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處】唐·王昌齡《出塞》。
【意思1】原意是說不讓胡人騎兵越過邊境。后泛指不讓敵人入侵。教:使,讓。胡馬:胡人的騎兵。度:度過,越過。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意思2】
但:只要。飛將:指衛青、李廣威鎮邊境的這類名將。胡:指匈奴 等進犯者。陰山:地名,在今內蒙古中部,是匈奴據此侵漢之地。
此聯的意思是:只要有衛青、李廣這樣的名將在戍邊,就 絕不會讓敵騎越過陰山來侵犯。后用來表示對英雄的歌頌、緬懷和 敬仰;也用來表示正義之師有不可戰勝的力量。
【鑒賞1】 龍城: 漢時的右北平。李廣曾出任右北平太守,匈奴對他頗為敬畏,尊稱他為飛將軍。若是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在那里守衛,就絕對不會讓胡人的兵馬越過陰山一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兩句詩,是描寫李廣的英勇善戰,也是感嘆邊塞守將的不得其人; 更是期盼像李廣那樣的杰出人才能夠再度出現,原詩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兩句,流露出一種悲壯的豪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刻。
【鑒賞2】
假如漢代的李廣將軍還活著, 定不讓胡人越過漢代的天然屏障陰山,進入中原大地騷擾百姓。借古諷 今,表現詩人對唐王朝不能任用得力將領平定邊患鞏固邊防的憤慨, 格調高昂,氣勢雄渾。
注: 龍城,即盧龍城。飛將,西漢名將李廣、匈奴稱其為“漢之飛 將軍”。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治所在盧龍。
【應用】但,只,只要。龍城, 地名,為匈奴祭天之處。飛將, 飛將軍,漢時匈奴對名將李廣的 稱呼。陰山,山名,在今內蒙古 境內。只要龍城還有飛將軍李廣 在,不會讓胡人馬隊越過陰山。 語出唐·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 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 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 山。”表示若有善戰的軍事人才, 邊境就不會遭受異族侵擾。◇左公 挺身而出,力排眾議,以大智大 勇的氣概統兵出征,“但使龍城飛 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葛昌 永《左公柳》,《人民日報》2000 年6月24日)
【全詩】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全詩鑒賞】
詩歌篇名。《出塞》,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唐王昌齡擬作兩首,此為其一。明楊慎《升庵詩話》: “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征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雖然,亦異乎守在四夷之世矣。”
明唐汝詢《唐詩解》:“匈奴之征起自秦漢,至今勞師于外者以將之非人也。假令李廣而在,胡人當不敢南牧矣。以月屬秦、以關屬漢者,非月始于秦,關起于漢也,意謂月之臨關,秦漢一轍,征人之出俱無還期,故交互其文而為可解不可解之語。讀者以意逆志,自當了然,非唐詩終無解也。”清沈德潛《說詩晬語》:“‘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筑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清黃牧村《唐詩箋注》:“‘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字天造地設,詁訓不得,只此一句,意已盡,下句乃申明之。大意謂秦筑長城,漢亦戍守,關山明月,同此悲涼;萬里征人,迄無還日。庶幾邊將得人,或者邊氛稍靖;然豈易言,是則此關此月,長征何已時耶?”今人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作者關心邊事,同情士兵長期征戰之苦,認為將領無能,不能擊潰和威懾進犯的敵人,是邊防上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因此寫下了這首詩。他并沒有正面對那些無能的人加以斥責,而只是贊嘆和向往于古代威震匈奴,使敵人不敢冒昧挑釁的一位英雄人物——‘漢之飛將軍’李廣,認為如果李廣今天還在,那么,敵人自然就會斂跡,士兵們也就不致于長征不返了。以昔諷今,其意顯然。”
今人王樹森等《中國文學500題》:“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加上‘秦’、‘漢’兩個時間限定詞,就把它們同悠久的邊塞戰爭史聯在一起,使它們所構成的境界不僅具有寥廓蒼茫的空間感,而且具有悠渺久遠的歷史感。在這一背景襯托下,‘萬里長征人未還’一句就不僅僅是對邊防現實而發,也是對邊防歷史的總結:一部邊塞史就是離別、犧牲的血淚史。它所反映的就不只是當代人的苦難,也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人的共同遭遇。它所提出的問題就不僅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了。”
此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首二句從明月、關塞落筆,概括了千年以來邊境不寧,戰氛難靖,萬里戍邊,代代依然的歷史事實;后二句轉出正意,表現了詩人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從而鞏固邊防的心情。全詩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凝煉含蓄,婉而多諷,語言樸素爽朗,意境雄渾蒼茫。“意態絕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百讀不厭。”(清施補華《峴傭說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