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警世格言意思聚集80句
中國古代的100句警世名言
【第1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第2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第3句】: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
【第4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第5句】: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第6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第7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孟子)
【第8句】: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孟子)
【第9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第10句】:彼一是非,此一是非。(莊周)
【第11句】:過而不改,是為過矣。(孔子)
【第12句】: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
【第13句】: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論語)
【第14句】: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孔子)
【第15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第16句】: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人。(禮記)
【第17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第18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第19句】:智者不惑,仁者不優,勇者不懼。(論語)
【第20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第21句】: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第22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第23句】:當仁不讓于師。(孔子)
【第24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第25句】: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第26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第27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孔子)
【第28句】:損者三樂:樂驕東,樂佚游,樂宴樂,損矣。(孔子)
【第29句】: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第30句】: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第31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第32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周)
【第33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第34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
【第35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孔子)
【第36句】: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孔子)
【第37句】: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孔子)
【第38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第39句】: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孔子)
【第40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第41句】: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
【第42句】: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第43句】: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第44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第45句】: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
【第46句】:貧而無怨,富而不驕。(論語)
【第47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孔子)
【第48句】: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第49句】: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
【第50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荀子)
【第51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第52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第53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
【第54句】:聽其言,觀其行。(論語)
【第55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孔子)
【第56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
【第57句】: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孟子)
【第58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老子)
【第59句】: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第60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第61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
【第62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
【第63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第64句】: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孔子)
【第65句】: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第66句】: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
【第67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
【第68句】: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
【第69句】:禮之用,和為貴。(論語)
【第70句】: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第71句】: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第72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第73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第74句】: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第75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第76句】: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矣。(孟子)
【第77句】: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
【第78句】: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第79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第80句】: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第81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論語)
【第82句】: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孟子)
【第83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
【第84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
【第85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書經)
【第86句】: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第87句】: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孔子)
【第88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
【第89句】: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
【第90句】:置之死地而后生,(孫子)
【第91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
【第92句】:士可殺不可辱。(孔子)
【第93句】: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第94句】:見義不為,無勇也。(孔子)
【第95句】: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孔子)
【第96句】: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第97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第98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第99句】: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
100、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孔子)
中國古代的散文名篇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闡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
勸學(先秦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飡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精選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中國經典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一:亡羊補牢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鉆了進來,把一只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這位牧民很后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于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二:唇亡齒寒
晉獻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國,首先必須經過虞國,但是他擔心虞國不肯答應借路。這時,晉國大臣荀息對獻公說:“您如果肯將垂棘(地名)所產的名貴玉石與屈產(地名,均屬晉國領土)所出的良馬奉送給虞國的國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會答應的。”
晉獻公有些猶豫地說:“垂棘玉石是我祖傳的寶貝,屈產寶馬是我心愛的坐騎啊。如果虞國國君收下了我的這兩件珍貴禮物,卻仍然不肯借路給我,那怎么辦?”
荀息于是對獻公分析道:“虞國的國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寶馬,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至于這兩件寶貝,您有些舍不得,這也不要緊,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里罷了,遲早還是要歸還給您的。打個比方,我們將垂棘玉石放在虞國,就好比從內室移到了外室;而將屈產寶馬放到虞國,也就好比是從內馬圈牽到了外馬圈一樣。到時候,您如果要把這兩件寶貝取回來,那還不容易嗎?”
一番話說得晉獻公如釋重負,于是決定按荀息的計謀行事。
虞國的'國君見到這兩件稀世寶物后,有些動心,打算給晉國借路。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出面勸阻說:“國君可不能這樣做呀!虢國是我們的鄰邦,他們與我國恰似一種唇齒相依的親密關系,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是會挨凍的呀!長期以來,我們兩國在危難之際互相救助,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戰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給晉國借路,讓其攻打虢國。如果晉國在今天消滅了虢國,我們虞國在明天就會被晉國吃掉,這該是多么危險的事啊。”
可是,虞國國君一心貪戀晉國的寶玉和良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阻,給晉國軍隊讓出了一條攻打虢國的必經之路。
晉國憑借自己的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很快就消滅了弱小的虢國。在班師回朝之際,又順便剿滅了毫無準備的虞國。為此,荀息專門去虞國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
晉獻公望著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虞國國君為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于不顧,結果招致亡國的巨大災難,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三:法如深澗
楚莊王準備去攻打越國,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的謀臣杜子。杜子問:“不知大王出兵越國的理由是什么?”楚莊王說:“越國目前政治腐敗,兵力不足,正是攻打的好機會,我不想放過這個機會。”杜子又問:“大王有成功的把握嗎?”楚莊王十分自信地說:“當然有把握。越國眼下正不堪一擊,我出兵必定是馬到成功!”
