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出處】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意思】五彩繽紛的野花漸漸要使 人眼花繚亂,淺綠的嫩草剛好遮沒 馬蹄。
【鑒賞】 野花開放得十分雜亂,令人眼花繚亂; 野草生長得相當茂盛,已經可以遮住路過的馬蹄了。這兩句詩描寫春日郊野的美麗景致,花繁草盛,到處充滿著春的氣息。
【鑒賞2】鮮花繁茂,漸漸地使人目不 暇接,眼花瞭亂。綠茸茸的淺草平鋪,才能覆沒馬蹄。詩句為詩人游覽 西湖所見之景色。“漸”字狀人的行蹤,“亂”、“迷”寫錢塘湖周 圍花繁色雜。“淺”、“沒”則寫出草的嫩綠和淺短。這逼真的春色圖 簡直是神筆畫就。兩句對仗也極工巧。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百花盛 開,綠草如茵的景色。[例]山花開得團 團簇簇,擠擠擁擁,各有風騷,惹人眼 目。花下,是一片片碧茵茵的青草,短 短的,淺淺的。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 《錢塘湖春行》中的一聯:“亂花漸欲迷 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趙赴《〈淺草 集〉序》)
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些現象 讓人眼花繚亂,心中迷茫。[例]時下出 版的美日和國內的管理圖書,頗有“亂 花漸欲迷人眼”之勢。所以對于諸多讀 者而言,便面臨著這樣的難題:如何挑 選一本合適的管理書來讀? (王慶海 《崇尚超越 苛求創新》)
【全詩】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賞讀】
詩開篇以西湖中的兩個景點“孤山”和“賈亭”及兩個方位名詞“北”、“西”,交待方位,介紹背景。孤山在后湖與西湖之間,賈亭為唐賈全所建。“水面初平云腳低”以遠視角度描寫西湖云水相連的風光。春水漲滿,風平浪靜,湖水寬闊無邊,天上春云低垂,天光映水面,遠望水天一色,交相融合,景象異常美麗。“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把視線由遠拉近,轉而寫細致之景。“幾處”足見不多,“誰家”可見不是家家,詩人以少勝多,又以“爭”來寫春之早,“啄春泥”也見春天剛至,用字恰當。
五六句把視角又拉大,由小景變大景,由天上轉回地下。“亂花”可見花之種類繁多,“漸欲”敘花開的程度不同。有的已開,有的還含苞待放,但是已經令人眼迷亂。以“迷人眼”來寫,使花有人氣,更顯生動。“淺草”說明春天剛至,芳草不高。“沒”這個擬人化動詞的運用使句子充滿詩意。
既然“最愛湖東”的美好春色,看也看不夠,也就覺得“行不足”了。白沙堤也是湖中一景,綠白相稱,由于同屬亮色,使結句高亢而景色美麗。
這首詩以“行”為線,給各個景點貫以“春”神;由賈亭開始而以白沙堤為結,條理清楚。寫景恰到好處,遠近交替,精描細刻;寫景貫情,詩人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歡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間。
【鑒賞】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很容易聯想到蘇東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七律,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使人更感到西湖景色的優美。
題目是《錢塘湖春行》,根據題目,詩不僅要寫出西湖的春景,還要寫出詩人春游的行動,這首詩確實將兩者結合得很好。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東風浩蕩,春色迷人,西湖上桃紅柳綠,花香鳥語,游客如云,詩人乘著一匹馬,帶著幾個人緩緩行來,心情是多么愉快啊!于是,詩人懷著這種輕松的心情,用自然而精練的語言,寫下了他這一天的春游活動。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首聯是總寫西湖,也就是遠望西湖。詩人騎著馬,行近西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景色秀麗的孤山。綠樹紅墻,孤山上的寺院更引人注目,這是在南邊看到的景象。詩人的眼光再轉向東邊,看到了當年賈全建造的一座亭子。在這孤山寺的北邊,賈亭的西邊,出現了一片水光瀲滟、波平似鏡的西湖,頓時使人眼睛一亮,為之心曠神怡。“水面初平”,是說春水初生,剛與堤平;在天色水光的混茫中,碧空里舒卷著重重迭迭的白云,遠遠望去,云腳低垂,似乎就浮在水面上。