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記敘文(15篇)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端午節記敘文(15篇)

端午節記敘文(15篇)

  相信大家在學習、工作中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尤其是應用極其廣泛的記敘文,記敘文是通過描述人物、時間及狀物、寫景等,來表達一定的中心的一種文體形式。這類型的作文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記敘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記敘文1

  今年的端午節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又到了!

  大家都知道的端午節可以賽龍舟、吃種子。可我今年卻過的不一樣。

  早晨我睜開了眼睛,聞到弟弟在吵鬧的聲音。走出來一看,他們正在吃種子呢!我迫不及待地刷完牙便抓起一個種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中午十二時,我和弟弟去洗“健康澡”。不一會我和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杖”。

  ……

  雖然我家沒有掛艾草。但我過了一個有趣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佳節,相傳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的。這一天有許多風俗習慣。

  懸菖蒲艾葉。這天一清早,奶奶將鄉下帶來的菖蒲艾葉掛到了門上。我很好奇,就問奶奶,奶奶告訴我,這是為了驅瘴,艾葉有藥用功能,驅蚊子、蒼蠅,凈化空氣。原來,端午節還有這些習俗呀!這下我知道了。

  吃粽子和黃魚,到了中午桌上突然多了幾樣平時少見的東西——粽子、黃魚。我很奇怪地問奶奶:“今天又不是過年怎么吃粽子呀?”奶奶笑著說,“今天是端午節呀,所以要吃粽子和黃魚。據說這天人們把粽子裹成尖角形投入江中,尖角形能嚇跑魚蝦,里面的米能喂飽魚蝦,它們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尸體,這是人們對屈原的敬愛。”現在我才知道吃粽子還有這講究。

  賽龍舟、掛香囊。晚上看電視我還知道端午也有賽龍舟、掛香囊的習俗,坐在一邊的媽媽告訴我:“相傳當年屈原跳江以后,人們舍不得屈原,紛紛駕船竟相趕去救屈原,一會兒工夫就看不見了,后來,人們就用這種方式來紀念屈原。另外,人們還用五色的線纏繞香囊,有驅邪、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啊!端午節的習俗可真豐富呀,聽說,端午節的風俗已由湖北省為代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我真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

端午節記敘文2

  記憶中的家鄉,是美麗的、熱鬧的,是令人回味的、是令人不舍的。家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物,都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柜臺的日歷上,告訴我,今天,是五月初五。

  記憶推開了時光之門,我又回到了那個農家小院。傳統式的鍋爐上,冒著縷縷輕煙,爸爸拎著一籮筐洗凈的艾葉,妹妹拔弄著精挑細選出來的糯米,媽媽坐在庭院的小桌上,把糯米輕輕地放進一個用艾葉精心做成的小窩里,然后包好,捆緊。

  這是家鄉的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咸蛋,賽龍舟,舞獅虎,俗稱“端午節”,以此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又是一年端午,雖然已經離開了那個農家小院,但耳畔也依稀能聽到那熟悉的水波聲,也能依稀看見那熟悉的獅虎樣,也能聞到那沁人心脾的糯米香!

端午節記敘文3

  同學們都知道端午節在每年農歷五月五日,但是大家是否都清楚端午節的來歷呢?恐怕有許多同學不清楚吧,今天我就來講一講端午節的來歷。

  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名大官叫做屈原。屈原是個很有名的文人,他寫了鼎鼎有名的詩集《離騷》,其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句子我們都耳熟能詳。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一種新的文體格式叫“楚辭”。屈原清楚時事,對楚國忠心耿耿,主張抗秦。

  當時的楚王被秦王騙得團團轉。楚王親近的小人被秦國買通,天天在楚王面前說屈原壞話,在其慫恿之下,楚王對屈原的抗秦計劃毫不理睬,屈原被流放到外地。

  多年后,屈原終于回到楚國都城,但沒多久,秦王就派使者請楚王赴宴。楚王的小兒子子蘭也被蠱惑,極力勸楚王赴宴。楚王不聽屈原勸告,前去赴宴,被秦國囚禁而死。

  楚王死后,子蘭成為宰相。屈原上朝時常責備子蘭,把子蘭罵得狗血淋頭。子蘭十分厭煩,暗中謠言中傷屈原,將屈原再次逐出都城,流放到現在的湖北一帶。

  就在屈原被流放期間,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入楚國都城。屈原得知消息,悲痛不已,抱著一塊巨石投江自殺。屈原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得知屈原投江自盡,紛紛劃舟,尋找屈原尸體。有人擔心魚群食用屈原的尸體,將米、豆子一類食品投入江中,讓魚群食用。

  從那時開始,在農歷五月初五時都要劃舟、投食。這一天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節。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就是由劃舟與投食演化而來的賽龍舟、包粽子與吃粽子。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同學們,你們清楚了嗎?

