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后感【4篇】
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后的感觸。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看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后感【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1篇: 觀看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后感
6月30日,位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的阿布洛哈村第一次迎來開往鎮上的客運班車,全國最后一個具備條件通硬化路的建制村終于通路了。這條短短3.8公里的通村路是攻克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的縮影,彰顯黨和國家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兌現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決心。
阿布洛哈村三面環山、一面臨崖,通村公路要在陡坡、絕壁上施工,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尤其是最后一公里所經山體巖層表面極為破碎。但困難再大,也沒有修路的決心大。動用直升機空投施工設備、派駐專人蹲點督導、專家進村踏勘、知難而進完成最后一公里“兩隧一橋”……為了65戶、253名村民,這條通村路耗時一年,建有3條隧道和1座橋梁,成為脫貧攻堅戰刻在大涼山的深深印記,充分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絕不是一句空話。
實際上,在“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許多貧困村都類似阿布洛哈村這樣受限于自然條件,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不足、產業發展薄弱,似乎擺脫不了貧困的命運。但是,這場人類歷規模的減貧事業,就是要致力于掃除所有脫貧盲點。越是阿布洛哈村這樣難啃的“硬骨頭”,越不會被遺忘,反而會投入更大力量進行幫扶。
精準扶貧、交通先行。如今,隨著村道順利貫通,阿布洛哈村這個因為“直升機修路”而備受矚目的“網紅村”,有望成為金沙江旅游環線的重要目的地。而放眼全國,像毛細血管一樣分布在廣袤鄉村的公路網,正承載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小康之夢,有力促進著資金、技術、產品、文旅等資源在城鄉間交流交融。
在當前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就是要瞄準問題,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和超常規的力度,讓各種資源匯集成軍、奪取全勝。
第2篇: 觀看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后感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朝氣蓬勃的力量;青春是勇擔重任的鐵骨;青春是放手一搏的勇氣;青春是無怨無悔的追逐。“好青年志在四方,要鼓勵高校學生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業、做好一番事業。”
隨著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期,一批批青年人不計個人得失,深入高原、走入鄉鎮。他們大都是生機勃勃的“80后”“90后”。在實現脫貧夢的奮斗過程中,他們以村為家,為村民出謀劃策,在與村民們并肩奮斗的日子里,他們用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意志力書寫著不悔青春,彰顯著人生價值。
熱愛基層事業的邊巴次仁,大學畢業后先后當選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帕當鄉康阿村黨支部書記,成為日喀則市的一名大學生村書記。康阿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常年無通訊信號。面對困境,邊巴次仁沒有退縮,想到“駐村就要沉下心、扎進去,一心為村民”。在他的帶領下,康阿村自辦磚廠為村民找“飯碗”,同時普村移動基站項目建成,常年無通訊信號的歷史終于在普村結束。
來自陜西富平縣的吳養輝,由組織分配到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的香孜鄉香孜村任村書記助理。作為一名內地來藏的干部,他連續過了“語言關”“飲食關”“思想關”“身體關”“勞動關”,雖然駐村工作艱苦,但他還是帶著村民建成太陽能發電廠,讓全村使用上了電器。
出生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俄洛鎮大山深處普通農牧民家庭的向巴旦曲,在擔任昌都市孜托鎮加日扎村黨支部書記后,高強度的工作使這位書記積勞成疾患上了胃潰瘍,不得不做手術,可手術后不到一個月,他又出現在工作崗位上,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
