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豆”的成語(46個(gè))
本文整理了豆觴之會(huì)、燃萁煎豆、瓜區(qū)豆分等含“豆”的成語46個(gè),其中“豆”開頭的成語9個(gè),“豆”結(jié)尾的成語15個(gè),“豆”在中間的成語22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豆”開頭的成語【第1句】:豆觴之會(huì)[dòu shāng zhī huì]
【解釋】豆:古代的一種食器,形如高腳盤;觴:古代盛酒器。指宴會(huì)。
【出處】唐·白居易《祭李司徒文》:“至于豆觴之會(huì),軒蓋之游,多奉光塵,最承歡會(huì)。”
【第2句】:豆棚瓜架[dòu péng guā jià]
【解釋】指百姓聚會(huì)納涼說話閑聊的地方。
【出處】清·王士慎《〈聊齋志異〉題辭》:“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yīng)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第3句】:豆蔻年華[dòu kòu nián huá]
【解釋】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處女。指女子十三四歲時(shí)。
【出處】唐·杜牧《贈(zèng)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示例】一遇到女人,可就要發(fā)揮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風(fēng)韻猶存”,就是“豆蔻年華,玲瓏可愛”。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
【第4句】:豆重榆瞑[dòu chóng yú míng]
【解釋】原指多吃大豆使人發(fā)胖,吃榆能使人久睡。后形容人本性難改。
【出處】三國·魏·稽康《養(yǎng)生論》:“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示例】你知道“豆重榆瞑”的道理嗎?
【第5句】:豆渣腦筋[dòu zhā nǎo jīn]
【解釋】腦子好像豆渣。比喻極其愚蠢的人。
【示例】跟這種豆渣腦筋是講不通的。
【第6句】:豆萁相煎[dòu qí xiāng jiān]
【解釋】比喻兄弟相殘。同“豆萁燃豆”。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示例】豆萁相煎,便宜了民族仇敵。 ——林基路《囚徒歌》
【第7句】:豆剖瓜分[dòu pōu guā fēn]
【解釋】象瓜被剖開,豆從莢里裂出一樣。比喻國土被分割。
【出處】語出《晉書·地理志序》:“平王東遷,星離豆剖;當(dāng)涂馭寓,瓜分鼎立。”
【示例】看如此江山,忍歸胡虜?豆剖瓜分,都為吾故士。 ——清·秋瑾《如此江山》詞
【第8句】:豆萁燃豆[dòu qí rán dòu]
【解釋】比喻兄弟相殘。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示例】生死由來一樣情,豆萁燃豆并根生;存亡姊妹能相念,可笑鬩墻親弟兄。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
【第9句】:豆分瓜剖[dòu fēn guā pōu]
【解釋】象瓜被剖開,豆從莢里裂出一樣。比喻國土被分割。同“豆剖瓜分”。
【出處】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余載,竟瓜剖而豆分。”
【示例】自五季亂離,各據(jù)城壘,豆分瓜剖,七十余年。 ——《宋史·王禹偁傳》
“豆”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燃萁煎豆[rán qí jiān dòu]
【解釋】比喻骨肉相殘。同“煮豆燃萁”。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三:“生死由來一樣情,燃萁煎豆并根生。”
【第2句】:駑馬戀棧豆[nú mǎ liàn zhàn dòu]
【解釋】劣馬惦著的只是馬棚里的飼料。比喻無能的人只貪圖安逸,無遠(yuǎn)大志向。
【出處】晉·干寶《魏書》:“范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示例】她這是駑馬戀棧豆,成不了氣候的。
【第3句】:兩耳塞豆[liǎng ěr sāi dòu]
【解釋】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shí)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認(rèn)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出處】宋·陸佃解《鹖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霪。”
