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全詩賞析
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小屏風畔冷香凝。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
shuí jiàn jiāng nán qiáo cuì kè ,duān yōu lǎn bù fāng chén 。xiǎo píng fēng pàn lěng xiāng níng 。jiǔ nóng chūn rù mèng ,chuāng pò yuè xún ré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聽說都城汴京元宵晚上燈火熱鬧非凡,華麗的車輛,俊秀的寶馬就像天上的云一樣多,宛如神仙境界。玉帝把碧落打開天上的星兒、宿兒便紛紛下落,使“銀界失黃昏”了。
沒人看見孤單的我,而妻子對那元夜的繁華早已失去了興趣,只有在閨房中,在“小屏風畔”,獨對薰香裊裊,薰香則漸冷而凝。只有在喝醉的時候才能在夢中排除孤寂,只有月從客舍的破窗隙中來尋找我。
注釋
雕輪:指華麗的車輛。
棱:神靈之威,這里借用。
碧落:道家稱天空曰碧落。
賞析
毛滂晚年,因言語文字坐罪,罷秀川太守之職。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縣旅舍,家計落拓,窮愁潦倒?!杜R江仙·都城元夕》即寫于詞人羈旅河南之時。
這首詞上片寫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下片寫現實中羈旅窮愁,無法排遣的一種無奈心情。上片虛寫,下片實寫;一虛一實,虛為賓,實為主。
首句“聞道長安燈夜好”,“長安”點“都城”,即汴京。“燈夜好”點“元夕”。詞題即在首句點出?!奥劦馈倍?,點明都城元夕的熱鬧景象都是神游,并非實境。不過,這“神游”并不是對往昔生活的回憶,也不是對于期待中的未來的憧憬,更不是夢境,而是在同一時刻對另一空間的想象,即處凄冷之境的“江南憔悴客”對汴京元夜熱鬧景象的想象。既是想象,作者便可擺脫現實的束縛,按照自己潛在的心愿作幾乎是無限的發揮?!暗褫唽汃R如云”與辛棄疾的名句“寶馬雕車香滿路”相似。毛滂這一句極言“雕輪寶馬”之多(“如云”),辛棄疾的詞則突出了乘“寶馬雕車”之人之多(“香”指婦女脂粉),使形象更鮮明生動。實際上,辛棄疾的詞正是從毛滂這一句點化而來。
下面三句詞人把汴京元夜從地上移到了天上,以想象中的仙境喻都城元夕的盛況?!芭钊R清淺對觚棱”。蓬萊乃海中仙山,又長安城中亦有蓬萊宮。“觚棱”是宮闕轉角處的方瓦脊,此處即代指宮闕?!芭钊R”句既可指帝京宮闕,也可指蓬萊之仙山瓊閣?!霸姛o達詁”,總之,是描寫汴京元宵之夜宛如神仙境界?!坝窕书_碧落,銀界失黃昏?!薄氨搪洹保q碧天?!坝窕省本渲械摹伴_”字啟人想象。既言“開”,則“碧落”原是“閉”著的,只是在上元之夜,玉皇才將原是“閉”著的“碧落”“開”了?!氨搪洹奔取伴_”,則天上的星兒、宿兒便紛紛下落,于是便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句)的景象,便有“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句)的上元之夜,使“銀界失黃昏”了。其實,寫天上的玉皇就是寫人間的皇帝。古代皇帝也常有在上元之夜偕其大臣、侍從開啟宮門之舉,以示“與民同樂”。天街大道便也響起“吾皇萬歲”的歡呼聲,于是便打扮出一片繁華景象。詞人的寫法無非是把人間的皇帝搬到了天上,以在想象中染上一層迷離恍惚的色彩,使帝京元夜在詞人的表現中更加熱鬧罷了。
詞人的筆是一支彩筆,這支彩筆將天上人間盡情涂抹,把都城元夕的繁華景象描摹盡致。但是,這一片繁華都只是詞人想象的產物,首句“聞道”二字點明了這一點。上片越是寫得繁華熱鬧,則越是反襯出下片凄清冷寂的尷尬之狀。
下片首句,“江南憔悴客”是作者自指?!罢l見”,設問之辭,意即無人見。這里特指作者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反不知自己待罪客舍的窘境。這一句,作者以設問的口氣寫出了自己的孤寂?!罢l見”二字還將讀者(也使作者自己)從想象中的繁華景象拉回到凄冷的現實中來?!岸藨n懶步芳塵”,這是寫閨中人對那元夜的繁華早已失去了興趣,這與辛棄疾詞中“眾里尋他千百度”恰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辛棄疾詞中是說作者知道自己的意中人會在元夜等他,所以才去“尋”,盡管要“尋他千百度”;毛滂詞中的閨中人則無須去“尋”,她知道自己的丈夫遠在千里之外,乃“懶”去那元夜繁華之地。她只在閨房中,在“小屏風畔”,獨對薰香裊裊,薰香則漸冷而凝。一種無奈之狀展現在讀者眼前,像是一幅畫得極高明的《閨中夜思圖》。這種描寫,只是詞人的設想,但是設想閨中人在思念自己,也就更深刻地表現了自己在思念閨中人。
“酒濃”句,詞人從對閨中人的思念中回到現實中來。上元之夜,本應是“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歡樂之夕,而作者自己卻處在待罪羈旅、凄冷孤寂的心境中,去消受那本不應如此凄清的元夜之夕?!昂我越鈶n,惟有杜康。”“春夢”只能于“酒濃”時去做。而酒并不能真的解憂,它只是使人于麻醉中暫時忘卻而已。當人只能在春夢中去尋找歡樂歲月的時候,現實的無奈就更使人難堪了。結句“窗破月尋人”,寫詞人孤寂一個,只有元夕之月伴春夢之人?!皩ぁ弊?,以人擬月。這位“江南憔悴客”,待罪羈旅,沒有人去“尋”他,只有月從客舍的破窗隙中來“尋”,越顯其孤獨寂寞,心情已從凄冷變成凄苦了。一個“尋”字,令人回味無窮。
這首詞的結構很獨特,上片下片沒有時間上的先后之分,實為“一刻而二境”——同一時間,兩片空間。上片、下片寫同一時刻——上元之夜——發生的事情,這是“一刻”。上片虛景,寫汴京元夜的繁華景象;下片實景,是“江南憔悴客”現實的凄寂之境。這是“二境”。但是,下片于現實中又設想作者深深思念的妻子對他的思念之情,實中又有虛。整首詞,敘事抒情,一波三折,委曲宛轉?!端膸烊珪偰刻嵋肪驮u價說:“滂詞情韻特勝?!?/p>
創作背景
毛滂晚年,因言語文字坐罪,罷秀川太守之職。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縣旅舍,家計落拓,窮愁潦倒?!杜R江仙·都城元夕》即寫于詞人羈旅河南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