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范文(精選8篇)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范文(精選8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范文(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1
很早前看了一小部分后就擱置沒看了,前段時間看《月亮與六便士》,不知道為什么總是想起這本《一個人的朝圣》,《月亮與六便士》看完后就迫不及待的翻出這本……
全書分為兩冊,第一冊講主人公哈羅德為探望病危友人奎妮而獨自踏上漫長旅程的故事,哈羅德的出發點是為了給予友人希望,最終卻實現了自我救贖,激發了對自我價值的再肯定、對成長缺陷的新認知及對現實命運的接受和理解。同時,其妻子莫琳在等待及關注哈羅德的過程中,對痛苦的過往逐一進行審視,觸發了對愛的全新領悟和對自我的重新認識。第二冊講奎妮在病床上等待哈羅德的過程中以信件的形式復述了這個故事,也是奎妮的自我懺悔自我救贖,算得上是奎妮心靈上的一次朝圣之旅。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旅程的最后一小段,哈羅德告訴妻子莫琳自己堅持不下去了,想要回家,莫琳卻一直勸他堅持自己的立場,鼓勵他繼續;終于哈羅德克服了自己的心理因素,調整好心情,到達了目的地。在最艱難的時刻,心里可能涌現出想放棄到念頭,但只要有一絲不想放棄的念頭就會一定會完成。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2
寒假在家翻了翻家里的書柜,找到了這本《一個人的朝圣》,之前在kindle上看到了許多推薦,我對他的感覺好像就像是我們聽說的虔誠的教徒在禱告這樣的印象,但當我打開這本書,卻不是我認為的那樣。
這本書的作者是蕾秋·喬伊斯,英國資深劇作家。寫了二十年的廣播劇本,也曾活躍于舞臺劇界,拿過無數劇本獎。《一個人的朝圣》是她的處女作,已暢銷三四十個國家,入圍2023年“布克獎”。
作為一名作家的處女作,就榮獲布克獎,真的是對一名作家最好的鼓勵。
布克獎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從1969年開始頒發,每年頒發一次。最初只有英國、愛爾蘭,以及英聯邦國家的英文原創作家有資格入圍參評,2023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家都可以參評布克獎。榮獲布克獎幾乎已經成為"最好看的英文小說"代名詞,是廣受世界矚目和討論的小說獎。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的六十歲退休老人,名叫哈羅德·弗萊,他這一生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生活平靜,與妻子的關系也漸行漸遠,日復一日。一天他收到一封告別信,來自患了癌癥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在哈羅德年輕時,是奎妮幫了他,因此他一直記得這件事,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已經60多歲了,但是自己的生活過得是一團亂麻,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他想著,走下去,我總能到達終點,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這六百多英里的旅程也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會活下去。之歌信念使他堅持了下來,并且在一路上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超越了自己。在別人不理解的時候,如何堅持自己的意見。
這本書承認人的脆弱與不堪,但卻依然有著感動人心的救贖的力量存在,而不說我們應該怎樣克服自己的弱點、逃避自己的局限,不用所謂的“勇敢”、“光明”、“討人喜歡”的一面來武裝自己,壓抑下不安來博得他人的認可、關注與崇拜。弱點也可以帶來光明,陰影也并沒有那么不堪。就像我們這些平凡的人一樣,并沒有什么非凡的成就,只是如塵埃一樣,低落到地里。我們中也許有人為了生活,獲得很卑微,很可憐,但是人一生中總要有一個點事可以釋放自己的光芒的。也許只是一封信、一個決定、不再逃避以及路上的堅持,就有了一場救贖和這個感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是我們感動,有時候會懷疑自己,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哪什么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大多數人說的.就一定對嗎?烏合之眾這個詞是有一定的來源的。那么對于我們平凡的人來說,追求人生,追求優秀,追尋人生的意義。感受愛與快樂,溫暖我們的人生。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3
通過十點君找到了這本書。首先這是一本關于“朝圣”的書,書里囊括了許許多多情感:愛情、友情、親情等等。
哈羅德的朝圣始于獨自一人、經過中途的喧囂、迷茫、反復,最終又回到了孑然一身并終于完成了“一個人的朝圣”之旅。看似孤獨、艱難的旅程,卻使他終于能夠直面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當初所無法面對的一切,同時妻子莫琳也因為日常的生活環境被打亂而可以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審視出她與哈羅德之間矛盾的根源,最終他們通過朝圣,愛情與心靈都得到了救贖。
人始終無法脫離情感而獨活,情感是人的支柱,是人的歸屬。而找回這樣的情感,是對自我的救贖。
人與人之間每段感情的建立,都需要恰到好處的分寸,分寸感拿捏得好,才會獲得內心的篤定與信心。
生活中當你覺得一段感情出了問題,不妨脫離出來,做一個清醒的過客,這時候所有的陌生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驀然回首,你的那份感情也許已經得到了救贖。定期的審視自己的內心,是自我完善所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4
《一個人的朝圣》故事的梗概是:哈羅德收到一封年輕時女同事奎妮的來信,得知其病重,將不久于人世。哈羅德內心十分悲傷,一番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對話,讓這個老人決定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步行跨越大半個英國去看望奎妮。在老人獨自困難前行的過程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時回憶了許多關于因抑郁而自殺的兒子戴維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時候的往事。在哈羅德獨自走完這一段旅程之后,妻子莫林對于戴維的往事也放下了許多,兩人最后能夠鼓起勇氣,理解孩子已經離去的事實。
