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讀后感
《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讀后感1
當我們真的仰望未來的時候,說不定會緬懷現在擁有的一切吧。
整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通透,而且非常前衛”,很多觀點未被推翻,也未得到證實。人與生俱來的生物性(即無意識狀態下的行為)與自主意識下的行為的辯論顯示出了人類這種生物是具有矛盾的復雜體。敘事自我與現實自我沖突時,人們該選擇什么,也許是跟著感覺走 ,也許是根據事實。還有有趣的一件事情便是“人文主義”的爭論,從神到人的關注點的改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最后是啟蒙運動”思想意識的流變是思想的解放還是在滾滾歷史車輪下做出的當然選擇,作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的這個問題引發我們的思考。在我看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關注神進而到關注人的種種需要是當時社會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思想的解放只是促成品,而人們所說的“意義”還是被人所定義的,加上了很多主觀成分。
數據和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全新體驗,同時也引發一系列問題。這就是科技的雙刃劍的作用,人們享有信息獲得,溝通的便利 ,同時個人隱私也會受到威脅。例如現在下載各類app很多都需要授權個人信息,訪問電話聯系人,相冊等各種權限,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照片可以在瞬間的速度傳播,甚至會引導輿論。被數據和各種信息充斥的我們是否喪失獨立思考了呢?比如各類自媒體的興起也許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卻暗含著深層次的.危機。一旦被輿論控制了思想,喪失了自己獨立的思考,一味跟風,大多數都變成了一群“烏合之眾”,被精英群體所控而不自知,也是一種悲哀吧。
《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讀后感2
溫習一下。
赫拉利認為,進入21世紀之后,饑荒、瘟疫和戰爭這三大舊議題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將是長生、快樂和意義這三大新議題。
1.長生,不是永生或不死。目前已經有人在嘗試了,而且為數不少。永生或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不斷延長壽命,將是人類整體未來的追求之一。隨著生命科學和醫學的不斷發展,生老病死的問題將不再是哲學問題,逐漸成為可以應對的技術問題。隨之產生的,將是對“人”的本質屬性的重定義,還有更加嚴峻的個體平等問題。
2.快樂,不是幸福,或許也不應該是簡單的快感。除了伊壁鳩魯主義和功利主義,哲學上談論快樂的貌似并不多見:快樂貌似比幸福更加低級一些,更遑論卓越、正義和至善了。然而我們都渴望快樂。快樂是什么呢?如果生物是算法,快樂就簡單多了;但是快樂和快感還是有區別的。所以快樂是什么呢?是不是“適當地”滿足個體需求呢?
3.意義。人文主義大行其道之時,人類將神拉下神壇,認為意義不在彼岸,而在人本身。但在冷冰冰的算法和數據主義洗劫之后,人類還有多大的自信認為“我”很重要呢?我們只是一堆算法,而無意識的智能在數據處理上優于人類智能百倍不止。我們的意義在于將意識變成智能或“數據”么?
意義問題較之于長生與快樂,在此虛無的數據時代,無疑將是更為棘手的問題。
《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讀后感3
饑荒、瘟疫、戰爭的問題得以解決,人類的遠景將是史無前例地得到升華,可以活得更久,可以幸福快樂,甚至可以化身為神;完全可能,因為我們正在掌握古人所不懂的計算機、基因學、納米科技…
比如,我們通過體內納米機器人而預防疾病和檢測身體;通過基因而使自身變得強大,通過智能手機便能足不出戶地了解世界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無人駕駛汽車感知路況且統一合理地到達目的地,甚至遠程操控機器人作業…
當然,隨著技術的無限發展,世界也將有著“成也人類,敗也人類”的悲壯。因為機器人取代人類作業,將會存在人類的無用階層,而萬物互聯網將更先進更智能,它能通過數據和算法而對生物進行預判,包括對人類,告訴你跟誰結婚、挑什么工作以及是否開戰。
未來有可能就是數據時代,機器通過沒有意識形態的算法進行學習,分析的數據量是天文數字,前往人類未曾踏足之地,人類亦無法企及。
難道我們僅是數據流里的一片漣漪嗎?
數據和算法,即為人類所生,便能為人類所用。作者所言的超人類即為神人,普通人聽從數據算法,數據算法聽從神人,神人就是那些數據算法不能理解的精英,是未來世界的主宰者。
作者也說,未來不可預測,或許人類將走進另一個方向,而并非算法主導。
閱讀這本書,作者對宗教、科技的發展進行很好的解釋,讓讀者拓寬視野,接觸到作者有理有據的看法,使得本書更具理性。推薦閱讀。
《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讀后感4
太精彩了所以寫下評論,無論是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都很好看,全程一直覺得在開悟然后又有點毛骨悚然。作者不是僅僅告訴我們歷史,而是一直跳離到一定高度來看待歷史中發生的種種事情,擺脫平常被灌輸的知識而,企圖抓住本質。同時也把我感覺到但是說不出來為什么看歷史的感覺說出來,就如同他在書里說道:“研究歷史,就是為了掙脫過去的桎梏,讓我們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開始注意到前人無法想象或過去不希望我們想象到的可能性。觀察讓我們走到現在的一連串意外事件,就能了解人類的每個念頭和夢想是如何變成現實的,然后我們就能開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并編織出不同的夢想。研究歷史并不能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選擇,但至少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選項”。
有的評論說覺得說這本書沒有其他小說寫的精彩沒有很特別,也許可能想象空間的確有更多,但是這本書的難得之處并不在這,而是它從歷史的角度把從古至今所有現象的本質從邏輯上串聯起來,讓讀者跟著作者深刻感受和思考,以及想象未來的可能性。
就好像一個人想改變自己僅僅會幻想想象是不夠的,這沒有扎實的基礎,很容易迷惑,行動困難,只有一部分人能不放棄。一定是在了解自己過完所有的歷史,并且了解靈魂思想行為的聯系之后,深刻意識到我之所以成為我,是在生理基礎上,有很多事件的概率發生而造成性格塑造成這樣,然后意識到其實我也可以不是現在這樣的我,我其實有多種可能性,從而進行想象并且行動來改變。這時候的改變才是深刻而堅定的。
《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讀后感5
算法的建議或決定,實際上是一種概率,作者在文中有意忽略了這點,進而夸大了算法的作用。數據輸入,算法,二者改變其一。輸出結果就大為不同。如果人的意識不是算法,算法與人的關系,僅是用統計的方式了解下人們大致的思維模式。如果人的意識是算法,今天的科技堅定的向前發展,總有一天這個算法模型會被計算機所了解。人類的生物算法被了解后,最為重要的就是掌控輸入的數據。如此方能使算法達到作者文中的水平或者說發明者的期望。到時我們盡可以把我們的一切都交個算法,如此健康,力量,長生等我們可以想到的一切美好都唾手可得。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欲望,又有幾人可以抵擋呢?算法告訴路人甲,何時睡眠,何時起床,一天吃些什么,運動的模式,運動的時長,最為健康。告訴他學習什么,每天的學習量多少,才能最有效率,路人甲會不遵守算法的意見?輸入數據不僅僅是人,諸如天氣,食物,空氣成分乃至太陽耀斑爆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算法。越精密的算法,越容不得誤差,更別提錯誤,這些自然條件是否該予以控制?違背算法的人,不僅影響算法在自身上的效用,也會遵守算法的人。對這些遵守算法的人來說,他們,違背算法的人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影響了算法的效用。為了提高算法的準確性,人們會如何,我不得而知。
假定輸入的數據都可以被控制,人是人,還是溫室的花朵?算法是否會成為律法?人是算法生產的產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