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讀后感范文11篇
《鄉愁》讀后感范文11篇
讀一首好詩,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下面是小編準備的《鄉愁》讀后感,歡迎閱讀。
《鄉愁》讀后感范文篇1
《鄉愁》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層層加深。
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唯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詩到了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簡潔而有韻致的美讓人感動,讀完后對于詩歌所傳遞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體會,詩不長,卻很意味深長,是值得一讀的好詩。
《鄉愁》讀后感范文篇2
離家有多少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鄉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余光中的《鄉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只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雨淋,一個帶著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學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當我不經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開始了離家的生活,失意時我想起您用鋤頭堅強地砍倒一個個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擋地排除萬難,于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時,我想起每一次您拉著那頭黃牛從太陽里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來明天,于是我學會了怎樣對待成功;淚落時,想起您鄉音濁重的話,男兒有淚不輕彈,使我知道我的淚是什么……
漂泊在異鄉街頭,沒錢的時候最想家,也往往在這個時候問自己,當我有錢的時候我會是那個最想家的人嗎?
會!我會的!家鄉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會了飛,學會了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更是如此,但家鄉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著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的足跡,我渴望有這么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莊嚴如死亡。
《鄉愁》讀后感范文篇3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今,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大約在我三四年級吧,我不曉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這首余光中的鄉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曉得什么是鄉愁,也不曉得那彎海峽隔著我的親人不能回來。我只記得那時對詩很狂熱,不管懂與否,照抄不誤。同學們看到這首詩,特別是男生,對我擠眉弄眼。就因為“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個我從未謀面,拋下妻兒老小,在海峽那頭的外公回來了。他白發蒼蒼,我的母親和姨母的淚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墳墓把外婆隔在里頭。那深深的遺恨除了外公,我的母親和姨母又有誰能體會出來呢?外婆嗎?她的怨,她的恨應最深。但她活著時,從來沒有自怨自艾,她把愛給了我們姐妹幾個。女人,誰說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個小腳女人,從三十歲就失去了外公,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女兒艱難度日。外婆用她日復一年,年復一日的沉默,書寫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樣,海峽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頭青絲熬成白霜也沒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無音信,那份熱情一點一點的熄滅,父母妻兒竟被那灣淺淺的海峽阻隔著。遙望大陸,夢魂牽也系,這就是鄉愁嗎?多想聞聞故鄉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鄉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對外婆,我的母親和姨母是怎樣的一種缺憾啊!小時候,我的母親和姨母,她們不曉得自己的親人在那遙遠的地方,夢里沒有父親,有的卻是生活的艱辛。等到她們頭發斑白的時候,才曉得父親是什么樣子。
月殘了,還有圓了的時候,就連那牛朗和織女還會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沒有相見。現在,或許在天的那邊,他們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
《鄉愁》讀后感范文篇4
正當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準備“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時,十二道金牌如利箭射穿了他的心,他知道他的夢難圓了,背上的字隱隱作痛,風波亭,轟然倒下。岳飛選擇了歷史的宿命,選擇了無奈,選擇了精忠報國。他死了,盡了自己的忠義兩字,至死都沒有背叛。
讀懂了岳飛,我低下頭,臉微熱。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汗青”的文天祥,面對死去的千萬百姓,面對敵人的威逼誘降,腿彎也不彎。長嘆一聲,亂世羈旅,夜沉沉,不盡悠悠愁緒。故國山河,西北望,廢池春深入寂,不堪回首,零丁孤夢難續……但取丹心照,青史人寰世”。他面對高官厚祿眉都沒有皺一下,他不愿,亦不想背叛祖國。
讀懂了文天祥,我有了悔悟之心。