朝圣指的是一個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他重要地點的旅程,具有重大道德和靈性好處。
哈羅德的童年并不快樂,導致他從小性格孤僻,不愿意同人打交道。
哈羅德·弗萊是個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著腰生活。
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如他所愿,連告別會也沒有舉行。
這個可憐的男人,其實都生活在我們心中。大家的內心里或許都有那個一個膽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著讓自己深深后悔的事情。
哈羅德和莫林的生活自從兒子戴維自殺之后,再也沒有開心過。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間,房子里拉起來厚厚的窗簾,夫妻之間越來越沉默的對話。兩個人都在懲罰自己,兩個人都沉浸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個人哈羅德踏上心靈朝圣旅途的一個契機。對于一個65歲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遠的距離也只但是是從家走到停車場,而此時這個老人卻決定獨自一人踏上那么漫長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羅德的身體經不起這樣大強度的長途跋涉,但是內心的意念在不斷的堅持著他。而在這漫漫旅途中,哈羅德那些封存已久不愿想起的回憶一件件涌出。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讓他不斷去審視自己,凈化心靈,打破了自己心靈的桎梏與對兒子的愧疚還有對奎妮友情的回饋。
接下來,摘抄一些我覺得不錯的句子吧:
1、“天氣真好。”哈羅德努力讓自己聽起來不像一個正在哭的老人。
2、去理解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一些東西。
3、如果他把這個計劃說足夠多次的話,說不定真的能夠漸漸變成能把這件事做成的人。
4、他們都相信他。他們都看見了他的帆船鞋,聽過了他說的話,卻用心說服了理性,選取忽略一切證據,去期盼一種比不言明的現實更大,更瘋狂,也更完美的可能性。
5、也許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用雙腿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
6、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推開父母,離他們越來越遠。
7、但過去那么多年他們都淡漠了語言的溝通,只要看一眼他,她就會被拉回到痛苦的過去,還是三言兩語交流最安全,他們都自覺和對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為言語之下是深不可測、永不可能逾越的鴻溝。
8、游客來到這種宗教遺址通常會買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飾品及紀念品,因為除此之外他們并不明白還能做些什么。
9、但沒人明白他們內心深處的包袱。有時他們需要付出簡直不為人道的努力來扮演“正常”,每一天都要裝,還要裝得稀松平常。那種不為人道的孤獨感。
10、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過去二十年來努力回避的記憶,任由這些回憶在他腦子里絮絮說著話,鮮活而跳躍,充滿了能量。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回憶。
11、她試著看看雜志,但讀到的只是一個個分離的單詞,連不成有好處的句子。
12、但有時他發現早年的沉默其實一路跟著他,進了他們的房子,藏身在地毯下,窗簾后,墻紙內。歷史就是歷史,你無法逃離你的出身。
13、有些事情能夠有好幾個起點,也能夠用不同的方式開始。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復以前的步伐。他直面并克服了自己的短處,所以此刻最后能夠說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
14、我每時每刻都想著她。腦子里清楚她已經走了,卻還是忍不住張望。唯一的變化就是我漸漸習慣了那種痛。就像在平地發現了一個大坑,一開始你總是忘記有個坑,不停地掉進去。過一段時間它還在那里,但你已經學會繞過它了。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5
一個人的朝圣給我印象深刻,沒想到還有第二部。蠻好。
作者用奎妮的視角來寫這本書,開始我以為不好看,中間也想過棄文。但是聯想看第一本的感受,我堅持看完了。而看完后回頭去思考的時候,才發覺這本書的美好所在。
奎妮愛的真的卑微呀。哈羅德不是多么厲害的人物,只是啤酒廠一個普通員工。她自始至終都沒有對他說出她的愛。然而他的兒子戴維和老婆一眼就洞察了她的秘密。
戴維的死,其實是必然的悲劇。奎妮做出了努力,去幫助過他。然而戴維依舊因為抑郁,最后自殺在家里的花園里。
奎妮為了幫哈羅德保住工作辭職。最后在海邊懸崖峭壁上定居,并且精心創作了一個美麗的花園。花園里種著花朵,還有象征哈羅德和戴維等人的木頭人。有石頭貝殼做的院墻,有海藻貝殼做的裝飾等等。
奎妮得了癌癥,用最后生命有限的時間給哈羅德寫信,對于一個連進食都困難的人來說這種近乎自虐的寫信就像一種生命的燃燒。她娓娓道來那些哈羅德不知道的關于戴維的事情,她祈求著實際上不存在也不需要的原諒。
這種卑微的愛,讓人動容。
在垂垂老矣之時,在每一天幾乎都有身邊的病人離開之時,她勇敢的堅定的活著等待著。這大概也是一種朝圣吧。
不知道為什么,看這本書,我沒有掉眼淚。不是因為這本書不感人,也許是因為這本書里的人物太堅強。堅強到讓人心疼卻不悲傷。
奎妮的愛是卑微的,但是也是偉大的。其偉大在于,她僅僅是愛著,沒有任何索取,不求任何回報。而戴維,那個聰明的孩子,一直在索取卻沒有付出。對立的極端,反差的殘酷。
奎妮的離開是必然的。因為她注定是不屬于這樣一個平凡的哈羅德。可以說哈羅德配不上這樣的奎妮。她是一個悲慘的女人,經歷了感情的失敗,然而她勇敢的去愛,哪怕這份愛只屬于她自己。
對于奎妮的愛,開始我是不屑一顧的。默默單戀一個普通的已婚老男人哈羅德,好像挺沒出息的。看完整本書后,我才覺得奎妮的愛讓人敬佩。因為卑微到塵埃里的愛,被她小心翼翼的藏著,這份守口如瓶就讓人心生敬佩。最后的奎妮終于活著等到了哈羅德,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