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獻給黨讀后感
把一切獻給黨讀后感(一)
《把一切獻給黨》是吳運鐸一生的真實經歷。吳運鐸出生在窮苦的工人家庭。在苦難的童年里,就已留下了革命的血的記憶。小時候不可能上學學習,只能揀煤渣,有時跑到礦山上看機器,還時不時地向工人問上兩句。由于家里貧窮,十四歲就下煤窯做苦工,煤塵、瓦斯、地下水幾次要吞噬他的生命。北伐戰爭后國民黨叛變革命,工人武裝被鎮壓,失學的吳運鐸當工人的夢想也破滅了,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挑煤、撿炭渣,但沒能養活家人。后來。他一家人逃難到了湖北,仍在礦上,卻是暗無天日的學徒生涯,當工人卻沒有機會和條件學習與機器相關的知識,一切只能靠自己一點一滴地積累。戰亂的時代給了他覺悟的意識,也為他得到鍛煉、發揮才能創造了條件。
但是,書中更多的是講述了他在革命隊伍中的鍛煉成長。抗日戰爭的爆發給了吳運鐸一個全新的生活理想。工人們覺醒了,吳運鐸更進一步認清了受壓迫的原因,明白了革命是惟一的出路。吳運鐸毅然參加了革命,一九三八年,他投奔了新四軍,盡管這支隊伍非常困難,不僅缺衣少食,而且缺少武器,但是他決心永遠跟著黨。從此,為了消滅敵人,他開始了與槍炮制造緊密相連的一生。這是一個戰士的成長史,也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思想發展史,“把一切獻給黨”是一個在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共產黨員的心聲。吳運鐸的一生與我軍、我國的槍炮制造史一起走過,當他被派到修械所當工人以后,他和戰友白手起家,靠著師父傳授的本領,他學會了修槍,又經過不斷實踐、探索,終于造出了自己的步槍、平射炮等很多武器。他在革命隊伍里,為了制造武器不顧一切地苦打死拼,負傷流血,再所不惜。他三次負傷,左眼、四根手指和腿被炸壞,但他依然在病床上研究新武器。他原來是個文盲,后來卻成了掌握現代科學的軍工專家!讀到這里,我怎么能不被他的頑強刻苦所感動呢?
我讀完了這本書,感受到了吳運鐸同志的堅強和勇敢!他刻苦頑強的精神,實在令我感動!從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把一切獻給黨?這不是一句空話,它是有具體和實在內容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依然要堅持“把一切獻給黨”這個偉大的信念,我一定要抱定了為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而奮斗的目標。
把一切獻給黨讀后感(二)
昨天是七·一——黨的生日,我覺得應當讀一本好書,算是自己給自己上一次黨課(因為身體不好,只是每年去繳納兩次黨費,五年沒有聽黨課了),以不忘自己的黨性。
讀什么呢?對,我們既然曾經在黨旗下宣誓“把一切獻給黨”,那么我就來讀讀報告文學《把一切獻給黨》吧!把一切獻給黨,不管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都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的誓言!這是我們建國后的一本革命回憶錄,也是被稱做“中國的保爾”的吳運鐸同志的自傳,是曾經在五、六十年代非常受廣大青年喜歡的一本書,只是這三、四十年來,很少有人提起了,讀的人似乎也不多了。我不知道現在我提起讀此書,會不會有人嘲笑我落伍,但是書中的主人公吳運鐸,真是讓我永遠難忘一位英雄!無論別人如何評價,我還是非常敬佩他的!
