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讀后感
白楊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楊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白楊讀后感1
今天,我們學習了《白楊》這篇文章。文章是用得借物喻人的手法來寫的。這篇文章雖然很短,但是能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白楊樹的堅強。
課文講了文中的爸爸把子女們接到新疆去念書。在旅途中,爸爸借白楊書來教育孩子們應該像白楊樹那樣讓他們建設邊疆,扎根邊疆。
文中有許多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內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理解。突然他的嘴角有付出了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旁,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學習了這篇文章那白楊樹的堅強,無私奉獻的品質深深打動了我的心,一直激勵著我也應該做一個像白楊樹這樣的人。通過讀這篇文章我還知道了白楊樹高挺秀、易種植、適應性強這三個特點。從中也表現出了白楊樹的堅強風格。我以后遇到困難時,一定要想白楊樹一樣做一個堅強、無私奉獻、不軟弱也不動搖的人。
白楊讀后感2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白楊》這篇課文。
作者借白楊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在這篇課文中,有許多意義深刻的段落,需要用心體會。如:“他的嘴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段話說明爸爸已扎根邊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小樹一樣,經受鍛煉,成為建設邊疆的棟梁之才。
同時,作者也贊揚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借白楊贊頌邊疆建設者。老師告訴我,這種修辭手法叫托物言志。
過去,為了西部的發展和繁榮,老一輩建設者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西部開拓者“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偉大精神。為加快西部的建設,新一代的建設者正踏著他們的足跡,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白楊讀后感3
今天,我們在學校里,學習了《白楊》一課。學完了課文,我的內心感觸無比深刻。課文主要講了:在一列通往新疆的列車上,爸爸和兩個孩子看見了車窗外的白楊樹,展開了討論。爸爸希望兩個孩子像白楊樹那樣: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我從中體會到了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精神。爸爸也借著白楊樹,贊揚了那些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人。在這里,我想起了為祖國奉獻的那些人,我想對他們說:哪兒需要你們,你們就在那里幫助我們。
不管遇到嚴寒還是酷暑,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你們總是那么堅強,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從不動搖。
白楊讀后感4
今天,我學了《白楊》一課,讓我有了很深的體會。
它主要講了:“我”與爸爸去新疆的路上,爸爸向我們介紹白楊樹的一件事。從中,我感覺到了白楊那不挑剔生長環境,適應力強,不怕各種自然災害,生命力頑強,并且還高大挺秀的特點。
學完了課文,使我不禁想起了那守衛邊疆的戰士。雖然,他們所處的環境艱苦,經濟、文化落后,但他們卻依然,代代扎根,貢獻青春,他們就像白楊一樣,不選擇環境,不講究條件,而是哪里需要他們,哪里就會出現他們的身影。不逃跑,不妥協,直到奉獻出自己的青春。
他們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敬仰。
啊!我愛白楊樹,更愛那些具有白楊樹品格的人,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一個像白楊樹的人。
白楊讀后感5
在今天上午的閱讀課時我讀了許許多多的文章,其中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贊》讓我感觸最深。
《白楊禮贊》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以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白楊樹,象征著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歌頌了他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樸實、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同時對于那些“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諷。
堅強,正直,樸素,嚴肅,這些都是白楊的品格;在西北的黃土高原上,常常大風肆虐,沒有水,在這種環境惡劣的情況下沒有一種植物生存了下來,唯有白楊樹頑強的生存了下來。白楊樹這種品格在我們先烈的身上體現了出來:在穿越雪山時身上很滑,一不小心就掉下山的危險,戰士們的鞋太舊了,在寒風呼嘯,鵝毛大雪的天氣下,腳凍的有瘡了;沒有糧食吃,戰士們只能吃雪。可是他們很堅強,最終走完了長征。
白楊是一個多么堅貞不屈,堅強,樸素,頑強的植物啊!我們一定要學習它的精神。
白楊讀后感6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白楊》的課文,讓我深受感動,文中寫的是一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扎根邊疆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沿著鐵路的一行高達挺秀的白楊樹。
我最欣賞文中一位父親說的話:“白楊樹從來都這么直。那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沒有白楊那么堅強,老是知難而退。我學拉丁舞,剛開始覺得挺好玩,最后越學越煩,到了第三年,我變得拖拖拉拉,該學拉丁舞的時候,不是找這理由,就是找那理由,我也因學拉丁舞挨了幾次打。最后我終于苦心婆心的把我媽媽說服了,我不學拉丁舞了!