【示例】你不能兩耳塞豆,被眼前的現(xiàn)象所迷惑
【第4句】:冷灰爆豆[lěng huī bào dòu]
【解釋】在冷灰中爆豆。比喻方法不對(duì),白費(fèi)力氣。或比喻事情憑空突然發(fā)生。亦作“冷鍋中豆爆”。
【出處】宋·黃庭堅(jiān)《翠巖真禪師語錄序》:“各夢(mèng)同床,不妨殊調(diào);冷灰爆豆,聊為解嘲云耳。”
【第5句】:燃萁煮豆[rán qí zhǔ dòu]
【解釋】比喻骨肉相殘。同“煮豆燃萁”。
【出處】宋·劉克莊《寄題建陽宋景高友于堂》詩:“宛如釀棗分梨日,堪愧人燃萁煮豆。”
【第6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zhòng guā dé guā,zhòng dòu dé dòu]
【解釋】種什么,收什么。原為佛教語,比喻因果報(bào)應(yīng)關(guān)系。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樣的結(jié)果。
【出處】《涅槃經(jīng)》:“種瓜得瓜,種李得李。”《呂語集粹·存養(yǎng)》:“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
【示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對(duì)于已往的檢討,足為將來的借鑒。 ——鄒韜奮《抗戰(zhàn)以來·開場白》
【第7句】:豆萁燃豆[dòu qí rán dòu]
【解釋】比喻兄弟相殘。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示例】生死由來一樣情,豆萁燃豆并根生;存亡姊妹能相念,可笑鬩墻親弟兄。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
【第8句】:冷鍋里爆豆[lěng guō lǐ bào dòu]
【解釋】比喻本已平息的糾紛,口舌等忽然又發(fā)作起來。
【出處】宋·黃庭堅(jiān)《翠巖真禪師語錄序》:“各夢(mèng)同床,不妨殊調(diào),冷灰爆豆,聊為解嘲耳。”
【示例】沉默了仿佛一個(gè)黑夜,冷鍋里爆豆般說道:“我不上學(xué)了。” ——林斤瀾《滿城飛花》
【第9句】:雙瞳如豆[shuāng tóng rú dòu]
【解釋】瞳:瞳孔。形容人的目光短淺。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桂庵》:“笑君雙瞳如豆,屢以金資動(dòng)人。”
【示例】只是要娶到家來作個(gè)媳婦,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gè)深明大義的呢!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
【第10句】:一葉兩豆[yī yè liǎng dòu]
【解釋】比喻為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出處】《鹖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示例】元洪老矣,一葉兩豆,或蔽聰明,深淵薄冰,常懷惕懼,耳提面命,深所歡迎。 ——《黎元洪痛斥軍閥干政電》
【第11句】:膽小如豆[dǎn xiǎo rú dòu]
【解釋】極言膽子小。
【出處】《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們中國的官員,膽小如豆,莫說見著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驚得發(fā)慌,就是見了一個(gè)沒辮子的光棍,手里提著一根趕狗棒,也要害怕起來。”
【第12句】:目光如豆[mù guāng rú dòu]
【解釋】目光:眼光。眼光象豆子那樣小。形容目光短淺,缺乏遠(yuǎn)見。
【出處】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茅待詔元儀》:“世所推名流正人,深衷厚貌,修飾邊幅,眼光如豆,寧足與論天下士哉。”
【示例】不圖彼國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國之強(qiáng),尤畏民黨得志而礙其蠶食之謀。 ——孫中山《行易知難》
【第13句】:眼光如豆[yǎn guāng rú dòu]
【解釋】指目光短淺,缺乏深遠(yuǎn)的見解
【出處】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一卷:“昔人謂東坡詞非正聲,此特拘于音調(diào)言之,而不究本原所在;眼光如豆,不足與之辯也。”