《把一切獻給黨》是吳運鐸一生的真實經歷。吳運鐸出生在窮苦的工人家庭。在苦難的童年里,就已留下了革命的血的記憶。小時候不可能上學學習,只能揀煤渣,有時跑到礦山上看機器,還時不時地向工人問上兩句。由于家里貧窮,十四歲就下煤窯做苦工,煤塵、瓦斯、地下水幾次要吞噬他的生命。北伐戰爭后國民黨叛變革命,工人武裝被鎮壓,失學的吳運鐸當工人的夢想也破滅了,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挑煤、撿炭渣,但沒能養活家人。我在小學6年級的語文課本上學習過的《我的童年》一課,就是從這本書里節選的。后來。他一家人逃難到了湖北,仍在礦上,卻是暗無天日的學徒生涯,當工人卻沒有機會和條件學習與機器相關的知識,一切只能靠自己一點一滴地積累。戰亂的時代給了他覺悟的意識,也為他得到鍛煉、發揮才能創造了條件。
但是,書中更多的是講述了他在革命隊伍中的鍛煉成長。抗日戰爭的爆發給了吳運鐸一個全新的生活理想。工人們覺醒了,吳運鐸更進一步認清了受壓迫的原因,明白了革命是惟一的出路。吳運鐸毅然參加了革命,一九三八年,他投奔了新四軍,盡管這支隊伍非常困難,不僅缺衣少食,而且缺少武器,但是他決心永遠跟著黨。從此,為了消滅敵人,他開始了與槍炮制造緊密相連的一生。這是一個戰士的成長史,也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思想發展史,“把一切獻給黨”是一個在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共產黨員的心聲。吳運鐸的一生與我軍、我國的槍炮制造史一起走過,當他被派到修械所當工人以后,他和戰友白手起家,靠著師父傳授的本領,他學會了修槍,又經過不斷實踐、探索,終于造出了自己的步槍、平射炮等很多武器。他在革命隊伍里,為了制造武器不顧一切地苦打死拼,負傷流血,再所不惜。他三次負傷,左眼、四根手指和腿被炸壞,但他依然在病床上研究新武器。他原來是個文盲,后來卻成了掌握現代科學的軍工專家!讀到這里,我怎么能不被他的頑強刻苦所感動呢?
我讀完了這本書,感受到了吳運鐸同志的堅強和勇敢!他刻苦頑強的精神,實在令我感動!從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把一切獻給黨?這不是一句空話,它是有具體和實在內容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依然要堅持“把一切獻給黨”這個偉大的信念,我們每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都是黨的兒子,是黨哺育了我們,是黨培養和造就了我們,我們所取得的每一個勝利,每一次前進,都離不開黨的關懷、培養和支持、鼓勵。所以我一定要抱定了為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而奮斗的目標。
作為一個已經退休的黨員,我今天已經做不了什么大事情了,我只是平凡地度過自己的每一天。但是,我也沒有必要因為健康不好長吁短嘆地無比悲觀,學學千千萬萬共產黨員的堅強精神吧!就讓吳運鐸身殘志不殘的精神陪伴自己度過余生歲月吧!
把一切獻給黨讀后感(三)
今年暑假,讀了《把一切獻給黨》,我為吳運鐸的這種堅強意志而感動,為他的遭遇而感到心酸。他的精神我,我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
吳運鐸在戰場上殺敵、曾經三次身負重傷,留下了傷口百余處,左眼失去、左手、右腿致殘,經過二十多處的手術,身上仍有幾十片彈片沒取出。這就是所謂的奇跡,這就是信念的支撐。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組建工廠,為抗日前提供支彈藥。不幸的事發生了,導火裝置受到碰撞,引起爆炸,吳運鐸的手指被炸掉四個,他終于出院了,又堅持著投入到槍榴彈的試驗中,他堅持著“一個人知道為什么冒險,他就會投入到這項冒險的工作中去,后退一點,心里都會覺得不好受。現在,我們的民族正在火中燃燒,我們要在火中鍛煉我們的意志。為民族赴湯蹈火,得到永生。”這是一個重大的試驗,是一次更危險的試驗,槍榴彈發爆炸,將吳運鐸左膝蓋炸了一個碗口大的血口,膝蓋骨被掀開,他再一次住進了醫院。1953年,他寫了一篇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以感人至深的事跡實踐了自己的誓言:“把我們的力量、智慧、生命、我們的一切,都交給祖國、人民、黨!”