端午節記敘文4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5、關于端午節作文500字:端午快樂

  端午是我國傳統節日,農歷五月初五。相傳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天投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有的吃粽子、龍舟竟渡等風俗。

  但是,現在的社會端午節不在是吃粽子這個傳統風俗了,發短信祝福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你聽,媽媽的手機響了,哦,原來是有人發短信了。

  我迫不及待沖上前去,打開手機看到的內容是:

  “送你熱騰騰的粽子:我以溫柔的叮嚀做餡,寬厚的包容當葉,調以真誠的祝福,再用祈禱煮水,吃出一年好運氣,提前祝你一生好福氣!端午節快樂!”

  看了以后覺得這個短信不僅有趣還很溫馨,讓人讀了心里暖融融的。隨即媽媽也發了一條過去“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看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祝你端午節快樂!”哈哈,這短信是我幫媽媽發的,這個短信很富有詩意。

  現在發短信以經成為一種時尚,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短信都很有趣,而且能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是很好嗎聽,鈴聲又響了,準是又來短信了。趕緊去看哦!要說我端午之所以這么快樂,都要感謝這些短信啊。

  呵呵,最后我也送大家一條短信:“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飄香時,片片葦葉片片情,天天擁有好心情,幾枚紅棗幾顆心讓你開心又順心,鈔票有如粒粒米,包在一起全歸你,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6、端午節隨想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說說端午節吧。

  一般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有一些人認為是為了紀念自殺后,被吳王投入江中的伍子胥。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權威的說法是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它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重慶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粽子出籠,饞嘴的我早已踮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我在網上查了查,知道了我們中國的民族傳統節日還有春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清明節等,并且知道了這些節日的來歷和紀念方式。我為我們悠久的中華文化而自豪!

  7、粽子里的愿望

  端午節邁著輕快的步子來到我們家。記得前幾天,媽媽就說過端午節時,我們一起吃粽子,說時,那粽子的香味就迎面撲向我來。

  只見一大清早,細雨綿綿,好象在表達著自己對端午節的喜愛。突然,雨停了,幫我們把世界沖洗的干干凈凈,讓我們迎接著快樂的端午節。媽媽從廚房走出來,手上拿著一些粽葉和包棕的材料放到桌子上。只見,她一手拿著粽葉,一手把綠豆、豬肉……放進里面。突然,她微笑著說:“我們不如做一些甜粽子。然后,往一條粽子里放一個硬幣。誰吃上了這甜粽子,今天就可以許上一個愿望。”說完,我們都拍手叫好,而且,每人神氣十足的說:“這一條甜粽子一定是我吃上了。”

  不一會兒,一條條粽子做好了。粽子一出來,我們就想蜜蜂似的涌上了桌子。然后,冥思苦想,用手摸了摸那只,又用手摸了摸這只。

  我呢用手撓著腦袋,兩眼目不轉睛地盯著桌上的粽子,最后,拿了一只最大的。我開始狼吞苦咽地吃起來,只見我吃完了,年硬幣影子都沒有瞧見。忽然傳來了“啊!硬幣在我這兒!”我們一看,原來寶貝在爸爸手里。爸爸連忙用手揮來揮去,然后,舉起手來開始許愿說:“我希望我們一家人能夠天天健康,天天快樂。”頓時,傳來了一片熱烈的歡呼聲,我們沉浸在歡呼中。

  端午節,爸爸為我們全家許下了一個愿望。這個愿望將會一直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在以后,我一定會為爸爸給我們的愿望而奮斗。

  8、五月初五話端午

  轉眼間,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今年是我國把端午節首次例為國家法定假日,以此來發揚傳承此節日,端午節一是紀念屈原,二是通過通過包粽子,插艾葉來驅毒消災,現在商家也準備打一場“粽子戰”。