一開頭這兩句,就真切地寫出了詩人騎在馬上放眼四顧、心曠神怡的情狀。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頷聯寫鶯歌燕舞。詩人邊行邊看,發現有幾處地方都有黃鶯爭著朝向陽的樹枝上飛,唱出那的溜婉轉的歌聲,原來天氣還比較寒冷,這是幾只最早出來活動的黃鶯啊!哦,還偶兒看到一兩只燕子已經在啄草銜泥,將在誰家屋檐下做窩呢!我們跟著詩人走了這一段路,不僅進一步領略了滿眼春光,而且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心情的愉快。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頸聯寫花紅草綠。詩人繼續走,繼續看,唷!剛才只注意樹上的黃鶯,空中的飛燕,還沒有注意到地上的花草呢。你看這花呀,這里一叢,那里一簇,有紅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紅,千姿百態。詩人心想,再過幾天,恐怕還要開得多,開得好,那更會使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啊!走著、走著,詩人忽而感到馬兒跑得特別平穩,使人感到特別舒服,低頭一看,原來地下芳草如茵,綠茸茸的一片,馬兒已經走到綠色的地毯上來了。這些嫩草尖兒啊,才剛剛沒過了馬蹄,多么可愛啊!我們隨著詩人又走了這一陣,感到春色更美,而詩人的心情也更歡了。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尾聯寫綠蔭白堤。詩人的馬這時已行到西湖的東部了,奇怪的是,他老是在這一帶蹓跶觀賞,留連徘徊,不愿離開,原來他實在喜愛這“綠楊蔭里白沙堤”一帶的優美風光啊!到這里,詩人行程即將結束,愉快的心情也達到了頂點。
這首詩是長慶三年(823)春詩人在杭州做刺史時寫的。這時詩人的心情甚好,詩興甚濃,甚至說:“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題湖上》)由此可見詩人對于西湖的喜愛了。事實也正是這樣,他只要一有空閑就去游湖,每游必盡歡而回:“上馬復呼賓,湖邊景氣新。管弦三數事,騎從十余人。立換登山屐,行攜漉灑巾。逢花看當妓,遇草坐為茵。西日籠黃柳,東風蕩白萍。小橋裝雁齒,輕浪甃魚鱗。畫舫牽徐轉,銀船酌慢巡。野情遺世累,醉態任天真。”(《早春西湖閑游,悵然興懷……》)正由于他不斷地跟西湖接觸,所以準確地抓住西湖每個季節的特征,為我們留下許多出色的風景詩。“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等,都是他詠西湖的名句。
《錢塘湖春行》在藝術上很具特色。前人評論說:“香山以流易之體,極富贍之思,非獨俗士奪魄,亦使勝流傾心。”又說:“佳處在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詩舉要》卷五引)就是說,白居易這首詩寫得豐滿而流暢,不僅逼真地寫出了西湖早春所特有的景色,而且處處顯露出詩人濃烈的游興和活動的身影,因而它是一幅動態畫而非靜態畫。詩人極善于從動態中來捕捉西湖的春光,始終緊扣一個“早”字來寫:鶯是“早鶯”,燕是“新燕”,花是“亂花”,草是“淺草”。因為早春天寒,黃鶯才去“爭暖樹”;因為新燕乍到,它才忙著“啄春泥”;因為花兒剛剛盛開,所以“漸欲”迷人眼;因為草兒剛剛抽芽,所以“才能”沒馬蹄。每一個字的運用都那么精確細致,恰到好處,體現了詩人艱苦的錘煉功夫。正如劉逸生先生所說:“他寫詩也是‘涂改甚多,竟有終篇不留一字者。’(《隨園詩話》引周元公的話)這和演員‘臺上一見,臺下三年’的苦練,也沒有什么不同。”(《唐詩小札》新版三○九頁)
【評】
此詩為善寫春意者。“幾處早鶯”、“誰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爭”字、“啄”字兩個動詞的使用,又使這幅畫卷成為了蒙太奇,充滿了動感。“亂花”“淺草”轉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詩人的主體感受,詩人之心漸欲與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沒馬蹄”均見詩人之感受。而此一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唯寫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詩人早期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況人生、含蘊哲理的意味。當你進入到某種人生境界時,你會想起以此兩句來吟詠比況,是最合適不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