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興南游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全詩意思及賞析
乘興南游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作品《隋宮》。此詩選取典型題材,諷詠隋煬帝楊廣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寫煬帝任興恣游,肆行無忌,且濫殺忠諫之士,遂伏下殺身之禍。次二句取裁錦一事寫其耗費之巨,將一人與舉國、宮錦與障泥和船帆對比,突出煬帝之驕奢淫逸。然而全詩無一議論之語,于風華流美的敘述之中,暗寓深沉之慮,令人鑒古事而思興亡。全詩在藝術方法上將實寫與虛寫巧妙地運用在一起,一實一虛展示了前朝皇帝與當朝皇帝的昏庸,諷刺意味濃厚,具有力度,此詩長于思想性,不失為政治諷刺詩佳作。
作品原文
隋宮
李商隱
乘興南游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詞句注釋
①隋宮:隋煬帝楊廣建造的行宮。《輿地紀勝》:“淮南東路,揚州江都宮,煬帝于江都郡置宮,號江都宮。”《嘉慶一統志》:“江蘇省揚州府古跡:臨江宮在江都縣南二十里,隋大業七年,煬帝升釣臺臨揚子津,大燕百僚,尋建臨江宮于此。顯福宮在甘泉縣東北,隋城外離宮。……江都宮在甘泉縣西七里,故廣陵城內。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煬帝建。……十宮在甘泉縣北五里,隋煬帝建。”《寰宇記》:“十宮在江都縣北五里,長阜苑內,依林傍澗,高跨岡阜,隨城形置焉。曰歸雁、回流、九里、松林、楓林、大雷、小雷、春草、九華、光汾。”
②南游:隋煬帝為滿足其荒淫享樂的欲望,曾多次巡游江都。不戒嚴:古代皇帝外出,要實行戒嚴,隋煬帝南游,為顯示天下太平了自己的華貴氣派,不加戒嚴。《晉書·輿服志》:“凡車駕親戎,中外戒嚴。”此言不戒嚴,意謂煬帝驕橫無忌,毫無戒備。
③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宮。省(xǐng):明察,懂得。諫書函:給皇帝的諫書。《隋書·煬帝紀》載:隋煬帝巡游,大臣上表勸諫被殺數人,遂無人敢諫。公元618年(大業十四年),在行宮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弒。
④舉國:全國。宮錦:按照宮廷規定的格式織成的供皇家使用的高級錦緞。
⑤障泥:馬韉,墊在馬鞍的下面,兩邊下垂至馬蹬,用來擋泥土。《隋書·食貨志》:“大業元年(605),造龍舟,鳳榻、黃龍、赤艦、樓船、篾舫……幸江都……舳艫相接,二百余里。”
作品譯文
隋煬帝為南游江都不顧安全,九重宮中有誰理會勸諫書函。
春游中全國裁制的綾羅錦緞,一半作御馬障泥一半作船帆。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晚年江東之游時寫下的名作。張《箋》編此詩于公元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時李商隱因柳仲郢推薦,任鹽鐵推官,游江東。
作品鑒賞
李商隱的《無題》組詩傳唱千古,為人稱道,實際上,詩人寫出了大量的政治詩,諷喻當朝的政治局面,這類詩尤其可以見出詩人的志向與思想。此詩就是詩人重多政治詩中的一首,此詩應注意它高度深刻的思想意義。
這首七絕是一首詠史詩,詩人通過精心的選材和獨創性的構思,只用了寥寥二十八字,就在驚人的廣度和深度上揭露了隋煬帝楊廣的荒淫害民的反動本質。
第一句極寫隋煬帝由荒淫而到智昏、不顧常理的地步。他在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鑿通大運河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乘興南游”,句中“不戒嚴”三字,活脫脫勾畫出隋煬帝樂其所樂,不顧一切,得意至于忘形的心態。
第二句續寫隋煬帝的昏庸殘暴,隋煬帝因奢侈淫逸而昏庸殘暴,而昏庸殘暴的德行,又促其奢侈淫逸——這兩者是互為因果的。句中的“九重”,指皇帝住的地方;誰省,即誰悟。“誰”,實指隋煬帝,當時他手下的官員如崔民象等人,目睹各地民不聊生、發生動亂的情況,曾上表勸諫隋煬帝戒奢節儉,結果被殺。這句看上去像反詰口氣,實為陳述;“誰省”二字,很有力度,隋煬帝根本不把屬下的勸諫放在眼里,詩句從這一特定角度,概寫隋煬帝冒天下之大不韙,完全不顧民心的向背,一意孤行、昏暴腐朽的行徑。
最后兩句,寫隋煬帝南游時,竭盡全國財力,把貴重的宮錦用作馬韉、船帆。宮錦,按照宮廷制定的規格而織的錦緞;障泥,即馬韉,用它墊在鞍上和垂在馬背兩旁以障泥土,所以叫障泥。這兩句詩兼用鋪寫、夸張、諷刺的手法,意境深遠:且看春風似剪刀,裁盡全國宮錦用作南游的馬韉和船帆,民脂民膏竟被如此揮霍、作踐;而普天之下的百姓,由水路(運河一帶)進而到陸路,都遭到隋煬帝南游人馬的騷擾,簡直落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那潛在的滅國的危機,那澎湃的覆舟之水,畢見于讀者眼底。
楊廣當政十四年,把絕大部分時間用于佚游享樂。詩人抨擊隋煬帝耗費全國大量人力物力,以達到個人尋歡作樂的目的,真可謂傾天下之所有只為填一己之私欲,并終于導致國滅身亡,他的倒行逆施使得李商隱氣憤填膺,所以就向他揮筆聲討。其實詩人深為憂慮自己所處的時代社會,此詩的意義在于借古諷今。其次此詩注意運用典型材料,做到以點帶面。詩人舉南游江都以概其余,顯示了選材上的藝術匠心,又從三次南游江都中,抓住幾個典型事例,略作點化,就收到了借一斑窺全豹的藝術效果。據史料記載,隋煬帝南游,整個船隊用挽士八萬余人,皆以錦絲為袍。衛兵所乘,又有數千艘。舳艫相接200余里,騎兵沿岸而行。船隊所到之處,皆供水陸珍奇。如此揮霍鋪張,恐怕令一般詩人不知從何處下筆才好。而李商隱獨具慧眼,只在“宮錦”兩字上做文章,用于“障泥”者則泛指陸行,用于“帆”則泛指水行。這樣便能以小見大,以個別見一般。
這首詠史詩,描寫了煬帝出游的情景,批評了煬帝的荒淫、奢侈,全詩層層深入,以小見大,寓意深刻。它在宛轉中顯出嚴正氣象,深刻揭示了隋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借古諷今,是令晚唐君王寢食不安的,詩人另有一首也題作《隋宮》的七律詩,詩中也寫到隋煬帝的南游——隋煬帝的帝位被李唐取代,方才終止他的龍舟的漫游,與這首七絕一樣,寫得極為靈動而含蓄,極富諷刺意味。
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唐文宗年號,836—840)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有《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