【示例】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但可怕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殺了作者真相的居多。”
【第14句】:麻姑擲豆[má gū zhì dòu]
【解釋】指神仙用法術(shù)點(diǎn)化事物。也比喻運(yùn)筆法點(diǎn)綴文字,使詩文作品新穎,別具一格。
【出處】晉·葛洪《神仙傳》:“即求少許米,得米便撒之?dāng)S地,視其米,皆成真珠矣。”
【示例】若學(xué)論二義論及策之一二三,則全出拙筆也,麻姑擲豆,猶作狡獪變態(tài),可笑,可笑。 ——明·張居正《答關(guān)中憲使李義河術(shù)時(shí)政》
【第15句】:一燈如豆[yī dēng rú dòu]
【解釋】一盞只有豆粒那樣大光線的燈。形容燈光暗弱。
【出處】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二十七回:“秋痕這一日,憤氣填胸,一點(diǎn)淚也沒有,和衣睡到三更后,一燈如豆,爐火不溫,好像窗外梅樹下悉索有聲,又像人嘆氣。”
【示例】這時(shí)他察覺處身于一間斗室之中,桌上一燈如豆,發(fā)出淡淡黃光,自己睡在榻上,身上蓋了棉被。 ——金庸《笑傲江湖》第十八回
“豆”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瓜區(qū)豆分[guā qū dòu fēn]
【解釋】猶言區(qū)分有序。
【出處】清·王韜《地球圖跋》:“各國疆域,瓜區(qū)豆分,界畫犁然。”
【第2句】:榆瞑豆重[yú míng dòu zhòng]
【解釋】用以指身懶神昏。
【出處】語出《文選·嵇康<養(yǎng)生論>》:“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李善注:“《博物志》云:'食豆三年,則身重,行止難。’又曰:'啖榆,則瞑不欲覺也。’”
【示例】木朽石頑,雕鐫莫就;榆瞑豆重,性分難移。 ——唐李商隱《為柳珪上京兆公謝辟啟》
【第3句】:刀子嘴豆腐心[dāo zǐ zuǐ dòu fǔ xīn]
【解釋】形容人說話尖刻,但心腸很軟弱
【出處】王朔《千萬別把我當(dāng)人》:“我們這些人吶,也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如果不是身在這個(gè)崗位上,感情要服從需要,要考慮到全局的利益,哪會(huì)這么人面獸心?”
【第4句】:兩豆塞耳[liǎng dòu sāi ěr]
【解釋】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shí)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認(rèn)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出處】《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示例】他做事的時(shí)候非常專心,好像兩豆塞耳,什么都聽不見。
【第5句】:寸馬豆人[cùn má dòu rén]
【解釋】寸、豆:比喻小。一寸長的馬,像豆子大小的人。形容畫中遠(yuǎn)景人、物極小。
【出處】五代·梁·荊浩《山水訣》:“丈山尺樹,寸馬豆人,遠(yuǎn)山無皴,遠(yuǎn)水無痕,遠(yuǎn)林無葉,遠(yuǎn)樹無枝,遠(yuǎn)人無目,遠(yuǎn)閣無基。”
【第6句】:雙豆塞聰[shuāng dòu sāi cōng]
【解釋】聰:聽覺靈敏。用兩粒豆子塞住耳朵。比喻被暫時(shí)的現(xiàn)象和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質(zhì)。
【出處】《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唐·聶夷中《雜興》:“兩葉能蔽目,雙豆能塞聰。”
【第7句】:麥飯豆羹[mài fàn dòu gēng]
【解釋】羹:湯。指粗劣食品。用來比喻生活水平低下。
【出處】漢·史游《急就篇》:“餅餌麥飯甘豆羹。”
【示例】木床石枕冷家風(fēng),擁衾時(shí)魂夢(mèng)亦爽;麥飯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 ——明·洪應(yīng)明《菜根譚·閑適》
【第8句】:煮豆燃萁[zhǔ dòu rán qí]
【解釋】燃:燒;萁:豆莖。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間自相殘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示例】煮豆燃萁傷往昔,而今團(tuán)結(jié)樂陶陶。 ——陳毅《過臨洮》詩
【第9句】:觴酒豆肉[shāng jiǔ dòu ròu]
