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觀后感
孔子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觀后感1
周五下午,我們五年級在學校多功能廳集體觀看《孔子》紀錄片,這部電影令我很受教育。
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于魯國一個沒落的貴族里,但他堅持自己的思想,開班教學,創立了私學,改寫了只有貴族才能上學的歷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準備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發生的故事,導致孔子受連累被逐出魯國。孔子在諸侯各國游說講學,推崇仁政思想,企圖改變各國戰爭紛爭的局面,改變這個戰火紛飛的時代,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后來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后,又被魯君召回國,在此期間創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孔子的幾條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名言對我們教育很多,比如說: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本身不喜歡學,不會學,再好的老師也教不好他,也沒有教他的必要。這句話給我們的教義是十分大的,告訴我們,要主動學習,態度端正,要對學習抱著喜歡的態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這樣老師才會對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師見你學習態度好,必定會想:“他(她)是一個有希望的學生”,也會因此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會有更多學習新知識的機會,也不會讓老師天天一副“苦瓜臉”對著你,豈不是一舉兩得!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我同樣記憶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這句話讓我終身受用,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講仁義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然后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這樣的人,以后必定會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們雖然談不上“千古流芳”,但這樣做至少不會“遺臭萬年”。
所以,《孔子》這部影片對我們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論是孔子的政治思想還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給了我們后人很大的啟發!曾幾何時,他為了傳播這正確美好的思想而到處顛沛流離!為了改變這紛爭世界還老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為了對后人的正確教育、啟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難、傾注了多少心血!
今天孔子,他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的思想精髓還活在人們的心中!
孔子觀后感2
如同那耀眼的北辰,在歷史的天空中,散發著淡藍的光芒,穿越千年的時光,依舊是那么的耀眼。
——題記
我站在歷史的長河里,看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向遠方,我的思緒慢慢地飄向遠方,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回到那個有你的時代——春秋戰國。
我看見了你——孔子。你是那么的信心滿滿,你想去將自己的學說推行給列國的公侯,你想要在這個禮樂崩壞的時代挽救人們的思想。于是你踏上了征途。還記得你在衛國時的恥辱嗎?你希望滿心的去到了衛國,你是多么的冀希衛靈公能夠采納你的政策。然而他卻并沒有將你的一副心血不管不顧,心里心心念念想著他的南子,甚至覺得你是他國派來的細作。你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侮辱,你憤然離開。
此時你已經59歲了,帶著所跟隨的弟子們在當動不安時代,穿行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曹國、宋國、鄭國、陳國。你一邊奔尋明理的國君,一邊將自己的學說傳授給人們。你可能曾在黃河或是長江邊上感嘆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你可能也曾在等待著一位賞識你的國君,從而吟出沽之哉,沽之哉。你是多么的期盼有人能夠賞識你,采納你的學說。
就在你在陳國城門與弟子走散時,你去問路人是否看見他們。你在他的眼里看見了一絲的厭惡,你看見了自己在他瞳孔里你那頹敗的樣子。好在你找到了他們。當子路憤然告訴你那路人嘲笑你如同喪家之犬時,你也只是淡然一笑,調侃自己累累若喪家之犬。然而你心里的那份不甘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你無數次不被統治者所認同自己時,你終于放棄去到處游說,從而去在民眾中去發揚禮樂。此時你已經步入暮年。
終于,你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你開始編寫一本可以傳世的書籍。你與弟子們不舍晝夜的編撰,春去秋來,時光在你與弟子的臉上留下了印記,終于一本曠世神作誕生了。你欣慰的看著哪本書,你決定給它取一個好名字。叫什么呢?你思索著。弟子們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討論著,有的說就叫《孔子》,你搖搖頭。有的說《語經》,你還是覺得并不那么完美。你想著想著,突然說到:談論言語,就叫《論語》。弟子思索一瞬同意了。
