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2023年各地高考作文真題解密及滿分范文
編者按:離2023年高考只剩下50多天時間了,為幫助高三學生全面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高考作文命題情況,“一堂作文課”公眾號將持續推送2023年各地真題解密及滿分范文。每天一個省份的真題解密與滿分范文,敬請期待!
2023高考作文的四大“關鍵詞”
2023年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共9套,其中全國Ⅰ卷、Ⅱ卷、Ⅲ卷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其他作文題由自主命題的各省區命制(北京卷兩道題目,選做)。對于作文題目,命題者秉承嚴肅的命題原則,關注豐富的現實生活,貼近考生的實際,以更為開放和包容的態度繼承與創新,這是對考生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未來負責的表現。我們不妨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和分析2023年作文題目的特點。
一立德樹人
高考作文是最能全面考查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命題形式,因此受關注程度最高,影響面最廣。如何在作文命題中體現“立德樹人”“考試育人”的基本理念,也是試題命制者必須考慮的。
全國Ⅰ卷作文試題引導學生站在民族自信的高度正確審視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以正確的立場和方法審視民族發展趨勢與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成果,以飽含感情色彩和理性思辨的筆觸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正視存在問題、堅持發展復興的民族自信心。在外國人眼中,中國歷史悠久,經濟快速發展,文化富有特色,試題命制者以小見大,引導學生在國際比較的背景下堅定信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客觀、理性地認識當下中國,看待外部世界。
北京卷秉持了一貫的地域色彩,作文題“共和國,我為你拍照”,以
2049年共和國百年華誕為情境,要求考生通過拍照來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成就,小切口,大開掘,暗合“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有利于考生充分發揮想象力,也激發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天津卷的作文試題要求考生圍繞“重讀長輩這部書”展開寫作,暗含著“傳承”,意在引導考生從人倫角度思考傳統文化的傳承,從長輩身上學習美德情操、人生智慧、家訓家風,要求考生在關注自我成長的同時,關注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時代的關系。
山東卷的作文材料中有這樣的文字:“每到深夜,當大部分顧客離去,有一些人卻走進書店。他們中有喜歡夜讀的市民,有自習的大學生,有外來務工人員,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書店從來不驅趕任何人。”這幾句話畫面感很強,這個畫面反映出的是和諧、溫暖、寬容等社會的正能量,夜讀人身份不同,但對于知識、文化、文明的渴望是共同的。書店工作人員說:“他們只要來看書,哪怕只看一頁,只看一行,都是我們的讀者,甚至有的人只是進來休息,我們也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這幾句話體現的是社會的溫暖。在書店,人們汲取精神營養,更可以寄托精神與靈魂。作文材料就包含了極強的教育因素。
站位高,視野大,關注時代主題,關注社會發展,這樣的題目就是要求考生摒棄“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小我”,形成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大氣”。因此,讀死書、死讀書、思想僵化、思維呆板的考生不易得高分。這樣的命題指向能夠有效扭轉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簡單認識,引導學生拓寬視野,關注國情與改革發展,并將個人理想與時代進步有機結合,從而展現成熟的理想信念、飽滿的精神狀態與良好的綜合素質。
從這個意義上講,文題能夠全面體現“立德樹人”的理念,這既是對當下僵化教育模式的“糾偏”,也是對語文命題從改良走向變革的探索,更是為將來高考全方位改革奠基。
二關注現實
貼近考生,貼近現實生活,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親切,容易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與交流,是作文試題命制的不懈追求。“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考生實際”是高考作文命題的另一重要原則,相較于過去“隱喻性材料”“美感性材料”,今年的作文材料更加“接地氣”,更加關注現實。從大的方面講,作文“關注現實”包括關注“社會生活”和貼近“考生實際”兩個方面。
關注社會生活。今年的作文中,更多采用現實生活類材料命題,內容真實可信,旨在引導考生了解、理解、深入思考現實生活。
全國Ⅰ卷作文題目在素材、內容和情境等方面下了大功夫,材料能夠“直觀而策略地反映時代主題,正面而巧妙地傳遞價值觀念”,接地氣,有生氣,時代感強。“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的寫作指令,引導考生關心現實國情與改革發展,思考自我價值與民族發展的結合點,展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與責任擔當。
