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有金壺的格言70句
金壺里的格言
晏嬰是我國春秋時的政治家,齊國三朝卿相。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有一次,晏嬰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紀國的紀地游覽,手下人無意中撿到了一個精美的金壺,送給景公。以求獲得景公的賞識。
景公得到金壺很是喜歡,拿在手里細細把玩。這時景公發(fā)現(xiàn)金壺里面還刻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大字。于是他自認為很聰明的老毛病又犯了,很是認真地說:“吃魚不吃另一面,是因為討厭魚的腥味;騎馬不騎劣馬,是嫌它不能跑遠路。”眾人無不隨聲附和,贊嘆景公理解深刻。
晏嬰在一旁默然良久后說道:“臣覺得這八個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食魚無反’是告誡國君不要過分壓榨百姓;‘勿乘駑馬’是告誡國君不要重用那些無德無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問道:“紀國既然有這么好的名言,為什么還亡國了呢?”晏嬰答道:“臣聽說,好的名言應該高懸于門上,牢記不忘,并且要去做。紀國卻把名言放在壺里,不能經(jīng)常看見,更不會去做,能不亡國嗎?”景公若有所悟,頻頻點頭。并對隨從的大臣們說:“大家要記住金壺里的'格言。”
晏嬰這一句:“好的名言應該高懸于門上,牢記不忘,并且要去做。”不僅僅言簡意賅,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位臣子的忠義情懷。正所謂“言為心聲”,試想在晏嬰的內心深處如果沒有一種為國為民的胸懷,又怎么能說出如此打動人心的金句呢?
好的語言,不在于辭藻是否華麗,而在于字里行間是否有足夠的蘊藏。而晏嬰也告訴我們好的格言不能埋沒,而是應該牢記不忘,并且身體力行。
成語寓言故事:金壺丹書
寓言故事是指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
【金壺丹書】
齊景公來到已被兼并的原諸侯國紀國視察時,在其京城內發(fā)現(xiàn)了一只金壺,打開一看,只見里面藏著一幅用紅筆寫就的帛書,上書八字箴(zhen)言:“食魚無反,勿乘駑(nu)馬。”
齊景公將丹書握在手中把玩一陣之后,不禁擊掌贊道:“對呀,為人行事的確應當如此。吃魚只應吃一面,不要翻動,因為魚腥味是能使人作嘔的呀;出門時應當不騎那種跑不快的馬,因為它缺少耐力,走不遠啊。”
晏子在一旁聽了,趕緊糾正道:“這八個字說的并不是您理解的這個意思。所謂‘食魚無反’,是在告誡國君和大臣們不要貪得無厭,不能將民力耗盡,否則就會損傷國家的元氣;所謂‘勿乘駑馬’,則是比喻國君不能將品質不好的人放在身邊,委以重任,否則他們就會誤國害民呀!”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解釋,不覺頻頻點頭,但同時又不解地問:“既然紀國有這樣好的治國箴言,它又怎么會亡國呢?”
晏子回答說;“這是有原因的。我聽說,凡是有道的國君,總是將一些治國安邦的至理名言公開張貼在大街小巷,廣而告之,讓全國上下共同遵守,同時發(fā)動民眾隨時監(jiān)督;而紀國雖然有這樣好的治國箴言,卻將它投注到金壺之中,束之高閣,并不實行。您想,他們這樣做,能不亡國嗎?”
這個故事說明,有法不實行,便像無法一樣。一個人如果只是將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卻并不打算實行,他就不可能獲得長進;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將治國良策付諸實踐,那么再好的國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清正的夏統(tǒng)】
西晉時期,江南地方有一個名叫夏統(tǒng)的人,他飽讀詩書,見解獨特,才干出眾,智慧超人。夏統(tǒng)的才學遠近聞名,踏入仕途的機會很多,可他心里明白官場黑暗腐敗,看不慣達官貴人們互相傾軋,卻爭著剝削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世道,因此不愿意做官,不管誰來請他,他都不動心,安于清貧的生活。
有一次,夏統(tǒng)乘船到京城洛陽去給母親買藥,剛好碰上太尉賈充帶著家人和手下,一大幫人前呼后擁地乘著一條豪華的大船在洛河上游覽,欣賞春天美麗的景色。
賈充身邊有認識夏統(tǒng)的,就指點著告訴賈充說:“太尉,那個就是有名的江南才子夏統(tǒng)啊!”