這一年,你已經72歲了,你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淡然的看這個紛擾的時代,心中只有平淡。你含笑而逝。留給這個泱泱大國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細細品味你的一生,感悟你的淡然,體味你的思想。慢慢了解了你萬世師主——孔丘。
孔子觀后感3
《孔子》這部影片講述了孔子從年輕到衰老的故事,說明了他的大志與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為。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而孔子后來從宋國移居到魯國。那是正是宋朝,人們信奉周公的仁與禮,孔子也將仁禮視為約束自己的兩個條件。那時的孔子從一介蔗民到被魯君識中才華提為相國,可是他卻被其他同僚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離開魯國。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師一個人走,便跟隨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眾弟子周游列國,傳經授禮。可是,這種日子并不好過,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很多危險。衛國請孔子的弟子:子路去衛國當大將軍,抵擋外來侵略者。子路為了保護小小的衛軍,被敵人殺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聽說后,雖然十分悲痛,可是卻說他是君子。終于,魯國大司徒醒悟,請孔子回國。途中,馬車正在過冰河時,冰面突然裂開,使孔子的弟子顏回和載有孔子書籍的馬車掉入河中,顏回有自救的本領,完全可以馬上上岸,可是他卻一個猛子扎下去,盡力把書籍打撈上岸,就這樣,顏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復上下,體力終于支撐不住,被凍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撈上岸,孔子緊緊地抱了他八個小時,要知道,顏回是他最心愛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復生,弟子把他拉開。經過了十幾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將近七十歲的時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魯國。他時刻不忘顏回提醒他的那句話:您知道您為什么被逐嗎?是因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別人身上。孔子一邊撫摸著《春秋》,一遍自言自語:人們敬仰我,是因為它,人們誤解我,也是因為它。說罷,他把這部書交給侍仆,命燒掉。
孔子文采奕奕,說話出口成章,面對敵人的威脅仍從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車,嚇退了齊國的500乘兵馬。孔子語言條理順暢,說的話大都被世人謹記,如在影片中出現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為謀”等。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揚天下。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然人體會到深受教育,人們能在悲觀或樂觀的場景中得到知識。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觀后感4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此時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我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潛力,遠遠不及于丹老師。據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圣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我想從散場之后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盼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此時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余生。如此復雜的資料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此時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透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我想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后感5
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處處不得志,一腔報國熱血付諸東流;他飽嘗憂患遭受了太多非議和世人的誤解,也承擔了太多責任,但精神從未磨滅……這位至圣先師——孔子。
孔子,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這一生處處碰壁,歷經滄桑,一路失去也一路擁有,不斷升華。
開篇時,他用巧妙的語言和他的機智將漆思弓救下,運用計謀與他國抗衡,展現出他的智慧和過人的本領。卻也因此受害,從此開始周游列國。孔子依舊堅持以禮治國的信念。他十分執著。
在雨中離開,歷經風霜雨露,卻又仰天大笑。顏回等其他弟子的忠心跟隨令他感動不已;在列國間傳播思想卻也天不隨人意;弟子不斷離開選擇從政,顏回的是逝去使他痛心不已……十幾年的漂泊之旅,顛沛流離,嘗遍人情冷暖,事態世態,使孔子明白更多。正如南子所說:“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從始至終,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念,這令我感觸頗深。是什么樣的一種力量支撐著他的精神世界?我明白了,是信仰!他從未放棄。我們所缺乏的正是此般精神,對于信念搖晃不已,經受不住磨難,沒有耐心。孔子的精神感染了我,每個人都應不忘初心。
“告訴我,我做錯了什么?”