  端午,一開始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屈原投江的事。那時因為君主昏庸。屈原一身正義卻遭排擠、流放,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但是自己又不能分擔,所以在江邊,憤然抱起大石頭跳江了,江邊的漁夫們看見了,立刻劃著船去打撈,為了防止魚兒吃屈原的尸體,將包著竹葉的米團拋入江中,所以演變到今天有劃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吃粽子,大家一定也不陌生吧,它是用青竹了包上泡好的糯米,把它綁成一個近三角的形狀,餡有許多,如蜜棗、綠豆、紅豆、豆沙,也可放入肉,你要你想吃什么,都可以包,可以說“一包天下”。粽子好吃不好包,當你想到你吃到口味不同的粽子時,你又沒有想到怎樣包粽子嗎,現在我就給你介紹一下吧,先要把上好的糯米泡上幾個小時,用二張青綠的葉子疊加在一起折成一個錐形,把泡好的糯米放在里面,不能放的太多,以免煮熟容易脹開,然后把上面的口用青葉合攏折成一個三角形,然后有細繩綁緊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可現在大家工作都忙了,端午節也沒有時間去包,還有一些年青人都不知道包,所以商家利用這個節日,推出了許多品牌、品種的粽子,如現煮現買的粽,也有可以放著慢慢吃的冷凍粽,真是應有盡有,它們比味道、比品種、比價格,誰都想乘這個傳統節日賺一把。好了不說了,吃粽子去了。

端午節記敘文5

  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

  做粽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粽葉,這樣準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

  我把米放在葉子里,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后再把米放進去啊!”

  于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么?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么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并用繩子用力的扎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后把粽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粽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著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著吹著,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粽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著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就這么過去了,嘴里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里想著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記敘文6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五節。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

  端午節有許多風俗習慣,分別是吃粽子、寫“王”字、插艾葉、在手上系上長命縷、在脖子上戴上香囊。在頭上寫“王”字可以驅邪;插艾葉、戴香囊,可以防止蚊蟲叮咬。

  端午節臨近,一天我放學以后,一進家門就感覺有一陣清香撲鼻而來!而這個香氣彌漫著整個屋子,什么也看不見,我忽然摸到了一個人,接著向前走,一看,原來是奶奶,然后就看見桌上擺著好多包粽子的材料。看著奶奶在包粽子,看了沒幾分鐘,奶奶第一個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我便要求奶奶讓我試試,奶奶答應了!于是,我開始自作主張,先把三片蘆葦葉用左手捏一頭,用右手捏另一頭,輕輕一卷,卷成了圓錐形,然后在圓錐形的粽葉里放上糯米和大棗,接著蓋上蘆葦葉,我發現蓋的時候有些糯米從蘆葦葉里自動蹦出來,好像孩子們在蹦跳,后來我又把那些多出來的糯米去掉壓平。不一會,我的第一個粽子就誕生了!

  奶奶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里煮!等粽香四溢的時候,就說明粽子熟啦!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吃了起來,剛吃了一個肚子就很飽了,還想吃第二個。但是一看肚子圓的就像西瓜一樣,于是我放棄了。

  我很喜歡端午節,愛它的粽子香,更愛它的風俗!

端午節記敘文7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時至今日,端午節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而在我心里的端午節就是粽子、茶葉蛋和賽龍舟。

  隨著時間的臨近,端午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大街上隨處可以看到有人買來艾葉回家插在門上,媽媽也要準備包粽子。

  我們首先準備好材料,有糯米、肉餡、各種調味料和粽葉。爺爺先把糯米清洗干凈加好調味料,有鹽和油。肉餡是五花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用鹽和醬油腌好。

  開始包粽子了。媽媽教我把粽葉卷成漏斗形,媽媽做的很好,底是尖尖的,沒有一點縫,而我做的底卻是個大窟窿。于是媽媽抓著我的手,做了個勉勉強強的“漏斗”,再把糯米填進“漏斗”里,最好加三分之一,再用筷子插緊糯米。然后放進肉餡,之后再蓋滿一層糯米,要蓋的均勻,不能多也不能少。最后,蓋上粽葉。這可是個技術活,要漂亮又不能漏米。媽媽說繩子綁上去要緊緊的,那才好吃。我們一起努力,費了半天勁,包了三十多個粽子。

  爺爺把粽子放進高壓鍋里煮了半個多小時,粽子的香氣彌漫著廚房,終于可以吃到自已包的粽子了,別提多高興。吃著香糯的粽子,我想到中華民族的歷史真是淵源流長,我們要多多學習,傳承這豐富的文化遺產。

