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作文“千篇一律”寫作指導與范文
22.閱讀下面兩幅漫畫及相關材料,根據要求作文。(湖南師范大附中)
材料二:
據新華社報道,當前我國機器人制造技術日趨成熟,在廣東、山東等地已有不少人工崗位被機器人勞動力替代。記者了解到,當前“機器換人”所涉范圍,已不局限于工業制造業,一些服務領域的人工崗位也開始被機器人勞動者悄然替代。
上面兩幅漫畫引發了你的哪些聯想與思考?請聯系個人經歷與社會生活,“真”思考,“真”表達,在語文課上做一個課前演講。自擬標題、自定主題,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例談“漫畫+新聞”超文本組合式材料作文的審題方法
這是一則漫畫+文本的組合式材料作文。漫畫作文在高考全國卷一出現的頻率是最短三年,最長五年。今年距離上次全國卷一考漫畫作文整整五年,因此,2023年高考考漫畫的幾率很大,而這則“超文本組合式漫畫作文”,是高考試題改革背景下的一次命題創新。
全國卷高考最后一次考漫畫是在2023年,漫畫的內容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即家長用香吻或巴掌作為孩子成績進步與否的懲戒方式。
傳統的漫畫作文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故事型漫畫作文(這類漫畫諷刺性強,也可稱為諷刺性漫畫)。故事性漫畫作文的審題先是圖文轉換,然后抓故事中的主體對象進行立意。主體對象的言行的被漫畫家刻意夸張變型之處,就是漫畫的諷刺點,即為漫畫作文的立意之所在。
例如,2023年這幅名為“巴掌和香吻”的漫畫,就屬于諷刺型漫畫,其諷刺點有四:
1.用巴掌和香吻作為成績進步與否的獎懲。
2.退步一點點,不失優秀但依然挨巴掌。
3.進步不多,勉強及格但是得到香吻。
4.幾乎滿分得掌者,剛剛及格者得香吻。
立意:不管是香吻還是巴掌,都是家長源于分數給了孩子的獎懲。家長把孩了成績看得過重了,才上演了兩分之差挨巴掌,六分進步得香吻,98分挨巴掌,61分得香吻的人間悲喜劇。
擬題:《教育不需要掌摑》《勿以成績論英雄》《起伏的波浪才更從力量》《巴掌之吻,教育之痛》《分數不是衡是孩子的唯一標準》等。
另外一類是時評類漫畫,即根據熱點時事新聞或時政新聞創作的漫畫,這類作文的審題先是圖文轉換,再按照時評作文進行審題立意和創作即可。
材料中所給漫畫,第一幅漫畫帶有較強的諷刺性。
漫畫一:四個學生的作文內容雷同,“千篇一律”,這是漫畫作者對現實生活刻意的夸張。諷刺的是: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足的社會現狀。
第二幅則是對當今社會現象的一種寫實,可以把它進行圖文轉換,然后當做一則時事新聞材料看待。
漫畫二:搬運車間,機器人取代了搬運工。反映的是:人工智能取代低智能人工勞動已經成為當今普遍的社會現實。
漫畫下面的新華社報道,也是在陳述人工智能正在大范圍取代低智能人工的社會現實。其主題和漫畫二雷同,因此我認為該命題有瑕疵。選擇更具時代氣息,反映機器人對人類其它層面的益處或害處會更好。益處比如,從事以前人類無法從事的工作(微創醫療、遠太空探測、危險環境中作業等);害處比如,選擇一則反映人類太過依賴機器人,導致身體機能退化等材料會更好。
因此,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如何正確認識人工智能取代人這種社會現象,成了此次命題立意靶心。
參考立意有如下三個:
1.對于人工智能,要有憂患意識,只有不斷提升人類的創新思維能力,人類才不至于被人工智能取代。
2.對于人工智能,也要樂觀看待,把人從機械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會讓人們的生活更安逸,也有更多的精力和時投入到更高端、人工智能無法取到的工作中去。
3.就教育而言,要杜絕機械化、填鴨式的教育,培養有思想力的人。否則,培養出來的不會是人才,而是機器,在未來的智能互聯世界里,有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從而失去謀生的機會和能力。
這次作文在寫作的時候,還要注意“課前演講”的情境限制,和“聯系個人經歷與社會生活”等驅動任務,“真”思考,“真”表達。
【名師下水示范】
人工智能,鱷魚還是鯰魚?
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的語文課前,我想和大家分享兩幅漫畫。
兩幅漫畫,堪為警世通言,旨在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缺乏創新和個性,都是“千篇一律的無用皮囊”,如果我們從事的都是毫無創造性可言的簡單、低端勞動,未來我們將被機器人取代,我們將無法安身立命。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無人系列、區塊鏈……令人目不暇接,每個人就像一個陀螺,只有拼命得旋轉,才能契合時代車輪的飛速前行,否則就會淪為就成“套中人”,成為“被時代撞到的人”(賈樟柯語)。
人工智能時代,仿佛一條巨大的鱷魚,悄悄逼近我們,將吞噬很多人積久而成的生活、工作的方式和思維。
無人超市的普及,多少收銀員面臨失業;機器人“上窮碧落下黃泉”,太空探測,深海遨游,無所不能,更何況是大量普通的崗位?機器人將取代很多體力勞動,甚至部分腦力勞動,也將炒掉很多人的魷魚。
因為人工智能,我們身邊,多少一本萬利的“朝陽產業”,瞬間便成為“夕陽產業”,多少百年老字號的金字招牌,黯然無光,多少一手絕活的傳統藝人、匠人,難以安身立命,他們精湛的技藝,漸成“屠龍之術”……速生和速朽,崛起和式微,竟在一朝間,人工智能時代,目送這些落日余暉下踽踽獨行的背影,伴隨著繾綣傷感的挽歌,我們思索著,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成就獨一無二的自我,成為不被機器物化、奴化的人,從而行穩致遠?
《三體》說:“我消滅你,與你無關”,其實不然,機器人在急劇擴張、搶奪飯碗、擊敗我們的同時,我們須審慎看到,這一切其實往往和我們自身有關。如若我們從事的僅僅是工地上搬磚、流水線上的簡單裝配——這類缺乏科技含量,又無任何心智思維活動的低端勞動,就難免會有失業的危險。
因此,面對人工智能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人工智能,不要視為兇猛的鱷魚,說不定它還是一條巨大的鯰魚呢?“鯰魚效應”告訴我們:一團死水,魚類安于現狀,最終會窒息缺氧;而一條外界的鯰魚進入,就會不停攪動,翻江倒海,這樣會使群體拼命游動,以獲取更多的食物和養分。
人工智能時代亦如是,它終結了很多傳統職業和崗位,同時又催生了更多的新的職業和崗位。它使人們無法安于現狀,在經歷了無所適從的陣痛之后,砥礪自我,不斷卓越自我。
日新月異的時代,只要學會學習、終生學習,與時偕行,又何愁不能安身立命?君不見,那些白發蒼蒼的學者教授,他們年輕時代不知電腦為何物,但是活到老,學到老,如今樣樣精熟;那些學歷不高的大媽大嬸們,下崗之后,迅速學會了社交軟件,利用直播平臺,實現了再就業,而且成為網紅……反之,如果我們無視時代變化,依然固化思維,不善于學習思考,淪為機器人的奴隸,就會難逃被取代的命運。
因此,保持學習力,創造力,我們就始終是機器人的主人,就自成為人工智能大潮中的弄潮兒,自會有一份“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的從容。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