他們為青年成長成才樹立了標桿。什么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什么才是回憶的青春?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但他們如同溫暖的火苗,照亮著周圍的村民,給大家以無聲的激勵和感染。他們扎根基層、奮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他們的選擇為當今年輕人給出了答案——同人民站在一起、與祖國一同奮進,服務人民大眾、用汗水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
他們為決勝脫貧攻堅積蓄了力量。一個個揮汗如雨的身影,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事跡,激勵著深陷貧困的人們,集聚起群眾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脫貧攻堅成效不斷更新:截至2024年,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取得了新的重大決定性進展:25個深度貧困縣區達到摘帽條件,1808個貧困村退出,18.1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6%以下。以攻堅之勇和“繡花”之功,廣大扶貧干部用扎實的作風、細致的工作推動脫貧攻堅穩向前邁進。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有志者奮斗無悔,脫貧路上的奮斗者,就像雪域高原的格桑花,戰風雪、斗嚴寒、涉險途、抗高反,在磨煉中燦爛綻放。
第3篇: 觀看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后感
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同步小康的關鍵時期,我們更要始終堅持黨的宗旨、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更要立足人本,關懷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固樹立“人民政協為人民”理念,以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為根本目標,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放在心上,在思想上與人民群眾相通,在感情上與人民群眾相融。通過調研、視察、幫扶等方式,沉入基層一線,與群眾融為一體,聚焦“四場硬仗”,“五個專項治理”,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高效落實脫貧攻堅任務,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為統領,以脫貧實效為依據,以群眾認可為標準,少喊口號,多干實事、少講故事,多辦好事,著力在狠抓落實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幫助貧困群眾換窮業、拔窮根,真正擺脫貧困,早日實現脫貧夢。
要做好脫貧攻堅戰,需要幫扶干部夯實責任把各項精準措施落到實處,確保真扶貧,扶真貧,全心全意來扶貧。在幫扶工作中,我們應從以下幾點牢牢把握。
激活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要加強思想引導、教育培訓、典型感化,組織貧困戶現場參觀學習成功脫貧典型,特別是身邊的成功案例,推動貧困戶轉變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積極引導貧困戶想方設法脫貧、千方百計致富,形成“思謀脫貧、主動創收、勤勞致富”的社會正能量。
理清脫貧責任,強化輿論監督宣傳。各級黨委、政府和幫扶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好脫貧攻堅各項政策,但政府和干部不應大包大攬,如產業扶貧、農戶入戶道路等,不能政府全包,要讓貧困戶參與其中。對于堅持不配合的,建好臺賬、留足證據。對有好吃懶做,要敢于理清責任,建立結對幫扶干部盡職免責機制,敢于較真勸導、敢于宣教懲戒。要多角度影射扶貧對象存在不良思想帶來的反面典型,使那些好逸惡勞、不愿脫貧、一味“等靠要”依賴政府的群眾覺得臉上無光。
強化鄉村治理,塑造農村文明新風。要充分發揮各級結對幫扶干部的積極作用,完善村規民約,強化鄉村自治。對好逸惡勞、不愿脫貧,漫天要價、威逼要挾,依賴政府、得過且過,互相攀比、一味“拼窮”等問題,進行村民自治和道德約束,情節嚴重的要堅決予以懲戒。要健全完善扶貧對象脫貧攻堅全程參與機制,全面保障扶貧對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強化扶貧對象的主體地位,讓“脫貧思進、致富思源”成為扶貧對象的自覺行動。
第4篇: 觀看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后感
“歐洲的脫貧方法是,若你的工資少于最低工資,便去社會福利部領取補助金,中國的脫貧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計劃,帶領民眾走出貧窮,同時為他們創造一個未來,這是一種模式,值得其他國家參考。”
在昨晚(6日)播出的TVB扶貧紀錄片《無窮之路》中,廣西乍洞村扶貧干部的“洋助理”Nico如此描述他眼中中國扶貧的不同。
昨天播出的這一集也是《無窮之路》的最后一集,談及本次拍攝過程中的感受,主持人陳貝兒如此表示,"我事前真的沒有預料到,在扶貧如此大的國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懸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興地說,現在終于不用走2000多級天梯了,天敵變成樓梯了……這次旅程我們探訪了很多貧困人口,我看到他們臉上都是很快樂、很滿足的笑容。”