端午節記敘文8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吃粽子,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讓我想到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當然要吃粽子啦!前一天晚上,媽媽就把粽葉煮好,糯米也放在水里泡著,這樣煮出來的粽子才會更香更Q彈。第二天一大早,媽媽就包起了粽子。我很好奇,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包了起來。我輕輕地拿起一片粽葉,把它折成圓錐形,然后把糯米放進圓錐形里,接著把多出的粽葉折過來,蓋住糯米。看似簡單的動作,我做起來可困難啦!糯米總是不聽話地從各個方向跑出來,我用了好幾片粽葉,才好不容易把糯米裹嚴實。為了讓淘氣的小糯米老實點兒,我用棉線把粽子結結實實地纏了好多圈,最后還給它系了一個蝴蝶結。我把親手包的粽子捧在手心里仔細地欣賞著。呀,它就像一個“大肚子將軍”,因為渾身纏了好多線,仿佛被五花大綁似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就連平日里一貫嚴肅的爸爸也笑得合不攏嘴。

  開始煮粽子了……還沒出鍋,幽幽的清香就已經飄滿了整個屋子。我迫不及待地撈出一個,沾上白糖,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那味道真是絕了!此時,我發現我包的“大肚子將軍”沒有人眷顧,那么就由我親自出馬來“消滅”它吧!哈,味道同樣很棒!

  端午節,真有趣!

端午節記敘文9

  今天是端午節了,媽媽要給我編五絲線,還要包粽子呢!

  媽媽拿了五種顏色的絲線,分別是紅、黃、綠、藍、白。她先把這五種線捋好平放在桌子上,然后再搓成小繩,還巧妙的打了一個結。四根五絲繩做好了,媽媽告訴我這叫“長命縷”,她又小心翼翼的分別給我戴在手腕和腳脖上。還特意囑咐我說:“要愛惜,等戴上后下第一場雨的時候,摘下來扔進雨水里。這樣長命縷就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通過端午習俗的小事,我體會到了媽媽的良苦用心。

  接下來要包粽子了,我見媽媽拿了竹葉,包上糯米,中間還放上兩顆大棗。然后又熟練地折疊竹葉包裹糯米。還用五絲線捆扎起來,媽媽一連包了十幾個。

  媽媽又把包好的粽子放到了鍋里,蒸上了十五分鐘,蒸好的粽子放到盤子里,還沒等吃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我圍著盤子聞了又聞,著急的等待著粽子降溫。過了一會兒,終于可以下口吃了。我剝開竹葉,白里透紅的餡兒玲瓏剔透,我咬了一口,粘甜滑爽,好吃極了!我們一家人邊吃邊笑,因為我們都看到了彼此嘴上的白胡子。

  粽子吃完了,爸爸說:“端午節是有說道的,就這個名稱就五花八門,夏節、玉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蠟、詩人節等等。”

  媽媽說:“除了吃粽子,戴長命縷之外,還有插艾草、撒白糖、賽龍舟……等習俗。”

  我想,這個傳統節日還有不少的學問哩!這個端午節不僅僅吃到了粽子,還增長了不少見識。

  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記敘文10

  這些習俗都有特殊的含義,讓我來介紹給你們聽吧: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和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艾蒿、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所以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自己的隊伍,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葦葉包米代替竹筒。包粽子的米當地人多用糯米,現在也有用江米的。餡料則多以小棗為主,當地人還經常用臘肉,現有地用八寶、肉、蜜棗等各種餡料。

端午節記敘文11

  離端午節還有兩天了,富貴村的人們都在忙碌著。

  這富貴村,雖然名為“富貴”,但其實是一片山坳坳里的窮鄉僻壤,偶爾飛出一兩個金鳳凰,蕭順就是一個。去年剛剛醫科大學畢業的他正在城里醫院里履行著天職。家里有一老母,還有一個快要生娃的童養媳,她們并不知道蕭順的工作單位在哪里,因為這山村實在太閉塞了,惟一與外界的聯系就是那一月才來一次的郵差。

  往年,蕭順都會在端午節前一個月寄信回家,這樣,婆媳們就會在端午節前收到他的信,為他將要回家作準備。可是今年有些反常,離端午節只有兩天了,他的信還沒到。婆媳倆倒沒怎么擔心,心想也許他忙,就忘了寫信,反正過節一定會回來,按往年一樣準備就是了。

  端午節轉眼就到了,村長按慣例用挨家挨戶集來的錢買了一串火紅的鞭炮,放得震天響。按他們那里的習俗,每戶的男丁都要跪在離鞭炮4米的圈子里,然后祈福。可人們發現,蕭順沒來,于是村長又派人去請。……然后,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蕭順沒回來,然后,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蕭順端午節沒回家!