【解釋】觴,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泛指飲食。
【出處】《禮記·坊記》:“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次。”
【示例】始則膏澤不御,觴酒豆肉不嘗。 ——清·汪琬《孝貞女墓志銘》
【第10句】:煎豆摘瓜[jiān dòu zhāi guā]
【解釋】比喻親屬相殘。
【出處】煎豆,語出三國魏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摘瓜,語出唐李賢《黃臺(tái)瓜辭》:“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示例】或兄弟爭國,煎豆摘瓜,而建文之仁,金川門改為僧。 ——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第六章
【第11句】:瓜分豆剖[guā fēn dòu pōu]
【解釋】瓜被剖開,豆從筴中分裂而出。比喻國土被并吞、分割。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晁無咎》:“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示例】孫中山《興中會(huì)宣言》:“蠶食鯨吞,已見效于踵接;瓜分豆剖,實(shí)堪慮于目前。”
【第12句】:煮豆燃箕[zhǔ dòu rán qí]
【解釋】比喻兄弟間自相殘殺。
【第13句】:糠豆不瞻[kāng dòu bù shàn]
【解釋】糠:從稻、麥等谷物上脫下的皮、殼;豆:豆類;瞻:供養(yǎng)。連吃糠皮等粗劣的雜糧也供養(yǎng)不起。形容生活十分窮困。
【出處】《漢書·貢禹傳》:“妻子豆不瞻,裋褐不完。”
【第14句】:瓜剖豆分[guā pōu dòu fēn]
【解釋】象瓜被剖開,豆從莢里裂出一樣。比喻國土被人分割。
【出處】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余載,竟瓜剖而豆分。”
【示例】自八纮九野,瓜剖豆分,竊帝偷王,連州比郡。 ——《南史·陳武帝紀(jì)》
【第15句】:簞食豆羹[dān sì dòu gēng]
【解釋】簞:盛飯用的竹器;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一簞飯食,一豆羹湯。形容食物很少。也比喻小利。
【出處】《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于色。”
【示例】天下之富,是簞食豆羹之積也。 ——宋·蘇軾《伊尹論》
【第16句】:刀切豆腐兩面光[dāo qiē dòu fu liǎng miàn guāng]
【解釋】比喻為人圓滑,兩面討好。
【出處】秦牧《藝海拾貝·京劇譯名》:“像那些'刀切豆腐兩面光’……一類的俗諺,——總之,這一切直譯起來,外國人不大好懂。”
【第17句】:糠豆不贍[kāng dòu bù shàn]
【解釋】就是吃糠皮雜糧也供養(yǎng)不起。形容生活十分貧困。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貢禹傳》:“妻子糠豆不贍,饾褐不完。”
【第18句】:小蔥拌豆腐[xiǎo cōng bàn dòu fú]
【解釋】一清二白。
【示例】這道菜叫小蔥拌豆腐。
【第19句】:紅豆相思[hóng dòu xiāng sī]
【解釋】紅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愛情。比喻男女相思。
【出處】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示例】說甚紅豆相思,故人輕別。 ——清·吳焯《琵琶仙·補(bǔ)華樓聽錢德協(xié)琵琶》
【第20句】:簞豆見色[dān dòu jiàn sè]
【解釋】比喻計(jì)較小利。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于色。”
【示例】是何異簞豆見色,而曰我通功利派之哲學(xué),飲博無賴。 ——梁啟超《論自由》
【第21句】:撒豆成兵[sǎ dòu chéng bīng]
【解釋】撒放豆子,變成軍隊(duì)。傳說中謂散布豆類即能變成軍隊(duì)的一種魔法。舊小說戲曲中所說的一種法術(shù)。
【出處】元·無名氏·《十樣錦》第二折:“變晝?yōu)橐梗龆钩杀瑩]劍成河,呼風(fēng)喚雨。”
【示例】既有這剪草為馬,撒豆成兵的本事,何憂大事不成! ——《平妖傳》第三十一回
【第22句】:雙豆塞耳[shuāng dòu sāi ěr]
【解釋】用兩粒豆子塞住耳朵。比喻被暫時(shí)的現(xiàn)象和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質(zhì)。
【出處】《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