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讀后感
《李鴻章》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鴻章》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李鴻章》讀后感1
拿到《李鴻章》這本書,以為是寫李鴻章的,翻開書一讀,直接寫李鴻章的不到一百字,其余全是寫別人的,可見作者的匠心獨運。
《李鴻章》主要講清軍如何收復太平軍的事。太平軍一開始為反清朝反帝國主義開始正義的戰爭,漸漸地農民的小農意識就凸顯出來,目光短淺,及時享樂,所到之處也是燒殺搶掠,百姓遭殃。清軍利用重賞和加封讓戰士們沖鋒陷陣,再加上外國勢力的支持和太平軍的內訌,最終太平軍失敗。本書描寫了當時清朝社會的原貌,在待人接物上都講究等級禮數,說話不是直來直去,而是不斷揣摩對方的心里,說對方聽進去的話,我讀的很累。李鴻章為了打敗太平軍利用詐降計謀,是形勢轉變的關鍵。這說明戰爭無道義可言,聲東擊西,不管什么招只要能打敗敵人就是妙招。可是,看每個人的言行好像都符合禮儀,曾國藩的穩扎穩打,劉不才的機靈膽大,李鴻章的`運籌帷幄,還有浙商的憂國憂民,都促成了清軍的勝利。
看完《李鴻章》,對李鴻章還是不甚了解,他的生平,他的業績,他的家庭,都只字不提。我期待看到另一版本的《李鴻章》。清朝末年,國難當頭,這些清官如何與外國勢力周旋,如何維護封建統治,真的束手無策,而且從那時起,外國人就在中國揚眉吐氣,中國人對待外國人就唯唯諾諾,現在有些人仍崇洋媚外就是那股毒瘤影響的。什么時候中國人能看不起外國人,那才是中國人覺醒的時候,就像中國的婦女什么時候能自立自強了才不會把愛情至上。
《李鴻章》讀后感2
對于一個處在世界劇烈變革,列強虎視眈眈的時代,支撐著一個破舊不堪,國力日益衰落的王朝,游走于列強之間,為國忍辱負重的老人來說,李鴻章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外交家。在那個時代,沒有一個人比李鴻章更煎熬,因為他為那個王朝肩負了太多的責備。他的一生也都在不斷的探索國家富強的道路,也在終其一生的實踐著。
縱觀李鴻章其一生,為國鞠躬盡瘁 卻終不能實現富國、強國之志。在他所處的那個大的時代背景下,確實對這樣一個在滿洲清廷身為漢臣的他來說是有很大難度的。但是,縱觀古今中外成就偉業的重臣,哪個的環境又會比他好的多呢?
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位高權重,能夠執掌大權40余年。雖有高處不勝寒,卻能游走于清廷各派之間;雖國力衰弱,卻能周旋于眾多列強之間,這足以體現其處事之智慧的高深。臨終還能得到了朝廷的褒獎,最終能善始善終,他是幸運的。而這也正是他的不幸,身處一個動蕩的年代,又執掌大權,朝野相傾,居然沒有成就一番偉業,實屬遺憾。他之所以演繹了一幕歷史悲劇,其個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