看著楚莊王那盲目自信的樣子,杜子語重心長地說:“大王,您所說的情況并不全對。越國目前情況的確很糟,可是我們楚國的情況也很不妙啊。人的智慧跟人的眼睛一樣,一個人可能常常深謀遠慮,但往往想不到近憂,這就像人的眼睛常常看得很遠卻難以看清自己的睫毛一樣。大王您很清楚地看到越國的危機,卻對楚國的不足缺乏足夠的分析。您仔細想想,楚國的軍隊其實并不強大,曾被秦國、晉國打敗,還丟失了幾百里的疆土,這不是兵力不強的表現嗎?楚國的政治也未必清明,像莊(足喬)(jue)這樣的大強盜,可以在國內橫行霸道,肆意違法,而各級官吏卻對他毫無辦法,這不也是政治腐敗的表現嗎?依我看,楚國的情況要比越國更加糟糕,大王您看不到這些,卻還想著要對越國用兵,這不正像目不見睫那樣缺乏自知之明嗎?您是否想到別的國家也會像您對越國的考慮一樣而對楚國虎視眈眈呢?因此,大王的當務之急應是認真把楚國自己的事辦好才對呀!”
杜子的一番話,說得楚莊王如夢初醒,心服口服,他決定不去攻打越國,從此加強對楚國的治理,使楚國真正強大起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犯“目不見睫”的錯誤,看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則很難;考慮問題常常想將來很遠的事,卻難以把握眼前的情況。這種對待問題的態度和思維方式是不對的,如不進行矯正將是很危險的。
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匯編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下面小編整理了3篇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點擊閱讀!
【1】扁鵲說病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后說道:“我發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著什么治療。”扁鵲走后,桓公不高興地說: “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
10天以后,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后說:“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桓公不信這話。扁鵲走了以后,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說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說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這次扁鵲不說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一開始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藥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后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藥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術就無能為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說自己精通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
5天過后,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后說:“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桓公這時后悔莫及。他掙扎著在痛苦中死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壞事,都不能諱疾忌醫,而應防微杜漸,正視問題,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決。否則,等到病入膏肓,釀成大禍之后,將會無藥可救。
【2】無辜的雁奴_
雁奴是雁群中個頭最小、性情最機敏的一種雁。每天晚上群雁夜宿的時候,總有一只雁奴徹夜不眠,在其周圍執行警戒任務。它只要聽到一點人聲,便立刻號叫起來,緊接著群雁的驚叫聲便會連成一片,互相催促著匆忙飛走。雁群因為有雁奴的及時報警,所以便夜間捕雁的人經常一無所獲。
后來,鄉間的人們經過仔細觀察,逐漸掌握了群雁的夜間生活習性,并根據雁奴過于敏感的天性制訂了一個攪亂群雁生活規律的巧妙捕雁圈套。他們首先摸清了雁群在湖澤邊的棲息地,然后悄悄地在其周圍布下了大網,在網的旁邊挖掘了一些洞穴。等夜幕剛一降臨,鄉里的人們就帶著捆雁用的繩子到洞穴中躲藏起來,不聲不響地蜷縮在洞中過夜。在天亮之前,他們把洞穴外面的柴草點燃,雁奴一見到火光,立即飛過去把火撲滅。群雁被雁奴發出的響聲驚醒了,但睜開眼一看,周圍沒有別的動靜,于是又安心地去睡覺。鄉里的`人一連點了三次火,三次都被雁奴撲滅。然而群雁被雁奴驚醒了三次,過后都沒有遇到危難,所以都抱怨雁奴大驚小怪,輪番用嘴去啄它、用翅膀去擊打它。出完了氣,群雁又放心大膽地睡起覺來。過了一會兒,捕雁的人又點燃了火光。雁奴害怕眾雁再打它、啄它,不敢鳴叫。鄉里的人們見雁群寂然無聲,迅速張開大網向群雁棲息的地方猛然撲去。網到之處,沒有一只雁能夠幸免;整個雁群里的雁,十只大約有五只被鄉里的人捉住了。
鄉里人根據事不過三的經驗,使群雁因懷疑同伴而遭到禍患。這一故事告訴我們,在一項關系大家共同利益的事業上,應該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對一個重要的問題決策時,只有經過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3】李代桃僵
中華民族十分重視兄弟情義,要求兄弟姐妹要感情融洽,你敬我愛,互相幫助,家和才能萬事興。有的人卻不懂這個道理,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謠《雞鳴》就講述了這樣一個不講兄弟情義的。
有一戶富貴人家,家有五兄弟,其中有一人犯了法要去受刑,其余四個兄弟卻不聞不問。為了不喪失自己既得的權利和富貴,他們竟互相攻擊,丑態百出。于是《雞鳴》作者借百姓之口諷刺這幫沒心沒肝的兄弟,全詩如下:
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
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
樹林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詩的意思是:桃樹生長在露天的水井旁,李樹又傍依在桃邊生長。蟲子來咬吃桃樹的根。李樹挺身而出,替代桃樹忍受蟲子啃咬,不惜生命而死去枯僵。樹木尚會以身相代,而人類卻將兄弟情義相互忘掉。詩人熱情贊揚桃李共患難的美德,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不講兄弟情義的人。
后來,人們由此而概括出“李代桃僵”,以桃李共患難比喻兄弟互愛互助。后詞義轉變,現用來比喻以此代替彼或代替人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