自從我不學拉丁舞,我慢慢的變胖了,身材也不如以前了,壓腿也壓不下去了。唉!
我以后也要像一個想白楊一樣做一個堅強不屈,知難而進的人。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到彩虹!
白楊讀后感7
在荒涼的大戈壁上種著一排白楊樹,那些白楊樹高大挺秀,就像保衛邊疆的衛士一樣。白楊其實是最普通的了,但他那種不挑環境、服從需要的精神是偉大的。
《白楊》這篇文章描寫的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楊,該文章作者是袁鷹,通過介紹白楊來體現具有白楊精神的邊疆建設者。文章同時也是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白楊高大挺秀、生命力頑強,實際上是寫邊疆建設者服從國家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
掩卷沉思。我敬佩生命力頑強的白楊,敬佩他們服從需要,哪需要他們,他們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的精神。但我更敬佩默默無聞的邊疆建設者,敬佩他們那種用自己的汗水和堅持不懈的信念去建設邊疆的精神。他們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寫到這里,讓我想起現在生活幸福的孩子,他們不僅不能接管邊疆建設者這種重大的任務,就連邊疆的艱苦生活都接受不了,更何況還要去建設邊疆。
現在,每當我看到白楊,就會想起扎根邊疆的建設者……
白楊讀后感8
今天我讀了茅盾的《白楊禮贊》這篇文章,我對文章里的白楊樹深有感觸。白楊樹生長在西北貧瘠的土地上。它很普通,但很不平凡,白楊樹筆直、堅強不屈地在西北的土地上生長著。
矛盾在文中寫出“白楊樹不屈不撓,正直、樸質、嚴肅、偉岸,也不缺乏溫和”。在高原中唯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才可以使生物在那里生存下來,白楊樹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得以生存下來了。
《白楊禮贊》不僅在立意方面有深層含義,它也象征著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不可缺少的'質樸、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這種精神令我感動,我們應該傳承這種堅韌不拔的白楊精神,像白楊一樣,能在惡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白楊讀后感9
楊樹它只是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一種平凡的一種樹。
它沒有美麗的外表,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但是它有一種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雖然只有碗來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茅盾先生寫這篇文章是因為他在延安生活了五個月,他耳聞目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日的人民的沸騰生活,他看到了中華民族的遠大的前途,而我們,應該去學習白楊樹的精神,用行動去證明中華民族的遠大的前途。
白楊讀后感10
前幾天,我讀了《白楊禮贊》這篇文章,我被白楊樹那種堅韌的精神打動了。
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坐著汽車回家。望著窗外的景色,不由得感到有些單調。這時,看到遠處有幾棵白楊樹。望著這挺拔的白楊樹,想到了那些在邊境的軍人。
是的,在我們眼里,那僅僅只是幾棵白楊樹,幾棵普普通通的白楊樹。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他那緊湊的葉,那挺拔的桿,在仔細品味一下,你會發現,白楊樹身上有一種特別的精神。它那緊挨的葉,如同我們團結一心的精神;它那挺拔而筆直的桿,如同我們堅強不屈的精神。團結,堅強,這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品格。
讀著這篇文章,想著白楊樹身上的精神,讓我想到了保衛我們祖國的一個個軍人。是的,軍人和白楊樹一樣普通,也和白楊樹一樣有團結一心、不屈不撓的精神。軍人們默默奉獻,卻不要一點回報。如同白楊樹一樣。
望著窗外的白楊樹,我思緒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