我從中體會到了吳運鐸的堅強和勇敢!他刻苦頑強的精神,實在令我感動!從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把一切獻給黨”,它是有具體和實在內容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依然要堅持“把一切獻給黨”這個偉大的信念,每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都是黨的兒女,是黨的哺育和培養造就了他們,他們所取得的每一個勝利,每一個前進,都離不開黨的關懷、培養和支持、鼓勵。
我們現在的小學生,過著幸福的生活。很多小朋友怕吃苦,沒有目標,什么都怕學,將來能為祖國做什么貢獻。作為一名小學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學習革命者和建設者們的崇高精神,并以他們為榜樣和動力,努力學習,回報家長、老師和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
分頁:
把時間當朋友讀后感(一)
工作以來,我延續了上學時讀書的習慣,每個月都會去圖書館借兩三本書看。讀書可以讓我學到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可以和睿智的偉大的人談話,可以了解我可能永遠也沒有機會去到的遠方,也讓我對現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找到了答案。就在最近,我讀了一本李笑來寫的《把時間當做朋友》。
這本書主要是從心智成長的角度來談時間管理,指出時間管理是成功的關鍵所在。它告訴我們如何打開心智,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在時間管理上取得突破,進而用心智開啟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所謂的心智,其實就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表現,這與傳統教育體制下,我們從小被要求做到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不一樣的,心智體現在計劃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良好的習慣和耐心等方面,而耐心,在作者看來,是讓人成功的核心素質之一,沒有耐心,失敗了卻不愿意花時間總結經驗、反復嘗試,那么離成功就會越來越遠。
我們80后這一代,生長在改革開放、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比起先輩們少吃了很多苦,但是一旦離開了象牙塔,我們迅速被大眾所普遍認可的房子、車子、地位、權利,這些成功的代名詞所包圍,而現實的殘酷卻讓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背負著沉重的壓力,漸漸迷失了自我,只是一味的強調努力、奮斗,卻很少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究竟是什么。
而一切的問題本源在于時間,心智弱的人把時間當做敵人,心智發達的人卻把時間當做朋友,他準備得更早,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獲得的東西,然后一步一步的計劃,養成良好的習慣,并且加倍努力,因為他早就看到了那種結果,加倍努力只是一種自然而然養成的習慣,而成功也會越來越近。正如我最喜歡的泰戈爾的詩句:The best does not come , it with the of the all。最好的永遠不會單獨而來,它會伴隨著其他的驚喜接踵而至。
把時間當朋友讀后感(二)
改變人生命運的無非兩樣東西:一個是你讀過的書,一個是你遇到的人。——題記
翻開這本書,最初是因為同學興致勃勃張牙舞爪地推薦,“他也是老師,你真應該看看,非常不錯的”,此書作者,李笑來,新東方資深教師,懷著一點懷疑,還有一絲期待,期待這個同樣是教師的人能夠給我精神上幫助,我翻開了它。
