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不說人話的高考作文打滿分,不怕大師爬起來罵人?
突然想起最近看末代皇帝溥儀寫《我的前半生》,他在書里詳細地描述了他吃飯的情景。
每天吃飯菜肴上百種,擺滿六桌,精致的碟子里裝著高端的食材,但這些飯菜除了排場之外,別無他用。
離開皇帝的飯桌,它們的下一站就是垃圾桶。
從光緒起,皇帝就不靠這些食物充饑了。
他們吃小廚房里的日常伙食。
好飯菜,色香味美,令人飽腹后還感愉悅。
好文章,通暢練達,讓人閱讀后心生滿足。
不說人話的文章和不給人吃的飯菜很像。
它們都只有一個相同的去處——垃圾桶。
2
講個真實的小故事。
百年前那個著名的新文化運動里,有個很著名的運動叫“白話文運動”。
白話文運動中的運動員,很多都躺在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里。
他們的文章之重要,幾十年來,讓一屆一屆的中國學生反復研讀,篇篇都是考試重點。
其中,有個抗旗子的運動員,名叫陳獨秀,他在《實庵自傳》里講過他考科舉的親身經歷。
1896年(17歲),他參加懷寧縣院試,當時考的作文題是“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
他說:
我對于這樣不通的題目,也就用不通的文章來對付。
把《文選》上所有鳥獸草木的難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謬的古文,不管三七二十一,牛頭不對馬嘴,上文不接下文地填滿了一篇皇皇大文。
誰也想不到我那篇不通的文章,竟蒙住了不通的大宗師,把我取了第一名。
這件事使我更加一層鄙薄科舉。
歷史和現實,怎么如此相似?
3
想賭的、想出名的和不認賬的
雖然每年全社會都大肆評判高考作文,但高考作文應該是讀者最少的文章。
只給幾個閱卷老師看而已。
說白了,只要把那幾個閱卷的人搞定就行了。
寫篇不說人話的文章,就賭閱卷老師不是“人”!
從浙江這娃的作文得分來看,他顯然是賭對了。
他用華麗的、晦澀的辭藻和歪七扭八的哲學思辨,一把震懾住閱卷老師。
讓閱卷老師看到這樣狗屁不通,卻有那么多高檔字詞、西方哲學經典的作文,不由地在內心打起鼓來:
現在的娃這么厲害,給他打低分,會不會顯得我素養不夠,看不懂這些生僻文字和西方哲學經典句子背后的奧妙?
難道我一個堂堂高考閱卷,連中學生寫的作文都看不懂?
給個滿分先……
考生想投機取巧,考官也想就此出名。
著急忙慌地把作文曝光出來,想搏個出位,沒想到網友們卻不買賬。
個個都成了那個口無遮攔的小孩,拼命笑那“皇帝”沒穿衣服……
4
中學生中流行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周樹人就是我們最愛在文章里引用(冒用)他的名言的那位魯迅先生。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用簡單直白犀利的文字,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
在《新青年》的影響下,全國報刊、短評、通迅、社論都采用白話文寫作,從此老百姓成了報刊的主要讀者。
白話文運動最偉大的成就是用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讓文章成為思想的載體,讓新思想、新文化得以迅速傳播,讓教育得以普及,讓民智得以開啟。
我們中學教材里的大家們,不少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悍將,他們旗幟鮮明地反對晦澀文字堆砌,意義不明的舊式文章。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張: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那么,給這篇文章打滿分的老師,你們教了那么多年的中學語文,就不怕語文教材里的這些大師們,跳出來罵人?!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