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諭的近義詞
[mark_b]
教諭的相關詞: 教科、教壞、教悔、教理、教員、教言、教習、教材、教規、教了
[/mark_b]
教諭的意思:教諭,漢語詞匯。拼音:jiàoyù釋義:【第1句】:是“正式教師”之意,宋代開始設置,負責教育生員。【第2句】:教導。
教諭的拼音:[ jiào yù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教派:世界宗教主要分為佛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其中,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第一大宗教是基督教,第二大宗教是伊斯蘭教,第三大宗教是佛教。
【第2句】:教導:教導,讀音jiàodǎo,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教育指導。
【第3句】:教鞭:教鞭是指教師講課時指示板書、圖片用的棍兒。舊時教師用于體罰和鞭策學生的類似于戒尺的工具;現代社會教學,特別是高等學院工作中基本已電子教鞭代替。另外,也指教育教學工作。
【第4句】:教言:【解釋】:教誨的話【例句】:“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復自愛莫為非。”②明·李贄《與焦弱侯書》:“耿子健歸,承教言足矣,乃有許多物,不大為寒士費乎!”③徐特立《延安新教育學會致函陶行知先生》:“本會成立不久,一切都在草創與摸索之中,尚祈時賜教言為幸。”
【第5句】:教書:教學生學習功課:~先生。他在小學里教過書。
【第6句】:教規:【詞目】教規【讀音】jiàoguī【釋義】宗教及教派的規范規則。【示例】宗教信徒需要遵循其所信宗教的教規。
【第7句】:教誨:教誨,漢語詞匯。拼音:jiàohuì指教導訓戒。見《書·無逸》:“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懇切、耐心地啟發開導。教育、教導,使人進步。
【第8句】:教材:教材是供教學用的資料,如課本、講義等。教材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材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活動冊、故事書等等。教師自己編寫或設計的材料也可稱之為教學材料。計算機網絡上使用的學習材料也是教學材料。總之,廣義的教材不一定是裝訂成冊或正式出版的書本。凡是有利于學習者增長知識或發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稱之為教材。狹義的教材即教科書。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教科書除學生用書外,幾乎無一例外地配有教師用書,很多還配有練習冊、活動冊以及配套讀物、音像帶等等。
【第9句】:教改:教育改革或教學改革的簡稱。
【第10句】:教訓:教訓,漢語詞匯。拼音:jiàoxùn英語:Lesson一般指當把事情做錯了,結果是失敗和痛苦,所以說得到了教訓。通常是通過切身體會才能得到。和經驗相比,得到教訓的代價常常更加昂貴,因此也更讓人難忘。另有高英培、范振鈺表演的相聲《教訓》。
【第11句】:教員:教員是一個廣泛的稱呼,泛指以教育他人認為職業的一類人的稱呼。教員指的是以教書為職業的學校老師,以傳授手藝為職業的師傅有時也稱教員。
【第12句】:教理:指教化之理。
【第13句】:教習:【第1句】:教導;教學。
【第14句】:教壇:教育界。
教諭造句:
【第1句】:現就職于安義縣衙,任教官教諭。
【第2句】:同治元年中舉人,初任肇慶府高要縣教諭,后在香港以教學為生。
【第3句】:鄭無雙只得另行安排人員向永和縣、廣信府再呈文,卻已是人手不足,連教諭梅都派上街搜查去了。
【第4句】:楊將軍,實不相瞞,我在分宜縣任教諭期滿,現在是升任汀洲府推官,要去福建的,只是一時好奇,才來南京看看。
【第5句】:康熙三十三年二月,在德州鄉宦、教諭訓導、貢生等近百人的呈請下,田實栗入鄉賢祠崇祀。
【第6句】:經專家鑒定,該墓為明代萬歷年大寧教諭張吉言與母親傅氏的合葬墓,古尸頭發、鞋子等保存完好。
【第7句】:分天下為九州,懸鐘鼓求直言,立德教諭萬民,四方皆歸王化。
【第8句】:宣統二年即,王國憲特受四等嘉禾章和狀,選授廣東省樂昌縣教諭民國初期擔任廣東省參議員,積極參政議政,意氣風發。
【第9句】:或許是他的詩歌打動了吏部官員,龐錦還因此當上了浙江嘉興府平湖縣教諭。
【第10句】:孫教諭一路又與吳為說道履職的一些程序,吳為對明朝官府的運轉完全是一抹黑,要是真正的明朝秀才,平日在鄉間包攬詞訟,與官府中人交接這都是有的。
【第11句】:莫“學政”曾經當過縣里的“教諭”,當地人卻稱呼他“學政”,這里既有尊敬又有討好的意思。
【第12句】:不久清廷下旨批準,廣方言館遂在上海城內舊學宮后、敬業書院之西破土興建,由上海縣儒學教諭章安行擇地購料、負責籌辦。
【第13句】:據史*記載,保吉寨始建于清咸豐,是在時任魯山縣教諭宋應午倡議下修建起來的,算起來已有年歷史。
【第14句】:南宋慶元初,曾從龍任晉江縣學教諭,慶元五年殿試時,他旁征博引,對答如流,宋寧宗贊不絕口,點其為狀元。
【第15句】:況且遼東淪陷,國家對于南歸遼人頗為優待,因原有檔冊多已不存,秀才功名只要受所在縣學教諭簡單考核,往府學學正報備一下即可。
教諭的詩句:
【第1句】:教諭久知風偃草《次韻答楊宰》
【第2句】:每煩教諭累百紙《和秉國招景仁不至云方作書與光論樂》