夏完瓊,面對清軍,用“毅魄歸來,靈旗空際看”,表達了對清軍的憎,對祖國的愛。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北不肯休”。是愛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是愛國……
讀懂了他們,我愿回到祖國的懷抱。
給我一架橋,我將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我最真誠的摯言。
《鄉愁》讀后感范文篇5
最初讀《鄉愁》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后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一的祈盼。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后的故事,并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一文化。離鄉的人鄉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鄉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并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這是一首簡單明了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注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鄉愁》讀后感范文篇6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復地詠嘆,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
余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游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游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于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里。那是一個游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游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著一樣的血,忍受著同樣的痛,有著一樣的心情,也有著同樣的鄉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著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鄉愁》讀后感范文篇7
當風吹起,追求自由的種子展開翱翔的翅膀,斷絕了羈絆,在未知的世界中盡情的探索,忘記了遠方的思念,忘記了故土的牽掛,似乎在這片新的天地中可以找到永久的寄托。然而,當暮色降臨,夜空中沒有了熟悉的星影,月光冷冷寂寂再也沒有溫暖,淚,無知無覺,悄然流下,在眼眶,在心田。
十幾年的風雨拼搏,終于,在那一刻,熟悉的故土,眷戀的家人,再也無法成為羈絆,瀟灑揮手,面朝夕陽,踏上遠方征程,沒有一絲留戀,不再顧及挽留的目光親情,留于身后的只有柏油路上淡淡的斜影。
或許,就像那一顆顆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種子,在這片未知的新奇世界中,一切都可成為前進的理由,都可化為強而有力的脈動。無盡的好奇充斥于血液之中,仿佛興奮X般催生著四射的活力。這里,似乎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是我為之奮斗的一切,這里會有我的榮光,會有我的驕傲。
時間,真的流水般,白駒過隙的消散,不再是初來乍到,沒有了原先的興奮,短短的歲月消磨,突然間心中有了莫名的悸動,想要在夜風中狂奔,在月下嚎叫。
那夜,在冷寂月光的陪伴下,我走向了荒無人煙的叢林小道。
風,狂奔中,在耳畔呼嘯——嗚嗚……伴隨心碎聲,突然淚流滿面,慢慢的緩行,任憑淚水肆虐,無意間靜靜的抬頭,月,終于明白,為什么會有那莫名的悸動,真的好熟悉,好熟悉——故鄉的月,故鄉的風。
仿佛一瞬間,回憶,蒙太奇的閃現,流水似的在腦海中流過,徒勞地雙手掬起,卻在指縫間流逝,默默的倚樹而坐,任風呼嘯,任月縈繞。
回憶,努力的回憶,淡淡的模糊影像,勾起的沒有視覺,卻是難得味覺,當風捐雜著草木的在鼻尖飄過,恍然間,久違的味道,深深刺激了味蕾。那是家的味道,家的芳香,強忍了眼際的淚,緩緩合眼,慢慢品味瞬間的感覺。剎那間,家,瞬間置身于以為原本早已淡忘的家中——那是門,厚重的門,緩緩打開,打開了外界的封閉,打開了心中的枷鎖,走入短暫離別,卻恍若隔世的家。手,慢慢的撫摸,家具的絲絲紋路,書桌上熟悉的刻印,陽臺上那顆顆翠綠的植被。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都是那么的催人。
心際間,暖流淌過,恍然明白,家,就算風箏飛的再遠,控線的手永遠在那刻有羈絆的家中。
或許,追求自由的種子,不會永遠的耐住寂寞,總有一天要展翅翱翔,想要沖破家的羈絆,然而,無論飛的多遠、多高,總有一天會明白,家,是生命中永遠的羈絆。
《鄉愁》讀后感范文篇8
本文的主題是“鄉愁”,但是文章并沒有用大量華麗的辭藻或者煽情的句子來渲染思鄉的情誼,本文所描述的鄉愁是非常具體的一盤菜——“豬頭肉”。
通篇寫了作者對豬頭肉的喜愛,本文中“豬頭肉”就像是一條線索貫穿了文章的始末:開心要去吃,不開心也要吃,無聊還是要吃,即便內心覺得豬頭肉可能不是什么高雅的食物,即便對吃它略帶害羞,還是依然喜歡。豬頭肉不知不覺中伴隨了作者多年,而這盤菜就像一個人,見證作者的青蔥歲月,見證了作者的變化與成長,而作者對這盤菜也產生了深深的感情。
后來,作者出國了,出門在外難免想家,想家的時候就會想到“豬頭肉”這盤菜,然而國外很難再找到這盤菜,于是“豬頭肉”也成了作者的鄉愁。一想到豬頭肉,就會想到家鄉,想到曾經的點點滴滴,想的時候很暖同時想而不得卻又使內心憂愁。
有時候,對于在異國他鄉漂泊的人來說,最親切美好動人的也就是一盤冒著油花的豬頭肉,不高雅不精致不上檔次,但是就像胡同里認識多年的老鄰居一樣,能讓你放下所有的偽裝和客套,安心的頂著油頭在街邊擼串,安心的在那一瞬間相信一切都會好的。
《鄉愁》讀后感范文篇9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總能悄悄勾起游子對母親的思念,妻子的不舍和國家的熱愛。
整個小詩充滿著音樂之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還有四個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韻律之美。
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
少時,在外求學,和母親用書信傳遞彼此間的掛念,用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到了中年,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最讓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母親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云散。還有一條淺淺的海峽阻隔著兩岸人民的交往。