山東卷作文材料意在引導考生關注現實,關注社會。材料源于2023年12月23日《光明日報》對安徽合肥一家新華書店24小時營業模式的評論短文,經過修改,時評型材料變成沒有明顯主觀評判的客觀事實材料,情感價值隱含在對事實現象的客觀描述中。鼓勵考生關注社會生活,并非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貼政治標簽,而是就現實中發生的事情抒寫自己的感受或表達自己的看法。關注社會生活的關鍵點就是“情理結合”地表達對相關事件的感受和看法,需要化大為小,因為“切口小”才能使文章立意新穎獨到。
貼近考生實際。好作文題目的標準就是讓考生有話可說,讓考生能說話、會說話,貼近考生的實際。
全國Ⅲ卷作文題目直接要求寫“高考”,對于正在高考現場的考生來說,這幾乎是感觸最深、最有話說的題目。“我的高考”,是要啟發考生表達對高考的獨特感受,講述自我在備考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我看高考”,則讓考生以理性、客觀、辯證的態度分析高考對選拔人才的重要意義,可分析高考改革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還可就高考改革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江蘇卷作文材料與“車”有關,各種車都能寫,使來自不同家庭、個體體驗不同的考生,都能有話可說。“生活中離不開車”一句,意在引導考生將目光投向生活,進而聚焦生活中的車;“車,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意在提示考生選材范圍,如自行車、三輪車、汽車、高鐵等,又如共享單車、網約車、無人駕駛汽車等;“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則明顯包含了“車”中看社會進步、“車”中看人生百態、“車”中看生活理念的命題指向。
浙江卷審題難度不大,關鍵在于考生對“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三個短語內涵的理解,意在引導考生不僅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更要認識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以利于考生精神層面的人格養成。
三注重關聯
以全國Ⅰ卷、Ⅱ卷為代表,今年的9道作文試題均注重“關聯”,而“關聯”包含了對考生思維品質中的思辨性的考查。
全國Ⅰ卷的作文試題中,選擇哪些詞語進行組合決定著作文的立意,決定著作文呈現的思維方式,也決定著考生文體的選擇。這些關鍵詞可以正向搭建、反向組合,也可以逆向勾連,還可以是“主題式”關聯,因此,考生必須考慮有新意的、有創造性的關鍵詞組合方式。
如正向搭建,可選擇“長城+京劇”的組合,講講古老、文明的傳統中國,向世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燦爛輝煌;反向組合,可選擇“共享單車+食品安全”的組合,某些共享單車使用者存在著誠信缺失、文明缺失的問題,可以與食品安全中的誠信問題并提,以高度的憂患意識來未雨綢繆,為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出謀劃策、添磚加瓦;逆向勾連,可以選擇“長城+‘一帶一路’”的組合,由長城雖有防御功能但民族積貧積弱入筆,過渡到當今中國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走向世界,體現民族自信;“主題式”關聯,則可以科技引領生活為主題,選擇“中華美食+移動支付”“高鐵+大熊貓”等組合形式。
全國Ⅱ卷中的作文試題要求“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實則是引導考生結合自己的感觸與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內涵的基礎上自主進行組合,從“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鑒今、古為今用,激活名句的內在生命力。如以①⑤為基礎探討自強奮發、敢作敢為等精神品質。
全國Ⅲ卷的作文材料意在引導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內在關聯性,如為國選才與社會進步,時代拐點與國家走勢,個人奮斗與家庭期許,歷史沉思與當下使命,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今昔對比與感慨生發,等等,均體現了“關聯”的特點。
北京卷的作文以“說紐帶”為題,意在借助“紐帶”的比喻意義,聯系歷史或現實闡述其作用、價值和意義。天津卷的作文題目則需要考生處理好感性生活與理性思考的關系,需要處理好表象與本質的關系,需要思考延續傳統與突破傳統的關系,需要思考傳統中核心價值的恒定與時代變化的關系。
上海卷從對考生思維品質的考查的角度來看,作文題目為考生的寫作內容提供了豐富的邏輯關系與層次。考生即使在某一觀點上立足站定,對所確定觀點的思考仍有縱向深入的可能,這使得題目能很好地起到考查思維品質的作用。
四
任務指令
任務驅動型作文是在2023年高考中出現的新型的命題形式,2023年全國新課標卷兩套試題的作文均為“任務驅動型”作文,即在作文材料的基礎上增加“任務指令”,要求考生在“任務指令”的提示下完成寫作任務。2023年全國卷繼續采用有明確寫作任務的新材料作文題型,是在前兩年任務驅動型作文基礎上的創新,我們稱之為“發展了的任務驅動型寫作”。
全國Ⅰ卷的作文試題將“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作為明確指令,鼓勵考生從所知、所學、所感出發,在對宏大話題的把握中,感性敘說,理性思辨,暢所欲言,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則完全尊重考生的個人意愿。這樣處理既利于引發考生的寫作欲望和真情實感,也利于將思想教育和價值引導作用細化、實化、具體化。