  在這個沒有什么新聞的窮山村里,女人們開始用她們獨特的傳播方式,生動地演繹著這個“號外”。真是團結力量大,現在村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蕭順這個假冒的孝子,拋妻棄子,在城里一個人風流快活,還了一個小老婆。

  蕭家婆媳整日閉門不出,媳婦本來挺相信丈夫的,可聽傳言說得那么有板有眼,就挺著個大肚子,整日以淚洗面。她將信將疑,只有蕭順的媽始終堅信兒子不會如此,她始終以堅定的口吻勸慰媳婦:“順子不會的,他不會的!”

  一日,婆婆聽到門外又有村婦在談論自己的兒子,她不顧媳婦的勸阻,毅然拄著拐杖,一步步挪到門口,打開門,只說了一句話:“順子不會的,不會的!”話音未落,蕭順站在了老母的面前!

  原來,奮戰在“非典”一線的蕭順剛剛結束任務,又在賓館被隔離了一個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趕,所以耽擱了。

  于是,女人們開始說:“蕭順真孝順!”

  媳婦開始說:“他是我丈夫。”

  婆婆仍然說:“他不會做那種事!”

  解剖:這篇文章實在高明,小作者把與“非典”有關的內容隱到了幕后,而把場景設置在遠離“非典”中心的“山坳坳里的窮鄉僻壤”——富貴村。在文中看到的主要是婆媳的翹著盼望,是富貴村人對蕭順的種種議論,是母親對兒子的堅信不疑。直到文章結尾,作者輕輕一點,亮出謎底:“原來,奮戰在‘非典’一線的蕭順剛剛結束任務,又在賓館被隔離了一個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趕,所以耽擱了。知子莫若母,正是因為情感的親近,才有母親對兒子的深信不疑,也正是因為情感的相對疏遠,才會有村人的猜疑。至此,文章巧妙地與題意扣合起來了。

端午節記敘文12

  每當想起第一次包粽子是的情景,我就會忍不住笑出聲來。

  記得那是我六歲那年的端午節,我和媽媽來到了姥姥家。一進姥姥家門就看見地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盆,里面裝著各種各樣的食材和綠綠的葉子。我好奇的問姥姥:“姥姥,這些都是干什么的呀?”姥姥笑著對我說:“今天是端午節,這些都是包粽子的原材料呀!”

  “我也包!我也包!”

  看我那興奮勁姥姥答應了。

  只間姥姥從一個大盆里拿出了兩片粽葉,一疊就成了一個圓筒,往里面放上兩勺米,幾個棗,又來回折了幾下,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興致勃勃地拿了兩片粽葉照貓畫虎的`包起來,左邊折一下,右邊疊一下,折來折去,終于疊成了一個歪七扭八的圓筒,往里面放上了兩勺米,幾個棗,把剩余的葉子往圓筒上一鋪便系上了草繩。哎?怎么餡露出來了?白白的江米就像淘氣的小孩子不老實的探出頭來,好像很好奇外面的世界。我使勁把粽葉往左拽拽,江米又在右面露出來。這下可怎么辦呢?我望著盆里的粽葉忽然有了主意。我又拿了幾片葉子左一片,右一片的把露出來的江米包了起來。現在小小的粽子就像穿上了一件厚厚的綠棉衣,胖胖的。

  粽子下鍋了,媽媽指著鍋里的一個最大,最胖的粽子說:“這個粽子最大一定餡最多,一會兒誰都不許跟我搶。”開飯了,媽媽打開那個最大的粽子,剝了一層又一層,邊剝邊說:“哎?這個粽子是誰包的?怎么只有葉子沒有餡呢?”我聽了笑著對媽媽說:“這個粽子是我包的,因為老露餡,所以我又給它包了一層又一層的棕葉。”一家子人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

  這就是我第一次包粽子的經歷,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呢?