看了書名就知道這是教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的,以前也讀過不少,不過收效甚微,過一段時間連書名作者都想不起來,一開始對這本書也是這樣的懷疑,對于時間管理,似乎自己沒有真正的有過什么切實的概念,習慣了被事情牽著鼻子走,渾渾噩噩,普普通通,一路走來還算順利。對于那些一直發光發亮的人才,一直覺得可望不可即,要成功,是要付出很多代價的,有些事情拖沓這不去做,于是今日泯然眾人矣。這本書打開了我心里縈繞已久的謎題,事情該做的都做完了,為何別人是發光發亮的,而自己只能平凡度世?問題的焦點并非時間,而是我們自己。管理的對象,不是時間,而是我們自己。從此時此刻開始改變,從“被時間追著跑”、整天喊著“忙忙忙”的窘境,到努力去平和心態、嘗試把時間當做朋友。說這本書只是關于時間管理未免過于淺顯,他更多教育我的是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一個人如何思考問題,如何做事情,這些都是和個人心智成熟與否有著莫大的聯系。天天制定計劃但天天都不能完成的尷尬境界是我以前生活的寫照。本書不僅僅講的是如何規劃時間管理時間,更重要的是對時間的看法以及如何進行自我反省。大腦的“遺忘痛苦”功能讓我多年的困惑恍然大悟,明白了每次和別人爭論想舉一些痛苦的例子時老是不得成功。另外一個觀點:大腦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兩種想法老是對立的。自己的想法是理性的積極向上的,但是大腦的想法是物理的是消極懶惰的。當區別出大腦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之后深感自己在頭腦中進行不同思想斗爭時理智能戰勝。作者不光是給我們講道理,還輔助以大量的親身經歷去說理,很有可信度和說服力,并提供了他所使用過和驗證過的方法給我們借鑒。
2013的春夏,傷感美麗的畢業季,浮躁的心靜了下來,沒有太多的事情,反而有了時間充實一下精神空間。帶一杯清茶端坐圖書館,一頁一頁翻著書,有些懊惱太晚看到這本書,喜歡書里的一句話,看起來像是為我之前那么多年的懶惰找到了借口,“有些道理是突然醒悟的,在此之前,需要時間。”不管怎么說, 書讀過了,道理知道了,但最重要的還是行動。不怕慢,就怕站。如書中所言:“從此時此刻開始改變,越早醒悟越好。”
把時間當朋友讀后感(三)
不管是嗷嗷待哺的嬰兒,還是行將就木的老者,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不論你急,或是不急,它就在那里,不快不慢。要想合理的利用時間,不虛度光陰,必須對時間進行有效的管理。學生時代,我閱讀過、聽過一些關于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和講座,但這些往往側重于技巧,效果不好,也很難堅持。最近,我閱讀了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顛覆了一些我早已根深蒂固的觀念,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首先,書中強調了一個概念——“心智”。一個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而時間管理就是一個“運用心智,獲得解放”的過程。人是沒辦法管理時間的,時間也不聽從任何人的管理,它只會自顧自一如既往地流逝。“管理時間”只不過是人們的一廂情愿而已。換言之,人類能做的事情頂多不過是發明改進測量時間的工具而已,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去左右它。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人生的幸運在于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而什么是正確的或者更好的方式,什么事情真的值得去做,需要培養出良好的心智才能做出盡可能準確的判斷。
心智,不同于智商。一個人智商很高,可能會被形容為“聰明”。然而,一個人的心智能力非常強大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用另外一個詞去形容——“睿智”。心智能力強大的人,可以用自己的大腦去控制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控制自己的大腦。“大腦不是我,大腦是個調皮、脆弱的小孩,我要看管他。大腦總是想跑去玩,總是想去冰箱瞧瞧,電視看看,遇到問題也是叫你拖后處理,你要學會管住它”。心智得到了提高,我們就可以利用紙筆以及GTD管理軟件去記錄時間開銷、制作時間預算以及利用列表減少失誤。
心智是靈魂,是思想,時間管理只是方法。我以前的時間管理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因為過于注重了方法而忽視了自己心智能力的提高。雖然定了很多計劃,但是執行力不強。為了開拓心智,我們需要獲取更多的知識。而所有人獲取知識的最為基礎的手段就是“體驗”。比“體驗”再高級一點的獲取知識的手段,就