《無窮之路》共12集,此前,陳貝兒已經“帶領”觀眾細致地看到了各種脫貧故事,在昨晚播出的最后一集中,攝制組來到了河池市劉三姐鎮乍洞村。
乍洞村處于大石山石漠化地區,土壤貧瘠,可耕種的土地十分稀少。于此同時,由于連綿起伏的群山,乍洞村的交通狀況堪憂,2024年,屯和屯之間幾乎沒有像樣的道路,全村182戶中,有101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但到了2024年,這里已經順利實現脫貧。
今年3月,乍洞村脫貧攻堅過程中一名“特別”人物經央視報道后曾引發熱議,他就是駐村干部謝萬舉得力的“洋助理”——來自盧森堡的Nico,Nico原本是盧森堡的一名警察,從2024年開始成為了廣西乍洞村脫貧攻堅戰的志愿者。
面對央視的鏡頭,Nico曾呼吁全球各地人來中國看看,“西方人普遍有一種印象,中國都是大都市,中國特別富有。但也有一些西方媒體說,中國人民非常貧窮,中國政府才擁有一切。我說來吧,來看看中國政府為貧困人民付出了多少,親眼看一看,你就會明白。”
談及第一次到乍洞村的情景,謝萬舉和Nico都記憶猶新。謝萬舉記得,第一次走到群眾家去,他們住的是矮小的泥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看他們穿的衣服,好像都10幾天沒有洗一樣,生活、生產都是靠肩挑、馬馱,“看到他們的生活,才讓我更加努力,要改變他們的現狀。”
Nico來自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盧森堡大公國,他說,“(當時有人)告訴我中國政府有一個扶貧工程,我不懂什么是貧困,但當我走進村民的泥房,我看到了。”當主持人追問其看到了什么時,他說“Nothing(什么都沒有)”。
乍洞村原本種植玉米等經濟效益較低的農作物,謝萬舉記得“(大家)種的玉米都不夠山上的猴子吃”,后來決定帶領大家改種經濟效益更高的百香果,經歷兩年的耕耘,2024年,百香果終于有了收成,就是在這一年,“最佳拍檔”走到了一起。
河池市人民政協官網也發布過兩人合作的動人故事:從2024年到2024年的兩年間,謝萬舉與Nico一起走訪貧困戶、幫助村民采收成熟的農產品,干得有模有樣,完全融入了乍洞村群眾的生活中。Nico發現當地村民還在使用鐮刀割草、鐵鍬挖坑,還自掏腰包1.2萬元購買割草機、鉆孔機。
面對TVB的鏡頭,謝萬舉還講述了兩人更為艱辛的一段合作經歷。乍洞村100多戶分布在14個屯居住,屯與屯之間沒有路,國家給這里的人提供了易地搬遷安置房,但總有一些人不愿意搬走,而他們只能通過挑著農產品走7、8里路出村售賣的方式來維持日常生活。
在這幾個屯之間修路,初步估計要花費40萬。謝萬舉和Nico二人就去參加那種“公益跑”賺錢,加上民眾自籌,Nico的家人也捐了錢,終于籌夠了錢。后來,為了節約成本,他們一度自己上手徒手修路……
回憶這段經歷,謝萬舉只是說,“想要給剩下的村民‘殺’出一條血路”。
陳貝兒透露,自己來到這里之前也聽過Nico的故事,“起初聽他們說,這里有一個外國人在扶貧的時候,以為是劇情,來到這里認識了Nico之后,有一天遇到大雨,(攝制組)大家都在想著如何保護器材,Nico說,‘不知道婆婆的菜怎么樣了’,當時,能感受到他是真心為村民擔心,這一點事令人感動。”
為什么會選擇廣西來扶貧呢?Nico直言,中國的脫貧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計劃,帶領民眾走出貧窮,同時為他們創造一個未來,這是一種模式,值得其他國家參考。他同時表示,這里給了他很大的滿足感,讓他很快樂。
從無路到有路、從種植玉米到種植百香果并非乍洞村脫貧攻堅的全貌,攝制組還帶領大家了解了這里養殖業的變化,謝萬舉在帶領大家搞完農業后,也帶領大家搞起了牧場——養牛,這種方式又幫助了幾十戶人脫貧。大家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留在村里的養蠶戶介紹,“以前養蠶都得挑出去賣,現在有了路,他們可以進來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乍洞村順利脫貧。
講述到這里,乍洞村的故事講完了,紀錄片拍攝的時候,謝萬舉正好要調離乍洞村,回到縣城工作,當主持人陳貝兒再次問及其幾年間的感受時,他不禁眼睛紅了,“這片土地花費了我太多太多的經歷”,而他覺得唯一的虧欠是自己的孩子。
當謝萬舉說完這些話,鏡頭一轉,是這樣一段話,“精準扶貧8年,全國有300多萬像謝萬舉這樣的扶貧書記,駐村路上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血汗,有些甚至還付上了生命,據統計,全國有1800位扶貧干部、書記,因為天災、意外或者勞疾死亡。”
配合著這句話,是一個個年輕的身影只身走向貧困地區的畫面,他們步履不停,從未放棄。
在這些的畫面中,《無窮之路》收官,談及拍攝過程中的感受,陳貝兒表示,“我事前真的沒有預料到,在扶貧如此大的國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懸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興地說,現在終于不用走2000多級天梯了,天敵變成樓梯了,四層便可以了,他還說,以前上學走山路要走3、4個小時,現在女兒走三四分鐘到村口便可以上學了,這次旅程我們探訪了很多少數民族,很多貧困人口,我看到他們現在臉上都是很快樂、很滿足的笑容。”
此前,陳貝兒曾表示,自己未來想帶自己的朋友組一個“無窮之旅旅行團”,來內地旅游,她也希望香港觀眾看完節目后能親身去探尋,這條“無窮之路”應該由港人自己去感受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