作者沒有用十分華麗的辭藻,氣勢磅礴的句式,卻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將這種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印在在人們心靈的殿堂里。
《鄉愁》讀后感范文篇10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自古以來,多少遷客騷人抒發過這種“思鄉之痛”。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隱埋在思想深處的痛。大部分寫鄉愁的詩,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種牽腸掛肚的思念,它們道盡了中國人對家鄉和故土的依戀之情。
余光中在《鄉愁》中,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富有新意的鄉愁情緒,這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的極其鐘愛是分不開的。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此詩除結構、韻律很美外,在語言上還表現出以下五美。美在表事物的名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表事物名稱的詞表現的是意象美,鄉愁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用這些詞表達出來后就將其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也就是說,詩人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此外,詩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這四種都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聯綴起來,使整首詩構成了一種真誠柔和的基調。美在富于變化的量詞。“枚、張、方、灣”這些量詞運用得很精當,它們在詩中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詞到表大事物的量詞,體現了詩人的鄉愁是一步一步升華的,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美在重疊的形容詞和反復的句式。“小小、窄窄、矮矮、淺淺”四個形容詞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情緒。
各節中重復出現的“鄉愁是……”音韻和諧,體現了詩的音樂美,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將詩人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和揮之不盡的鄉愁之心表現得恰如其分,淋漓盡致。美在表示時間的詞。“小時侯、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四個時間詞,表現了人生的四個階段,以空間上的阻隔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強,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充滿著無窮變化之美。美在顯示空間隔離的方位詞。
“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些方位詞很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復使用就能營造出一種字字關情、瑯瑯上口的韻律;它們還與結構相似的小節共同形成節奏美和整齊美,也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鄉愁》讀后感范文篇11
讀完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綠濤,是那片群山。余光中先生用精短的文字寫出了對祖國無限的懷念,而我只是對故鄉太多的思念,卻也是這支拙筆所能承受的。
家鄉的山,不知從何時起牽動著我的心……
小時候,山是普通的,永遠披著那件墨綠的紗衣。
我的家鄉在高原,到處是山的海洋,像一座天然的屏障,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寧靜的土地。小時候,見得最多的是山,可能就是因為太常見,就覺得普通、太熟悉,便不懂得珍惜。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卻沒有答應她的挽留,匆忙離去,只留下她那黯淡的墨色背影,像一件紗衣……
長大后,山是神秘的,綿延而來卻不知要走往何處。
我已不再是那個無知的女孩,各方面的壓力重重壓上來。終有一天我疲憊的坐在長椅上,看著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眼前的墨綠已不再普通,像那一位身著青衫的小姐,讓人不由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來,怪不得許多畫家喜歡畫山。作家喜歡寫山,因為她散發著國最古老的氣息,庇護了我們一代又一代。
爸爸曾說過,祖先們是被人陷害貶到這大山里的,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一座吧!山撫固化了他們的憤恨,平靜了那顆爭斗的心,吸引著祖先們而忘記世俗的隱憂。他們也為我們留下生存的印記,可能是眼前的這棵大樹,也可能是腳下的青石板,透明的明月記下了這一切,飽滿深邃。山給了流浪之人一個安寧的處所,給了后人一個神秘的身影。
而現在,山是神圣的,卻不知從何時漸漸模糊了。
即將離開家鄉,站在人來人往的月臺上。這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人們不停地走著,來的腳步聲掩蓋了去的腳步,而去的腳步也掩蓋了來的腳步,今夜的我已是它送走的第幾批游子呢?月臺是流動的浮土,我不知道自己的腳步顯示出了什么,或許是浮土焉能扎根……
踏上遠行的火車,夜里隱約看見山在向我揮手,是挽留還是告別。再醒來已是午后,窗外是一末末綠影閃過,是山,正如我當初不肯為她停留一樣,只是匆匆而過,而我,只是呆呆地望著。時間漸漸從山肩爬過,染紅了那件綠衣,卻又多了幾分妖嬈,最終仍被黑夜吞噬了。
再次醒來時,習慣向窗外看,山呢?我呼,竟像走丟的孩子一樣手足無措。就這樣,連最后的告別也沒有對我說。就匆匆離開了。有時望著天出神時,仿佛會看到那模糊的身影,仍是綿延伸長,是伸向故鄉的吧!
歸巢的鳥兒到底是倦了,清叫了幾聲,便消失在山中,因為山,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