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干,字直卿,福州閩縣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黃干,字直卿,福州閩縣人。干往見清江劉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遠器,時學非所以處子也。”因命受業朱熹。干家法嚴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時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臥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歸干自見熹夜不設榻不解帶少倦則微坐一倚或至達曙。熹語人曰:“直卿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
寧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補將仕郎。丁母憂,學者從之講學于墓廬甚眾。熹病革,以深衣①及所著書授干,手書與訣曰:“吾道之托在此,吾無憾矣。”
江西提舉常平趙希懌、知撫州高商老辟為臨川令,歲旱,勸糶捕蝗極其力。改知新淦縣,吏民習知臨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所至重庠序,先教養。其在漢陽,即郡治后鳳棲山為屋,館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沖祐觀。
尋起知安慶府,至則金人破光山,而沿邊多警。乃請于朝,城安慶以備戰守,不俟報,即日興工。城成,會上元日張燈,士民扶老攜幼,往來不絕。有老嫗百歲,二子輿之,諸孫從,至府致謝。干禮之,命具酒炙,且勞以金帛。嫗曰:“老婦之來,為一郡生靈謝耳,太守之賜非所冀也。”不受而去。后二年,金人破黃州沙窩諸關,淮東、西皆震,獨安慶按堵如故。繼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無虞。民德之,相謂曰:“不殘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黃父也。”
后同僚忌之,干遂歸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來,編禮著書,日不暇給,夜與之講論經理,娓娓不倦,借鄰寺以處之,朝夕往來,質疑請益如熹時。既沒后數年,以門人請謚,又特贈朝奉郎,謚文肅。
(選自《宋史·黃干傳》)
【注】①深衣:指古代諸侯、士大夫等階層的家居便服。這種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名之。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干因留客邸臥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歸/干自見/熹夜不設榻/不解帶/少倦則微坐一倚/或至達曙
B.干因留客邸/臥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歸/干自見/熹夜不設榻不解帶/少倦則微坐一倚或至達曙
C.干因留客邸/臥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歸/干自見熹/夜不設榻/不解帶/少倦則微坐/一倚或至達曙
D.干因留客邸/臥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歸/干自見熹/夜不設榻不解帶/少倦則微坐/一倚或至達曙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庠序”,指學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中的“庠序”,相當于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建議,在京都長安設立的太學。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請充任祠祿官。也稱“請祠”。“祠”,指祠祿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罷職者,常命為祠祿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祿,以示優禮。
C.“觀”,指道教的廟宇,也稱“道觀”。宮內、宮外皆可設道觀。宋代高級官員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請者,會被朝廷安排在宮外的道觀里享受其俸祿。