賈充早就聽說過夏統(tǒng)的才名,偶然相遇,很是高興,就派人請夏統(tǒng)過來小敘一番。
夏統(tǒng)也不推辭,來到賈充的大船上和他一塊兒喝酒說話。談了一會兒,賈充發(fā)現(xiàn)夏統(tǒng)果然滿腹經(jīng)綸,分析事理頭頭是道,確實名不虛傳,是個難得的人才,就想推薦他在京城做官,以培植自己的勢力。哪知他剛流露出這個意思,夏統(tǒng)馬上就不高興了,再不肯答話。
賈充心想:“這個人還挺清高,看來需要我用點手段。在榮華富貴和成群的美女面前,有誰會毫不心動呢?于是,他吩咐下去,要手下的`士兵排成威嚴的儀仗隊列,想使夏統(tǒng)羨慕這種威風的排場;接著又召來一隊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女,把夏統(tǒng)圍在中間翩翩起舞,香風撲鼻,希望能勾起他對美色的貪欲。”
可是,任憑賈充想盡了辦法,用盡了伎倆,夏統(tǒng)始終都無動于衷。他只是默默地端坐船中,臉上的表情十分冷漠,好像對身邊的一切都沒有感覺似的。
賈充氣憤極了,但也無可奈何,恨恨地咬牙罵道:“這小子簡直是個木頭人,石頭做的心腸,一點常人的感情也沒有!”
夏統(tǒng)不是沒有感情,他只是潔身自好,不愿與官僚們?yōu)槲榱T了。他這種面對威脅利誘仍毫不屈服的高風亮節(jié),直到今天都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需要有夏統(tǒng)這樣剛正的氣節(jié)和堅定的意志。
【偷來的蛋】
果園里有兩個山鷓鴣的窩,一個建在柏樹里,另一個建在橄欖樹上。
“我再多生一個蛋,”一只山鷓鴣說,“我要同時孵它們。我要比自鳴得意的鄰居多生幾個兒子。”
日子過得好快,兩個窩里的蛋幾乎同時孵出小鳥,兩只母鷓鴣對做母親的本領十分自豪,并且四處宣揚。
小鳥們開始膽怯地模仿著它們的母親,漸漸地長出羽毛。激動人心的日子到了,它們開始飛翔啦!
住在橄欖材上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從樹上大膽地跳下來,做暫短又小心翼翼的飛行,然后再飛回溫暖的窩里。小鳥對自己的“奇跡”感到非常驕傲。
住在柏樹叢里的小鳥,也是一個接一個地開始了偉大的冒險。它們膽顫心驚地在果園飛行,一邊尖聲尖氣地叫,一邊扇動著小翅膀。
不過,它們之中的一員本應當飛回柏樹的窩,卻十分笨拙地落在橄欖樹的巢里,并且,十分滿意地和其他小鳥擠在一起。
這小鳥是偷來的蛋孵出的。它是回到親生母親的身邊。它以此嘲弄了鷓鴣小偷。
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改變大自然建立起來的規(guī)律,只能是白費力氣。
古文里的勵志格言警句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多行不義必自斃。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yī)。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
寓言故事的成語
【第1句】:望洋興嘆:原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xiàn)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第2句】:狐假虎威:假:假借;憑借。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比喻憑借別人的威勢來欺壓人。
【第3句】:刻舟求劍:舟:船;求:尋找;尋求。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失落水中的劍。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zhí);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
【第4句】: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狹隘經(jīng)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第5句】:畫蛇添足:畫蛇時添上腳。喻指徒勞無益;多此一舉。
【第6句】:庖丁解牛:庖丁:廚師。廚師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觀規(guī)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第7句】:濫竽充數(shù):濫:與真實不符;竽:一種簧管樂器。不會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樂隊中湊數(shù)。比喻沒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貨冒充好貨。有時也表自謙。
【第8句】:坐井觀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狹小;見識有限。
【第9句】: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
【第10句】:黔驢技窮:黔:今貴州省;窮:盡。黔地的驢;本領窮盡了。比喻極為有限的一點本領也用盡了。
【第11句】:買櫝還珠:櫝:木匣;珠:珍珠。買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卻退還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
【第12句】:亡羊補牢:羊丟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損失。
【第13句】:葉公好龍:葉公:春秋時陳國的一個人;好:愛好。比喻表面上愛好某種事物;但并非真正地愛好它;甚至畏懼它。
【第14句】:南轅北轍: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第15句】:掩耳盜鈴: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比喻自欺欺人。
【第16句】:杞人憂天:杞:古時國名;憂天:擔心天塌陷。杞國人擔心天會塌下來;寢食不安。比喻不必要的或毫無根據(jù)的憂慮。
【第17句】:鷸蚌相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第18句】: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第19句】:自相矛盾: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觸。矛:古時用來進攻的銳器;盾:古時用來防身的盾牌。
【第20句】:揠苗助長: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幫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因而誤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