是“試錯”。準確的說,“正確的思考”,才是獲取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還需要擺脫經驗的局限,提高自學能力,正確對待老師,耐心培養記憶力,最后,通過改變態度改變自己的世界。
對我來說,看過《把時間當作朋友》之后的一大收獲就是從此開始對每天做過的事情進行記錄了。現在,我對于工作時間的開銷會非常敏感,也會定期給自己做時間管理上的診斷與反思。制作時間預算需要注意的幾點:1、列出要做的所有事情。2、分出輕重,最重要的事情放第一。3、安排時間。盡量寬松點。總會有人開會遲到,總會有人突然找你辦事,總會遇到堵車。 4、 安排玩樂的時間。必須要承認,“要求欲望馬上被滿足”是人的天性。所以在時間預算時,留出休息玩樂的時間。把自己安排的太勤奮,反而更容易讓自己堅持不了。
總之,把工作生活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是要做自己的朋友,逗自己開心,哄自己放松,與自己的內心無話不談,激勵自己活得更精彩。每天24小時,8小時左右工作,4小時左右吃飯休息,剩下的12小時安排做什么,決定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時間不是由長度這一個維度描述的,還有深度、廣度、高度。
另外,書中多處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耐心,耐心,還是要有耐心。學習和工作都是艱苦的,路程都是漫長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書中第四章提到《The 》里面的那位記得1600個人名以及相關信息的達拉斯商人 ,如果不是用一定的方法和耐心,怎么可能做到呢?努力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辛苦,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6小時”,耐心卻遠比大多數人想象得巨大,“要至少與實踐相伴短則5年,長則20年”。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成功的核心素質是耐心,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人有多大的耐心,他的成功幾率就有多高。
耐心,是敢于把時間投入到簡單、枯燥但是最終會意義非凡的重復當中去。做微積分題,不是給自己計劃每天做100道,一個月之內做完,而是每天做十幾二十個,并把它們用熟、記牢。減肥,不是喝減肥茶或者靠做一個月的運動就能減掉20斤,而是長年累月地堅持運動,有規律地生活和飲食。同樣,管理時間,并不是不眠不休,而是學會記錄自己的時間開銷,制定計劃,提高效率,合理地分配好自己的時間等等。
同樣,在工作中也是如此。為了完成好每一項任務,需要耐心和堅持。這種
耐心和堅持,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嘗試—>觀察—>調整—>嘗試”的循環過程,要耐心地分析,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耐心地堅持下去,才能達到目標。對我而言,耐心和堅持,體現在對待每一份圖紙設計的想法和細節上,體現在對待每一份標書字斟句酌的撰寫上,體現在對待每一位客戶的熱情和細致上。耐心是成功的核心素質。踏踏實實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路,相信自己離目標會更近一步。
分頁:
爸爸的愛讀后感600字(一)
人們常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的確偉大。但誰又能想到,血濃于水的父愛,同樣也能驚天地,泣鬼神。
淚水與苦澀的交織,艱辛與無奈的掙扎,一顆催人淚下的炸彈就這樣在心海里爆炸。書中圍繞父親高峰和女兒高盼盼父女二人展開。高帆是一位大學老師,他的妻子在產下盼盼后死去。沒有了半邊天的日子,高帆既為人父,又為人母,一個人用瘦弱的身體承擔起撫養幼嬰的責任,固守著妻子臨終前的遺言。然而,不幸接踵而至。盼盼一歲時,被查出有血液病。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變成了醫療費,為了女兒的健康,他毅然放下了大學教師的架子,放下了一個男人的尊嚴,偷偷到車站賣礦泉水。而錢卻被小偷偷去,他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留下了自責和痛苦的淚水……