“您錯就錯在過于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魯君系身上。”
“如果改變不了世界,那么就應當改變自己的內心。”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終于回到故土魯國。他須發皆白,當他跪在故國國門前吶喊:“魯國,我的父母之邦,我終于回來了。”我聽到了,那是來自顫抖的靈魂內心的呼喊。這聲呼喊使我如此真切的感受到孔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從此不再過問政事,致力于整理文獻、從事教育。他這一生背負太多,坎坷磨難無一不施加,縱使遭受世人誤解唾棄,依舊初心不改。他希望通過教化影響人們。他是偉大的。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逝。弟子遍天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觀后感6
孫子是我國春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他生在魯國,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祈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他曾任魯國中都宰、大司寇和代國相,他提出了“以禮治國”的新式政治思想,他所創的儒家思想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他所著的《春秋》、《論語》都流傳后世,被千古傳誦。帶著一份期待與崇拜,星期五的晚上,我們全家走進影都,觀看了電影《孔子》。
孔子自幼勤奮好學,當他三十而六時,逐漸在他的故鄉魯國嶄露頭角,得到了魯君的賞識,被認命為中都宰,在他的管制下,中都變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后又逐漸被魯君加封為大司寇,曾一度做上代國相的要職。擊敗了叛軍,安保魯君參加齊魯盟會。但是,隨著他的平步青云,卻迎來了三恒的忌恨與排擠,終被三恒之首季氏驅逐出魯國,后在異國他鄉,帶著一幫他的弟子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風餐露宿十幾年,但始終堅持他的理想從不放棄,并在途中著下《春秋》一書。在他晚年之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終于被迎回魯國。
看了這部令人悲傷的電影,我不僅又對孔子多了幾分認識與敬佩之意:
一、孔子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更是一名極有謀略的軍事家。在齊魯盟會中,齊王心懷不軌,派出二百乘兵車,以威脅魯君投降齊國,而孔子卻用三百輛牛車,造出轟天聲響,嚇退了齊軍的兵車,他不用一兵一卒,奪回了魯國失陷多年的鄆、龜陰三地;在朝中,他提出了“墮三都”、抑三桓”的主張,并用火攻的方法平叛了來勢洶洶的三恒家臣——公孫狙。這改變了我以前對孔子“懂文不懂武”的印象,令我看見了一個文質彬彬的孔子的另一面。
二、我敬佩孔子在逆境中永不放棄理想的精神。孔子流離他鄉近二十年,不管環境多么艱難,始終不曾放棄他儒家思想的宣揚,他情節高尚,從不吃嗟來之食,一舉一動中始終保持著他的學者風度和神態,在斷糧七天時,他“以樂代食”,以頑強的意志力抗擊饑餓的侵襲。在周游途中,為了讓儒家思想得以流傳后世,他廢寢忘食,奮筆激書,寫下《春秋》一書,使他的儒家思想在后世得以實現,并影響了往后歷朝歷代的政局。他這種堅持理想的精神著實讓我有所觸動。
我不但欽佩孔子淵博的學問,而且敬重他高尚的品行。他那光輝的形象會永世被世人所傳頌;而他所開創的儒家思想也必將千秋萬代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文明。
孔子觀后感7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本人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潛力,遠遠不及于丹老師。據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圣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本人想從散場之后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盼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余生。如此復雜的資料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透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本人想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后感8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我帶著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
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仿佛孔子轉世。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這個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舍,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么會是可有可無呢。孔子說:后人理解我,后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
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并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孔子觀后感9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眾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蘭何傷?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夢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孫之昌。
——《幽蘭操》
孔子,你的德行如同美玉,清高而至潔;你的操守如同幽蘭,奕奕而清芳。
生活在公元前的大思想家,尚處在奴隸社會的夫子,你的遠見超越了你的時代。在禮樂隨諸侯而出的春秋末期,在奴隸制度開始土崩瓦解、封建制度尚處萌芽的歷史關頭,征戰成為必然,殺戮成為必然,而你卻提出了一條“仁義禮信”的治國大道。
沒有人采用你的方案,不是因為你的方案行不通,恰恰是因為它的偉大而使人難以瞻仰。以仁治國,是通向大同社會的途徑;修復禮制,是改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狀況;標榜誠信,是教育人民要成為君子。
歷史的距離總會產生隔膜,但孔子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輝。君主制已經從中國消失,孔子思想中的“君”皆可換成“人民”。在通向“小康社會”的階段目標和“共產社會”(也許會吧)的終極目標中,“以仁治國”、培養君子、以禮服人、以德服人的那套儒家理論依然是那么行之有用。
仁前提是人,沒有人就沒有仁,對于“殺身成仁”的說法,我一直不認同。我承認“仁”的重要,也承認為了仁可以舍棄生命,但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只是被迫的舉動,“人仁”兩全需要戰術上的妥協。
用仁政來治理君子,國家便不需要法律,每個人安分守紀,聽從教化,不去做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百姓安居樂業,國家便會昌盛——但這是很難做到的。人首先是生物,是生物就必須遵循自然,克服自己的本性,以后天的道理約束先天不好的本能是困難的。英文字幕上將漢語“君子”翻譯成英語“紳士”其實不是十分恰當。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成為紳士,但成為“君子”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孔子的思想需要變通的執行,去掉那些“遙不可及和虛無縹緲”的部分是有必要的。“君子食無求飽”等理論顯然是將精神凌駕于物質之上。馬克思認識到精神與物質的關系,所以要在“社會主義”的前面加上“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當然這個思想也有局限性,他沒想到還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東西)。
我們可以不是“君子”,但不可以不向著那個方向努力。在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孔子的哲學必將被世界發現,并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孔子觀后感10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于丹老師。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黃石廣電影迷成員們在華夏電影城集合的時候,明顯感覺到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這個時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著校服來的學生們,看來紛紛開始放假的學生群體有可能成為下一階段電影院的主力人群。據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圣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從散場之后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余生。如此復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后感11
