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出處】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意思翻譯】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遠在天涯的親人此時想必和我一樣,仰望著 皎潔的月亮。
【賞析】 當月亮從海的那邊升上來時,天涯相隔的我們,可以在遙遠的異地共欣賞此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兩句詩,描寫面對美景,思念親友,倍覺情懷凄切,無限感傷。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明月出江 海,清輝萬里的景色。[例]他走回前 廊,伸長脖子,看了一下海,只見一片素 雅的銀光,這是他從來沒有看到過的, 哦,今夜有怎樣團??的明月! 海上生明 月,天涯共此時。(王蒙《海的夢》)
二、用 以形容明月高掛,天涯海角均能共享,或 形容望月懷遠。[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 此時。”海上的月光是小軒窗低綺戶所無 法比擬的。在床前望月思鄉的游子,當你 來到月光下的海灘,又該是一番什么心情 呢? (張星《海之交響》)
【應用】〈名〉 海上升起一輪明月,遠在天涯的 親人這時候一定和我一樣望月思 親。語出唐·張九齡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 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用以形容 對遠方親友的思念之情。◇他走回 前廊,伸長脖子,看了一下海, 只見一片素雅的銀光,這是他從 來沒有看到過的,哦,今夜有怎 樣團??的明月! “海上生明月, 天 涯共此時。” (王蒙 《海的夢》) 中 秋是個團圓的日子,但年年都會 有一些獨在異鄉的人,仍要度過 那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的時刻。(郭良鵬 《獨自的中秋》, 《光明日報》 1998年10月3日)
【全詩】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注釋】 ①懷遠:思念遠方的親人 ②天涯:極遠的地方。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這里化用其意。③遙夜:長夜。竟夕:早晚。即《古詩》:“愁多知夜長”的意思。④滅燭:謝靈運《怨曉月賦》:“臥月洞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素月。”滋:滋潤。⑤盈手:滿手。晉·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佳期:《楚辭·九歌·湘夫人》:“與佳期兮夕張。”
【賞析】
首聯寫景: 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 后句即景生情: 詩人想起了 遠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時此刻他也和我望著同一輪明月。這與謝莊《月賦》 “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 意思相近,但卻脫口而出、自然渾成, 意境也更加雄渾壯闊。前句寫 “望月”,后句寫 “懷遠”,緊扣詩題,但卻絲毫 不露痕跡。
頷聯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 人”,多情的人,有懷遠之情的人,這里指詩人自己。“遙夜”,長夜。“竟 夕”,通宵。詩人思念遠方的友人,以至于徹夜難眠,埋怨長夜漫漫。這首詩 是五言律詩,按照律詩的格律,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這一聯是流水對,一氣 呵成、自然流暢。
頸聯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承接頷聯,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 境。“憐”,愛憐。“滋”,沾濕。上句寫詩人徘徊于室內。吹滅蠟燭,更加愛 憐灑滿一地的銀色月光。下句寫流連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沾濕了 披在身上的衣服。這就把徹夜難眠的情境形象傳神地描繪出來。這一聯對仗工 整,描繪細致。
尾聯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進一步抒寫了對友人的一片深情。“不 堪”,不能。“盈手”,滿手、一滿把。“佳期”,重逢之期、歡會之期。我不能 捧一把月光贈給遠方的友人,只希望能在夢中與你重相聚。這里暗用陸機 《擬 明月何皎皎》 “照之有馀輝,攬之不盈手”詩意,并且進一步升發,表現出綿 綿不盡的情思。這首詩抒寫了對遠方友人深摯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 深。
【評】
此詩題旨有二,一是“望月”,一是“懷遠”。一景一情,以景生情,還情化景。可謂盛唐詩情景交融早期佳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與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俱為海月佳句。若虛之句,傾力在景,忘神觀照于景物之中,充滿了沉醉感,而張九齡此句,意在發情,則對此美景在情感的投入上,持有若干的保留,留存著幾分的冷靜。故承之以“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轉入“懷遠”的主題,即情感的抒懷,“滅燭憐光漏,披衣覺露滋”,更進一步深入到內心的感受之中,同時又將“望月”的景的主題與之發生內在聯系,遂使情與景完全交合為一體。結句生發出幻想,欲將月光持贈與“懷遠”之人,卻無以捧贈。只好托之以夢了。
【作者簡介】
張九齡 (678—740),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 曲江 (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 《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 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 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 “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 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 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 “嶺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