對“利他主義行為”有怎樣的理解?請寫一篇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選定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給材料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材料類型是引語式材料。
材料部分可以切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于“利他主義行為”的定義,二是對于“利他主義”行為的原因分析。學生的審題要注意如下幾點:
材料里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利他主義行為”,文章的議論分析要圍繞這一核心概念展開,這一概念在寫作中不宜被替換成“利他主義”或“利他主義者”;學生作文中對“利他主義行為”的闡發可依據材料中的定義,也允許重新定義,但要合情合理;材料中對于“利他主義行為”的四種理論解釋屬于提示性材料,而非限定性材料,考生對“利他主義行為”的原因分析可以以這四者為基礎,也可以超越這四種理解;本題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如果考生能夠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觀念或共同富裕等歷史、現實情境加以闡發,判卷時可適當提升得分等級。
“利他主義行為”的定義中有三個要點,一是“對別人有好處”,二是“對自己沒有好處”,三是“自覺自愿”。而探究“利他主義行為”原因的諸多學說也并非全部合理,需要考生去思辨。如“人性向善”固然有道理,但全靠“本性”的利他主義能走多遠?“親族選擇說”則更加狹隘,因為利他中的“他”很多時候并非與“我”有血緣關系;“互惠利他說”有一定道理,但也無法解釋有些利他行為并非要求回報;“群體利他說”相對來說更為大氣、宏觀,這個說法對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處理世界關系具有借鑒意義。
寫作時考生應充分理解何為“利他主義行為”,思考其表現,分析其原因,闡述其意義。還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利他主義的思想精華,結合當下現實思考如何運用利他主義行為解決矛盾、爭端。可以在“利己”與“利他”的思辨中思考如何合理地“利他”,或如何合理踐行“利他主義行為”。
【參考立意】
(1)“利他主義”助力理性互惠的世界秩序構建。
(2)以向善之心,行互惠之利。
(3)理性與感性結合,讓利他主義走得更遠。
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這個世界之所以完美,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象的田地。
(朱光潛《無言之美》)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宋·戴復古《寄興》)
請綜合理解上述材料,結合社會現實和自身實踐,寫一篇發言稿,在班會上交流你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本題為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材料為引語式材料。
材料由兩則名言組成:
第一則材料選自朱光潛的《無言之美》,這句話觀點比較明確,就是闡述缺陷與完美的辯證關系。世界因為缺陷的存在才完美,缺陷為趨向完美提供了空間,提供了希望,提供了可能。
第二則材料選自宋朝戴復古的詩,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意在說明再美好的事物也是存在缺陷的,因此,不要求全責備。
綜合兩則材料,我們可以得出立意,要辯證看待缺陷與美的關系,事物因殘缺而顯得真實而完美,缺陷為趨向于完美提供了空間和希望。
作文要求考生在綜合理解上述材料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現實和自身實踐,不能脫離現實,要有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在班會上交流考生自己的思考,這一要求明確了寫作的場景,已經暗示了寫作對象,發言的對象是同班同學,活動場景是班級討論。
“寫一篇發言稿”,規定了寫作的體裁——發言稿,因此,一定要有發言稿的格式,并且注意與同學的交流互動。
參考立意:
1.缺陷讓世界更完美。
2.缺陷也是一種美。
3.讓缺陷成就完美。
4.世間完美與缺陷共存。
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魚問鴨子,說:“為什么人們寫詩說‘春江水暖鴨先知’竟成了千古名句?不是應該我先知道嗎?”
鴨子想了想說:“因為人類看不到你呀!我在水面,而你在水底。”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整體把握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
寫作時首先要分析材料含義。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材料的主要信息是:魚質疑鴨子,“春江水暖鴨先知”成千古名句魚不滿,因為事實上魚先知;鴨子說人類看不到魚;鴨子在水面,魚在水底。
由此,我們可以從三個中心對象“魚”“鴨”“人”進行思考。從魚的角度說,想要被看到,要能從水底浮出水面,調整位置,表現自己;不被贊美,默默做事,幕后付出有時也是一種常態,是一種命運使然。
從人的角度說,我們總是更容易看到,贊揚表面的東西,那傳言千古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表象和本質有時需要進一步探索,不被表象所惑,方能尋到真理。
從鴨的角度說,有時享受贊美,成了既得利益者是因位置、命運使然,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走在臺前,成為臺面,善于表現自己的確更容易被看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聯想,“能被看到”是一種心理需要,適時表現自己,不要一直沉在“水底”;“水面”上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要有穿越表象,探驪得珠的勇氣;努力向上,哪怕事與愿違,很多事情是命運使然,在臺前,我努力綻放,不沾沾自喜;在幕后,我孤芳自賞,也不爭不搶。
立意參考:
1.以一角而窺冰山。
2.見皮相,亦見骨相。
3.以慧眼看透紅塵紛擾。
4.臺前幕后,共筑人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