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
編者按 8月4日,《南方日報》刊發評論《晦澀的滿分作文,向后來考生傳遞了什么?》。文章刊發后,不少讀者來稿,縱論這篇滿分作文。有人認為該文章深刻老到,值得欣賞;也有網友評論該文章晦澀難懂,“不說人話”“故弄玄虛”。應該怎樣看待文章本身的風格?它的背后又反映了什么問題?請看以下讀者的評析。
冷僻難懂不是錯
■張媛美
就高考作文來說,“冷僻難懂”不該為錯。
一方面,高考作文的閱卷人大都是專業選手,普通人認為的“冷僻”“生澀”可能不適用于他們。另一方面,高考作文要彰顯學生十幾年學習的成果,學生平時背誦大量“冷僻難懂”的典故名言,并且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們,這本身就是學習能力的見證,是了不起的。
有些人擔心,這會傳遞一種“形式大于內容”的錯誤價值觀,我以為是杞人憂天。三名閱卷老師評價不同,本身就表明高考評價標準有包容性,是嚴謹科學的。而且,閱卷組明確表態“不希望同學們模仿”,下次如有人還打算這樣干,不一定討巧,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說到底,高考作文是為應試而生的的,驗證的是學習能力、學習成果,不管是辭藻華麗還是內容深邃,不管是下里巴人還是陽春白雪,只要符合高考作文要求,只要符合高分標準,都應該得高分。這篇作文雖然詰屈聱牙,但各種論據都很合理,它的得分也“恰如其分”。
蔡元培提倡教育“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高考作文本就該形式多樣,冷僻難懂不是錯!
評價標準難信服
■張貴峰
文章晦澀,原本并不一定是缺點、壞事,關鍵是因何“晦澀”——如果完全是論題決定的,那晦澀不是問題,但如果是“故作艱深”,這樣的晦澀理應明確反對、堅決摒棄。回到上述高考滿分作文,其中的晦澀,到底屬于哪一種?
我認為,這篇文章存在明顯故意堆砌、炫耀賣弄的成分。比如,明明是現代白話文,卻過度使用大量并非不可代替的文言詞匯;明明只是應試短文,議題也并非什么高深哲學問題,卻熱衷于使用學院論文式、充滿翻譯腔的表達方式。
文無定式,怎么寫都是作者的自由。但評價標準如何,卻關系到千千萬萬考生。這篇作文在閱卷老師最初評價并不高(39分)情況下,不斷為之加分,直至滿分,恐怕沒有多少令人信服的合理性,也未必是一種可取的高考作文導向。
這或許正像馬伯庸先生指出的:“這位作者有閱讀量,有知識面,也有表達能力,戰術上選擇也沒問題。未來必有前途。只是在戰略上,千萬不要覺得這么寫是一條好的出路。”
不要打錯了靶子
■龍敏飛
這樣的作文,當真一文不值?或如一些人所言,只能得39分乃至是零分?我覺得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說,當前的一些批評與質疑過于促狹,是偏見勝過了理性。
我們反對套路,反對標準化,反對八股文,這都沒有問題。但是,我們不必拿這名高考生當靶子……畢竟,他們只是考生,一分之差的背后,可能是天壤之別的人生境遇。既然某些套路化的東西能得高分,他們墜入現代八股文的套路里面,也很正常。
真正需要改變的,是出題的選擇,是閱卷的標準。每一年的高考作文背后,很多人都感嘆,一些題材和生活嚴重脫節,而評價體系樂見“堆砌辭藻”,從而使得作文越來越套路化。這恐怕才是問題根源,純粹地拿一篇高考作文出氣,顯然不夠妥當。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有關該作文的討論,也應如此。或許,它會成為許多人批評八股文、套路文的宣泄口,但絕對不應該是全部。還應該有人尊重這名考生的努力,還應該有人關注到出題閱卷的標準,從而讓考試制度越加完善。
主持人:丁建庭 郵箱:nfrbp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