D.“上元日”,中國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民間有人們攜親伴友“賞花燈”“猜燈謎”的習俗,故又稱“燈節”。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黃干在學術上師承朱熹,致思刻苦。黃干稟告母親后當天就出發去找朱熹。等待朱熹歸來的兩個月期間,他沒脫過衣服。見到朱熹后,晚上抓緊時間地學習。
B.黃干為官期間頗有政績,政聲極佳。黃干任新淦縣知縣時,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臨川縣的政績,非常高興。這一年天旱,黃干勸勉百姓賣糧和捕捉蝗蟲。
C.黃干興辦學校,以教養百姓為先務。在漢陽時,他依傍著郡邑治所后的鳳棲山修造房屋,來給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頤、程頤、游酢、朱熹的祠廟。
D.黃干一生講經學義理,著書立說。黃干回鄉里,巴蜀、江浙、荊湖之士都有前來請教他的,他娓娓不倦,借鄰寺為弟子住地,質疑請教之風像朱熹在世時一樣。
1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5分)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5分)
參考答案
10. C (原文標點為:干因留客邸,臥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歸。干自見熹,夜不設榻,不解帶,少倦則微坐,一倚或至達曙。)
11. A (對“謹庠序之教”中的“庠序”解釋錯誤,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其實這句的“庠序”仍是“學校”的意思。)
12. B (倒置錯位。從原文第三段可知“歲旱,勸糶捕蝗極其力”是黃干在臨川時的政績,而不是他任“新淦知縣時”發生的事。)
13.翻譯
(1)秦王召喚主管版圖的官吏來察看地圖,指劃著從這里到那里十五座城給趙國。(補出主語秦王、有司、案、指、從此以往,各1分。)
(2)不知道的停頓斷句,不能解決的疑惑,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是明白道理的。(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或、師、不、小和大詞類活用,各1分。)
參考譯文:
黃干,字直卿,福州閩縣人。黃干去拜見清江的劉清之,劉清之認為他很奇異,說:“你是將來會成大器的人,現在有學問的人都沒有能力教你啊。”于是讓他跟隨朱熹學習。黃干家的家法很嚴,于是把這個話告訴他自己的母親,當天就出發了。當時天正下大雪,來到朱熹住所適逢朱熹外出了,于是黃干在客棧留宿,寢臥和起身都在一張榻上,兩個月沒有脫衣服,這時朱熹才回來。黃干自從見到朱熹后,晚上不再設置床榻(而臥),不再寬衣解帶,稍有疲倦就略坐一會兒,有時一靠墻就到了天亮。朱熹告訴別人說:“黃直卿意志堅定致思刻苦,與他相處,很有好處。”后來,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黃干。
宋寧宗即位后,朱熹讓黃干進獻奏表,補任將仕郎。黃干遭逢母喪,跟從他在墓地廬舍講論的人很多。朱熹病重時,把自己平日所穿的深衣和撰寫的著作交給黃干,親筆寫信和黃干訣別說:“我的道的依托都在這里,我沒有遺憾了。”
江西提舉常平趙希懌、撫州知州高商老征用黃干擔任臨川縣令,當年天旱,他極力勸勉百姓賣糧和捕捉蝗蟲。改任新淦知縣,官吏百姓平常知道他在臨川縣的政績,都感到高興,(所以)不用命令政令就得以施行。
黃干所到之地都重視興辦學校,以教養百姓為先務。在漢陽時,他依傍著郡邑治所后面的鳳棲山修造房屋,來給四方的士人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頤、程頤、游酢、朱熹先生的祠廟。托病自請充任祠祿官,主管武夷沖祐觀。
不久黃干被起任為安慶府知府,到任的時候,金人攻破光山縣,沿邊境多有警報。于是黃干上書奏請朝廷,修筑安慶城池來(提前)準備好作戰或防守,沒有等到回復,當天就動工興建。城池筑成,恰逢上元日張燈,人士百姓扶老攜幼,往來不斷。有個老婆婆有一百歲了,兩個兒子用轎子抬著她,幾位孫子(在后面)跟隨她,到府衙表達感謝。黃干以禮相待(或用禮儀接待他們),命備好酒肉(招待他們),又用金帛酬勞他們。老婆婆說:“我老婆婆來,是為了全郡的百姓道謝罷了,知府的賞賜不是我所希望的。”她沒有接受就離開了。兩年以后,金人攻破黃州沙窩各個關隘,淮東、淮西都受到震動,唯獨安慶(憑依城墻之險)安定如舊。接著大雨下了一個多月,巨大的洪水突然(或驟然)到來,但安慶城卻安然屹立沒有憂患。百姓都感激黃干,互相對對方說:“不被敵寇摧殘,不被洪水淹沒,讓你活下來的是黃老父啊。”
后來同僚忌恨他,他就回歸鄉里,弟子一天比一天多,巴蜀、江浙、荊湖之士都紛紛前來,他編訂禮文、著述書籍,白天沒有閑暇,(就利用)晚上和他們講述經學義理,娓娓不倦,(因人多)就借鄰近的寺舍讓弟子們居住,早晚來往不斷,質疑請教像朱熹在世時一樣。黃干去世幾年后,因為門人請求賜給黃干謚號,朝廷又特地追贈他為朝奉郎,賜謚號“文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