端午節記敘文13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么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咸味的和甜味的。我對于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鐘,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棗子,家里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粽子讓我這只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粽子比家里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粽里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余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后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老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致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著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后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里,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端午節記敘文14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粽子的香味越飄越濃的時候,無意中流露出對故鄉和兒童時生活的眷戀,這種情愫抓緊了我,讓我也深深的陷進了對家鄉的懷戀之中。

  家鄉的端午節是有很多講究的。包粽子,粽葉有要求,新鮮的山竹葉,碧綠碧綠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干,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個精致的粽子便誕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孩子們一起床,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粽子,屋子里,院子里頓時都彌漫著山竹葉和粽子的香氣。除了吃粽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喝雄黃酒。這幾種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碧綠的不規則形狀的小粽子,從顏色的搭配到形狀的組合,都煞是好看。熏艾蒿,我們這里離山不遠,艾蒿都是新鮮的,在端午節這天掛在門楣上,過幾天干透了,取一兩只在屋子里點燃熏一下,至于熏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說是熏蚊子的,我想可能還有的東西,比如蜈蚣,蝎子什么的,大概類似其他地方的熏五毒吧。帶香包,鮮艷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里面放上香料,就成了我們心愛的飾物,掛在脖子上不時的嗅一下。系五色線,最好是手腕腳腕都要帶。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黎明時分,卻去田野里拔“圣草”了。這里說的圣草,加引號,是我實在想不出當時大人們怎樣說的。

  長輩告訴我們,月宮里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搗藥,這些藥是要在端午節前夜,灑在各種草木上,河水里。在端午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這些藥還停留在草上,如果這時拔回來,熬制成水,用這水來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當然非常相信,天蒙蒙亮,我們就呼朋引伴的出發了,向著蒙著神秘面紗的田野,我們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圣使命。農歷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氣涼涼的,清爽滋潤,田野的周圍都靜悄悄的,你無意的一臺眼,也許就逢上鄰家來挖野草的孩子。相視一笑里,多少歡悅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這一天提前被驚醒了,那茁壯的青草上,露珠還在轉動,我們需要的草是有講究的,如貓貓眼,一摸眼就紅的那種草,今天不怕它,就采。還有車前草,節節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采回家,這樣那些神秘的藥才會有效啊。慌慌張張的回家去,抬頭看看天空,戰勝了太陽般的自豪。現在想來,還覺得那種神秘如格林童話中的哪一篇,太陽一出,萬物回復原貌的神秘。

  又要到端午節了,誰還會去野地挖草呢,給孩子洗澡,有專門的沐浴露了,粽子也懶得包了,吃不了幾個,干嘛哪么費勁,買幾個就好了嘛。可是,在種種過程里藏著的細心,樂趣,也買些就可以了嗎?不,要自己親自做一做,不要讓我們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東西啊!

端午節記敘文15

  印象端午,龍舟競渡,鞭炮哄響,雄黃艾草,最難忘的仍莫過于媽媽手里包的那一只只墨青色的粽子。小時候喜甜食,總是嚷著要吃蜜棗紅豆粽,所以我媽是看到有粽葉賣了,即使端午沒到就會張羅著給我們包粽子。在小城市,粽子一直是時興食物,過了端午這期間,也就很少有的吃了。不像現在在上海,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而且居然有咸粽。在我的根深蒂固的印象中,甜甜糯糯的粽子粘上一點白糖或者蜂蜜吃,就是絕配,哪里曾想到我居然也會慢慢喜歡上肉粽,蛋黃粽,香菇粽等各式各樣的口味。甚至很多甜品店咖啡店都有冰激凌粽。你呢,你更喜歡哪種粽子呢?

  咸黨認為咸粽才是粽子的“真諦“:軟軟的糯米和沙沙的蛋黃混著些許的肥油,一口下去那叫一個咸香!而甜黨認為甜粽是入口香甜使人快樂。甚至許多國外網友也參與到甜咸的討論中,一些人建議像之前的豆腐腦甜咸之爭一樣,向美國白宮網站的“我們人民”板塊提出請愿以確定粽子到底應該是甜是咸。對于甜咸均可的“吃貨黨”我來說,真的是來者不拒:“連甜、咸粽子都沒吃過的家伙也敢說自己是‘吃貨’?醒醒吧!各種口味的粽子必須要品嘗啊。”

  最后,藉此端午之際,謹祝各位:端午安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同免费videos欧美|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免费综合一区视频|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专区在线亚洲|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狠狠操.com|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伊人色在线视频| 天海翼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 晚上睡不着正能量网址入口| xxxx日本在线|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日本一道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jealousvue熟睡入侵中|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最近国语免费看| 羞羞漫画喷水漫画yy视 | 一线高清视频在线观看www国产| 午夜高清在线观看| 夜爽爽爽爽爽影院| 欧美乱xxxxx| 老师好紧开裆蕾丝内裤小说| www.seyu.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1| 国产A√精品区二区三区四区| 好男人社区www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碰公开在线观看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