被熱炒了非常久的《孔子》終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 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非常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于丹老師。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黃石廣電影迷成員們在華夏電影城集合的時候,明顯感覺到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這個時段多出不少,而且非常多都是穿著校服來的學生們,看來紛紛開始放假的學生群體有可能成為下一階段電影院的主力人群。據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圣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從散場之后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余生。如此復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與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是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后感12
電影導演胡玫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是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回事,他自己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傳承。孔子連同他自己身后的弟子,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他自己們給人的感覺確實如海濤般洶涌澎湃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這部電影將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圣人”。孔子亦是一個普通人,他自己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欲。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后人留下口實,他自己是驚艷和動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自己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舍,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周游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嘗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說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后,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自己的尸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自己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自己的大道。
當影片最后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游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于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說:后人理解我,后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
孔子觀后感13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己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時,他表現的是那么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衛國。衛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說,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眾”,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么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面對孔子的圣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么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眾,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終于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游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為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孔子觀后感14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于丹老師。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黃石廣電觀眾成員們在華夏電影城集合的時候,明顯感覺到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這個時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著校服來的學生們,看來紛紛開始放假的學生群體有可能成為下一階段電影院的主力人群。據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觀眾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圣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從散場之后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余生。如此復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觀眾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有相當一部分的觀眾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后感15
9月4日,和朋友中正等一起,因其朋友呂哥的關照,得以進入杏壇劇場,近距離觀看了一場視覺盛宴——歌舞劇《孔子》。
曲阜作為孔子故里,不僅擁有三孔等寶貴歷史遺跡,近年來也開發了諸多文化旅游項目,位于大成路東側緊鄰孔子文化園的杏壇劇場,就是比較大的劇場,并有孔子文化藝術團在此,每逢國際孔子文化藝術節等重大節慶日都會有精彩演出。旁邊的孔子文化園是一座精致的北方園林,有我從未見過的最大的假山,人工湖。對面緊鄰孔子研究院,做文獻文物收藏和儒學研究的機構。曲阜的繁華植根于傳統,植根于文化,商業在這里是屈尊于文化的,所以難得在曲阜的軸心路上有如此僻靜之地,更加有幸我等平生第一次來欣賞大型歌舞劇《孔子》。
杏壇劇場是一座先秦仿古建筑,與對面孔子研究院的大宅高樓相輝映,氣勢非凡。里面劇場舞臺宏大,以金黃、中國紅等各種色調來突出孔子思想文化的光輝。歌舞劇以孔子生平為主要線索,分為幾個篇章,分別講述少年孔子其母循循善誘,青年孔子拜朝為官,治理一方,造福百姓,中年孔子辭官后周游列國,爾后其思想為眾生所敬仰,萬世所流傳。雖然咱們以非專業的眼光來看這場孔子歌舞劇,然而仍能從宏大的演出場面、演員專業的舞步看得出故事脈絡和歌舞本身的魅力。第二段孔子求學之時,高山流水之效果配以中國傳統書法文化,還映射孔子仁和思想于其中,堪稱畫龍點睛之筆。孔子辭官而周游列國,跟從弟子無數,歷經磨難,矢志不移,也讓人感喟萬千。而于雪花飄灑的艱難前行的孔子師徒,轉而花瓣飄舞的穿暖花開,則寓意著歷經艱難而孔子的思想終于為人所理解、推崇和傳承。尾篇則以現代小姑娘朗誦“禮之用、和為貴”來表示孔子思想對于整個中華民族上千年的影響至深,感喟萬世。
然而以我非專業的眼光,仍有些地方有待商榷,關于魯國民風的描述地篇幅略多,而尾篇孔子周游列國歸來仍有許多歷史事實沒有描述,其弟子七十二賢人也應該會意一下,顯得尾篇過于短暫。然而終究瑕不掩瑜,今天這一場盛筵仍是平生之未見,大開眼界,心靈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