七年過去了,從小在病房中長大的盼盼病情到了晚期,必須依靠父親的血維持生命。于是,高帆不顧一切得輸送給女兒帶著透支自己生命的血液。終于,他倒在了講臺上,腰椎骨折而殘疾,一輩子坐在輪椅上……
結尾是盼盼向社會呼呼尋求幫助,世界如此的美好,卻為何偏偏讓善良的人受傷害?看著盼盼哭訴的樣子,淚水再一次奪眶而出……
問世間情為何物,相信每個看過書的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大千世界,人間從來不缺少愛,或許我們應經麻木。人生注定有太多的苦難等著我們,可是我們不要失望。于是,我們看到了那雙手,手里面有你的童年;我們看到了那對眼睛,眼里面有你的人生;我們也看到了那個人——那雙手和眼睛的主人——你的父親,是他用肩膀替你扛起了整個世界。
父愛如山,我們生活在向陽的一面,背面是怎樣的艱辛我卻永遠不知道。
爸爸的愛讀后感600字(二)
《爸爸的愛》,千萬淚雨演繹深情父愛,萬千雨淚換來人間真情。
事情是這樣的:
男主角高帆是一位大學教師,妻子因難產早逝,留下一個女嬰盼盼和他相依為命,這位父親因沒時間照顧孩子,就把她交給鄰居大媽照看,可是有一天,那個名叫盼盼的小女孩突然發高燒、流鼻血,經醫生診斷后說盼盼患的是血液病,為了給女兒盼盼治病,他歷盡千辛萬苦,受盡百般磨難,最后經過好心人和媒體的關注,在社會的捐助下終于醫好了女兒的“絕癥”,然而他自己卻癱瘓了……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小盼盼長大了,輸血量在逐漸增多,一次要有幾個人貢血,因此出現了排異反映,為了挽救小盼盼,他的爸爸在不顧醫生的勸阻下,強烈要求把自己的血輸給小盼盼,自己卻因輸血過多和營養不良昏倒在講臺上。
最近,有位教授研制出了一種藥,可以治療血液病,可高帆為了女兒的病已經山窮水盡。醫生對高帆說:“即使不算你以前的住院費,這種藥也要31萬元。”沒有辦法,他所教班的同學和同事,把這感人的情況向社會呼吁,共募捐到了180萬,他把多余的錢都捐給了各大醫院。
記得有一次,我的奶奶生病了姑姑和叔叔他們都在外地上班,為了讓他們安心工作就像文中的父親一樣我的奶奶沒有通知他們,直到最后去世,都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女。
通過讀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我們平時一定要多關心一下父母,讓他們也感受我們的愛。
爸爸的愛讀后感600字(三)
我含著淚看完《爸爸的愛》這部電影,我突然感到自己平時唱的《 世上只有媽媽好》不太全面,應該改為《世上只有爸媽好》。
電影中的爸爸是一位老師,他的妻子生孩子的時候死了,他一個人養活自己的女兒,他盼望著自己的女兒健康成長,就給給她取名叫盼盼。然而禍不單行,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女兒得了血液病,連忙去醫院診治。醫生說這種病是不治之癥,勸他放棄這個孩子。醫生的話宛如晴天霹靂,驚呆了爸爸。可是他堅決不放棄,堅持要救女兒的命,為了給女兒交住院費,他把家里值錢的東西都賣了。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自己就在外面賣礦泉水、當家教,拼命攢錢,才勉強夠每個月給孩子輸次血,維持盼盼的生命。最后,為了減輕女兒的痛苦,他竟然把自己的血輸給女兒。因為長期疲勞過度,他在上課時摔倒在了講臺上,原本健康的他癱瘓了。然而坐在輪椅上的他還依然繼續懇求醫生給女兒輸血。
爸爸的愛給了盼盼生活的勇氣,爸爸的愛給了盼盼戰勝病魔的決心,爸爸的愛給了盼盼忍痛治療的堅強,爸爸的愛給了盼盼第二次生命,最后盼盼終于戰勝了病魔。
看了電影我想到了自己,我是家中的小公主,平時我只關心我自己,好吃的是我一個人吃,我很少讓別人。前幾天,媽媽買了一個西瓜,大家都忙著,我一個人偷偷地吃完了。今天我看了電影我才意識到自己有點自私,爸爸媽媽工作那么辛苦,他們心中只有自己的孩子,就像電影里的爸爸一樣,而我卻不關心他們。
看完電影我流淚了,我為電影中爸爸的愛流淚,更為為自己的錯誤感動羞愧流淚。我從這部電影中學到了做人要有愛心,我以后要孝敬父母,用實際行動好好學習來報答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情。
分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