“兩三個關鍵詞”意味著選擇單一詞語或多于三個詞語的組合屬于偏離題意。“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強調的是寫作的對象,“外國青年”可以是一個泛稱,也可以是自己預設的個體,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幫助他們“讀懂中國”。同時,“幫助外國青年”還包含了語言得體的問題,要根據“外國青年”國別、民族、文化背景的特殊性選擇得體的語言策略和文體形式(如書信)。
“讀懂中國”,首先寫作者要了解中國,用“兩三個關鍵詞”體現考生視野下的中國:歷史悠久、科技進步、發展迅速、生機勃勃、熱情好客……“讀懂”可理解為從茫然無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為從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實“幫助”,則與預設的讀者類型相關,也會影響立意的深度及寫作的難度。
“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直接決定了文章的立意。這些詞語之間既存在著豐富的想象空間和層疊的思維空間,又共同構成了多樣而立體的中國,選擇怎樣的組合方式,直接決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下。
“有機的關聯”,這是作文題中的“關鍵技術指令”。這些關鍵詞搭配組合的自由度很大。按照兩兩組合,存在66種組合方式,按照三三組合,有220種組合,“選擇兩三個關鍵詞”共有286種組合方式。從理論上講,這些組合均能寫成作文。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關聯”是“有機的”。“有機”意味著組合方式要為文章的主旨服務,也就是說兩三個詞語圍繞同一個中心——“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從這個角度講,選擇怎樣的組合方式決定了文章的成敗。
全國Ⅱ卷的作文試題明確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應了中國詩詞大會引發的詩詞記誦熱,更隱含了“文化傳承不應只是靜態記憶”的認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義的簡單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語言表達簡潔凝練、生動活潑,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將名句自然融入文章,與全文渾然一體,對考生的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寫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傳承與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豐富期待。同時,這一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創新,也為辨識考生水平高低、強化區分度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北京卷的作文試題“共和國,我為你拍照”,在寫作時應注意“小切口,大開掘”。考生可以就拍攝的一個畫面展開敘述和描寫,也可以就幾個畫面展開敘述和描寫。寫作要求上,除了記敘文的一般要求之外,還強調“有描寫”。這是針對考生在記敘文寫作中常出現的問題提出的,不僅是閱卷的評分參考點,也對中學記敘文寫作教學具有引導作用。
“任務驅動型”作文受到廣泛好評,因為這種命題形式是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務驅動型指令,能“較好地解決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與闡釋型作文收縮性之間的矛盾”,是在承繼材料作文“自主空間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構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但也會導致另一種結果,那就是考場作文一律是議論文,散文、記敘文幾乎絕跡,這勢必讓已經異化的日常寫作教學更加異化,同時,對文學素養高、想象能力強的考生存在不公平的問題。
而今年“發展了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如全國Ⅰ卷、Ⅱ卷的作文試題,要求明確文體,而不限制考生寫作的文體,論述類、敘述類乃至說明類、抒情類的文體都可以自由選擇,只要在寫作中體現所選文體的特征即可。
2023年高考全國9道作文試題為高中作文教學帶來兩方面的啟示。一是關注社會生活,廣泛積累素材。作文材料不回避近期社會中的重大話題。高三作文教學需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按專題建立自己的儲備庫,豐富積累,充實語料。二是建立有效關聯,把握素材本質。教師可以根據素材的形式命制題目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關聯性”訓練,引導學生把自我置身于社會發展的宏大背景下,善于運用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去思考問題,并能化大為小,表現創新立意。
先睹為快
1.點擊“閱讀原文”選擇“高考滿分作文”欄目進入,查看全部電子版滿分范文
2.掃描下方二維碼直接購買完整版圖書(紙質版&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